闲散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在社会科学中的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代写硕士论文 点击次数:63
论文字数:0 论文编号:sb201208171252052161 日期:2012-08-20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 言
问题的提出
        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不仅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富足的享受,也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但是各种问题愈发突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大、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利益观念的逐渐强化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并滋生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社会闲散青少年。
        虽然公民有权利不读}J、不就业,任何人无权干涉,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定向思维,即那些整天无所事事,专干偷鸡摸狗事情的闲散青少年就是不孝子弟。长期以来,闲散青少年被贴上了“社会残渣”、“坏孩子”的标签,人们对他们存在很严重的偏见,使他们受到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和歧视,再加上他们的身心没有得到健全的发展,知识水平较为低下以及客观的生活环境不良,导致他们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虽然闲散青少年身上存在正常青少年所没有的“坏习惯”,我们在批评他们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帮助他们改邪归正,通过发现他们身上的问题,来分析问题是如何形成的,进而制定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因此对闲散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时如何形成的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方而,学术上对于闲散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研究较少,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对这一块理论空白进行填补,另一方而希望通过本研究,做出一个实证分析,进一步避免闲散青少年迈向严重的违法犯罪道路。
1. 2研究的意义
1. 2. 1理论意义
        纵观近些年来的关于青少年的论文及研究项目,笔者发现,对于青少年的实证研究一直没有停比。一开始,为了回答社会对如何认识青少年的强烈要求,对在读少年、大学生、青年工、青年农民进行了全而调查,接着又有青少年发展、价值观念等全国范围的调查,相继出版了一批专著,许多文献著作从开始调查、写作到出版需要儿年时间,此时随着社会的转型,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等发生在着很快的变化,分化成许多具有较大异质性的群体,很难再用一种符号去标明青少年。,现在的青少年被称为“90后”,与“80后”、"70后”相比在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上有很大的区别,同样,影响他们的因素也在发生的巨大的变化。许多理论文献较为关注犯罪青少年群体和他们的犯罪现象、原因,但是对闲散青少年的研究,尤其是现阶段的“90”后闲散青少年的研究较为稀少。
       通过研究闲散青少年问题,本人试图达到以下研究目的:
       a透过个案分析、文献研究、对比等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层发掘闲散青少年及其家长、社工对青少年问题的认识,总结闲散青少年问题的成因。
       b.期望提出一些管理建议真正地对解决闲散青少年管理问题有所帮助。
       总之,通过本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帮助他们步入正常生活;帮扶青少年更好就学、就业,以更好地实现青少年服务社会的功能;给闲散青少年父母、学校及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以进一步改进青少年文明建设。
1.2.2实践意义
       闲散青少年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份,他们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据统计,闲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人罪犯中所占的比例将近80%,并目_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闲散青少年群体与社会主流群体的隔离己经成为日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社会距离和差异,闲散青少年归属感缺失、自律性降低、对其他社会群体敌视以及自身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等现象,区域特征和典型性较为明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了解闲散青少年现状和成长环境,分析他们的问题行为成因,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更好地保护他们健康地成长,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英文参考文献:
[77]Robert D. Hog e. The Juvenile Offender[M].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2001,59一61
[78]Maja Dekovic.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development of problem behavior during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9,28 (6):667-685
[79]Stacey E. Holmes, James R. Slaughter, Javad Kashani. Risk factors in childhood that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duct disorder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J].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Kev  elopmetn,2001,31(3):183一193.
[80]Rolf Loeber,  Stephanie M. Green, Benjamin B.  Lahey, etal. Findings on disruptive behavior disorders from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developmental trends study [J].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2000,3(1):37-60
[81]Maja Dekovic.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blem behavior during adolescence [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9,28(6):667-685[82]Mark T. reenberg, Liliana J. Lengua, Jonh K. Cole, etal. Predicting Development Outcomes at School Entry Using a Multiple一Risk Model: Four America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9, 35 (2):X103-X117.
[83]Maccoby E.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2, 28 (6):1006-1017 [8 }l]Patterson, G. R,DeBarvshe B. D,&.Ramsey, E,Oregon Social Learning Center.A developmental persective on antisocial behavior[J].American Psychologyist, 1989, (2的:329-335)

 

摘要 3-5
Abstract 5-7
1 导论 10-12
    1.1 问题的提出 10
    1.2 研究的意义 10-12
2 文献综述 12-20
    2.1 相关的理论 12-14
        2.1.1 社会化的理论 12-13
        2.1.2 社会互动的理论 13-14
        2.1.3 失范理论 14
        2.1.4 标签理论 14
    2.2 国外研究现状 14-16
        2.2.1 多因素影响研究 14-15
        2.2.2 单因素影响研究 15-16
    2.3 国内的研究现状 16-20
        2.3.1 青少年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16-17
        2.3.2 对青少年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 17-18
        2.3.3 对我国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状况的调查研究 18
        2.3.4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方法 18-20
3 研究方法 20-24
    3.1 研究方法概述 20
    3.2 研究的实施过程 20-21
    3.3 研究概念的界定 21-24
4 研究内容 24-51
    4.1 家庭因素对闲散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24-32
        4.1.1 父母文化程度偏低 24-25
        4.1.2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25-26
        4.1.3 重男轻女封建思想 26-28
        4.1.4 留守青少年 28-29
        4.1.5 家庭结构不完整 29-32
    4.2 学校因素对闲散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32-36
        4.2.1 学校办学质量的影响 32-33
        4.2.2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33-34
        4.2.3 应试教育的压力 34-35
        4.2.4 法制教育缺失 35-36
    4.3 社会不良因素对闲散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36-46
        4.3.1 社会闲散人员 36-38
        4.3.2 社会不良现象 38-40
        4.3.3 社会不良价值观念 40-41
        4.3.4 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 41-43
        4.3.5 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43-44
        4.3.6 严峻的就业形势 44-46
    4.4 一个特殊的案例 46-51
5 进一步讨论 51-55
6 研究反思 55-57
参考文献 57-61
致谢 61-63
附录 63


上一篇:基于SWOT定量分析研究重庆市在校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
下一篇: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在中国式酒席文化中的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