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屯堡“七月半”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6852 论文编号:sb2023122419495351627 日期:2023-12-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认为黔中“七月半”的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七月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节日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缩影;
第一章黔中屯堡“七月半”的文化内涵
一、“七月半”的仪式及其意义
(一)“七月半”仪式
1.传统意义上的“七月半”
相传,七月十五是地官的生日,“在东汉时期,道家规定三会五腊日,阴历七月初七为道德腊,是中会规定道徒到道院里接受考验的日子。后来这个日期逐渐因道教八地官的生日与祭祀日期规定定于阴历七月十五而改变。”①七月十五,古称“小秋”,意为秋天过一半了。“小秋”这一称呼在周朝就有,只是尚未定在七月十五。”②相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很早的时候,便开始有七月接祖、祭祖、送祖的习俗。关于传统意义上的“七月半”。经过文献梳理,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传统“七月半”的仪式研究。传统“七月半”的仪式包括“接祖先”“送祖先”、祭祖,烧包、放河灯等习俗。在“七月半”期间,各族的“七月半”时间不统一,但是基本上都在七月十至七月十五期间对自己家的祖先进行供奉、给祖先烧纸,以及施食给饿鬼等。
从七月初到七月十三这几天,家里都会举行祭祀仪式,即在家中桌上摆满饭菜祭祖,子孙后代分别在每日早中晚三餐前点上香蜡纸烛向祖先亡灵磕头祭拜,之后,便恳请祖先喝酒吃饭,享用祭品,以此来祈求祖先保佑家中人们身体健康、五谷丰登、人畜两安……。在“七月半”期间祭祖、烧包已然成为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因素,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馈赠和送别自己的祖先返回阴间。关于传统意义上“七月半”的仪式,因每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故各地的“七月半”祭祖仪式也存在着差异。如内蒙古在“七月半”期间用羊肉包饺子祭拜祖先;辽宁“七月半”期间扫墓要吃馒头和包子;安徽“七月半”期间还有面塑这一活动;清镇“七月半”期间“要制作能燃烧三天三夜的反搭式香盘,挂于堂屋楼顶,装填内装钱纸的‘包袱’,烧给祖先”。③除此以外,“‘七月半’还有拜“田头公”的习俗。农户在田头敬奉牲礼、菜饭,边拜边念:田头土地公,田尾番薯王”④,意在祈求五谷丰登。
..........................
二、黔中屯堡“七月半”的仪式及其意义
(一)黔中屯堡“七月半”仪式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继承或者接受着某种文化,其中有一部分是由根深蒂固的知识所构成的。通过他人的“传道授业解惑”,人们知道了一些生活的日常规律和“常识”,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们试错的时间和成本。同时,知识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继承已有的传统对于人们来说是去挖掘和发现更多知识的起点。但是,恪守传统也可能是阻碍人类进步的因素之一,现在的人们很少会去对已知事物和规律甚至“常识”进行验证和探索。“现代是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当人们提到传统时,会不自觉地将其与现代进行分离,然而传统都是由现代演变过去的,所有的传统的前提都是要有现代的产生,经过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觉醒,认识的不断提高,逐渐将现代进行改变,而后,改变之前的现代便是人们这里提到的传统,即先有现代再有传统,传统是基于现代意义上的比较产生的。传统向现代的不断改变,“它是经过智慧思考过的有意识的选择,是积极入世以求社会、国家的生存发展的实用理性和儒学精神的表现。”②这可能是为何传统中总是透露出一种现代的东西,而在现代气息的包嗣下却又映现出浓厚的传统色彩的原因。
......................
第二章黔中屯堡“七月半”仪式过程与社会文化功能
一、黔中屯堡“七月半”仪式过程
(一)迎祖
“会到七月立秋,秋气西来,七月是一年中下半年的起首,‘七月半’是下半年的第一个望日,与春季的播种相对应的,秋季农作物趋于成熟,是收获的时节,亦是酬神祭祖、祈求子嗣与避御初寒的时节。”①天龙屯堡“七月半”的仪式过程繁琐,在前期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物资的购买
天龙屯堡的“七月半”的周期从七月初一一直持续到七月十四。屯堡人民认为,在送祖先的时候,应当有帮祖先挑钱纸回阴间的扁担,有照亮回去的路的灯笼,有一匹马帮祖先驮东西回去,故在“七月半”祭祖前期,香、蜡、纸、烛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物品。除此以外,还需要准备两个小茄子、一根豇豆、几颗玉米粒、一碗米饭和一点水,放在簸箕里,方便抬进抬出(如图3-1所示倒水饭所需物资)。当然西瓜(或者南瓜)、印有马车、轿子、汽车、士兵等物品的纸(如图4-1所示烧给祖先的工具和奴仆),以及封包时用的封皮(花包、白包)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们用小茄子来充当祖先回阴间道路上的灯笼,用豇豆来充当扁担,用玉米粒来充当马料。有的人家有小孩子或者贪玩的年轻人,人们还会准备西瓜或者南瓜来制作河灯。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二、七月半的社会文化功能
七月半是一年之中下半年的第一次月圆,其功能与清明节、端午节相似。从历史的角度看,七月半与佛、道两家息息相关。经过整理,发现七月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增强民族认同,维护社会伦理
“民族认同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②在七月半期间,家中的人们秉持着“百行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聚集在一起祭祀祖先,给祖先烧包。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始终坚持给祖先尽孝。同时,子孙后代给家中祖先或者已过世的长辈尽孝,且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具有传承孝道的作用。在给祖先尽孝的过程中,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因为祭祀的前提是祭祀的人们要认同这一行为或者认同这位已过世的“家人”。同时,这也是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节日,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七月半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在七月半期间祭祀祖先时,长辈们会跟后辈子孙讲述前人的故事和成就,加深后人对于自己的祖先的认识和了解,在教育后代的同时也在启迪未来,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民族和谐社会伦理以“和”为导向倡导人民和谐相处。在祭祀祖先时,对于家庭的凝聚力这一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人们在祭祀祖先时,通过对于家中长辈讲述关于自己祖先的事迹,使得人们对于家庭的认知更为深刻和透彻,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伦理。
(二)促进社会和谐,维系社会稳定
社会和谐是稳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支柱。在七月半期间,人们供奉祖先,加深民族认同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系社会稳定。人们和谐相处、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以各族人民的和谐相处作为出发点,促进各族内部团结,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七月半是人们生活中一个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人们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和谐和社会伦理在维护民族团结和进步的过程中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
第三章黔中屯堡“七月半”的生死观与人文精神.....................57
一、存在与生死:屯堡人的向死而生..................................57
(一)生命与价值..........................................57
(二)“向死而在”与“向死的自由”...............................58
第四章黔中屯堡“七月半”的鬼神观与道德伦理...................................72
一、黔中屯堡中人、神的“特殊”转换................................72
(一)不同空间里的人与“神”....................................75
(二)地戏面具下的屯堡人.......................................77
结语黔中“七月半”的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89
第四章黔中屯堡“七月半”的鬼神观与道德伦理

一、黔中屯堡中人、神的“特殊”转换
在黔中屯堡当地,有着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屯堡地戏。地戏在屯堡当地称为“跳神”,由殷商时期军傩演变而来,地戏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演的戏,戏曲主要以古代战争题材为主,且以平地围场演出,演出的剧目多以武戏为主,如《封神演义》《水浒传》《三国》等,在屯堡人心中,地戏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结。表演者们通过简单的服装和一锣一鼓,将地戏的精髓表演地淋漓尽致。若是与音韵悠扬的京戏和越剧相比,地戏表演却略显粗犷,但其间的原始、阔气,与数百年前的汉族文化更为接近的形态。之前主要是在春节和秋收季节演出两次。现在随着屯堡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安顺天龙屯堡的地戏演出时间不再局限于秋收和春节了,只要有游客愿意看,他们就会进行展演,不同的是,因为时间和人力的调整,之前完整的地戏曲目表演时间可能需要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多小时,人员也需要很多,展演的地点是在村里的某一个场地上,至于具体在哪里展演,要看是哪些家出钱请地戏班子去表演的,就由这些人家共同商议来确定地戏班子的演出场所,亦或者在出钱最多的那家人的门口或者附近。总之,地戏的展演场所并不固定。而现在屯堡专门有一个地戏表演的地方来进行地戏展演,名叫演武堂(如图9-1所示演武堂)。演武堂是专门进行地戏表演的场所,从演武堂的建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演武堂有着固定的戏目和剧目唱本。在演武堂的大门的左边,墙面上悬挂着无数的地戏面具,且按照地戏曲目分成了几个大的门类,如三国、封神等。在演武堂表演的地戏一半时间都会缩减在10至15分钟以内,据表演者介绍,因为时间和人员的安排的原因,剧目内容简化了很多,一场地戏所需的表演者也相对较少,这样很大程度上节省了财力和人力。在演武堂的地戏表演时间是固定的,分为早上和下午,从九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11点半,中途每隔半小时就会进行一场表演,下午则从一点一直持续到五点半,一个小时一场,五点半要结束的时候也会加一场,故一天下来就会有九场戏。如果你想观看地戏表演,你除了需要在规定的表演时间到达之外,还需要手持景区的门票方可观看。

社会学论文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

.........................
结语黔中“七月半”的文化意蕴与当代价值
“七月半”亦称“中元节”,其历史渊源在古汉语中,“元”与“圆”相通,“七月半”,乃是基于“三元”之说。“七月半”也称“中元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很多地方至今仍流传着关于“七月半”由来的相关传说,在“七月半”期间,也有着非常复杂且繁琐的仪式习俗,每个地方的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们“七月半”期间都会祭祖、怀念祖先。笔者认为,“七月半”之所以具有上千年的生命力,主要由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七月半”蕴含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传统智慧和“追根溯源”的文化生命传承关系,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方面,“七月半”是追忆祖先的节日,是人们对过去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感知的文化认同,历史地考量“七月半”演变轨辙,挖掘合理性的思想资源,显然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黔中屯堡“七月半”复杂且繁琐的仪式过程,体现出了屯堡人独特的生死观和鬼神观。同时,由于屯堡人早期的迁徙历程和祖先英勇抗战的征战经历以及中国的素质教育的传播,使得屯堡人有着非常优秀的道德品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屯堡人始终坚守的价值观。不畏生死,不惧强权,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生活中孝顺、友爱、团结、互帮互助是屯堡人的生活准则。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社会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