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利用2012年-2022年A股上市公司企业数据为样本,以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资源基础管为理论基础,采用个体时间双固定效应模型来研究分析企业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各类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虽给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造成冲击,但同时也为这些传统企业带来变革机遇,为各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因此,将数字经济活力赋能实体企业的过程本质上可以视为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种过程。由于数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发展因此不断提升,全球企业不断聚焦自身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据2020年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报告显示,超过80%的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因此,基于全球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我国现有传统行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挑战。
时代现状催发理论探究。学术界与业界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转型的测度、动因、影响机制等,但目前有关企业数字化成功转型与否的结论学术界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从业界来看,业界部分声音认为我国目前数字化转型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整体仍发展不充分。23年埃森哲发布的《2023年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显示,当前只有2%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开启全面重塑战略。从区域发展来看,根据腾讯研究院同清华大学2023年发布的《数字化转型指数发展报告2023》指出,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正面临“两极化”的挑战:一线城市指数总量占全国城市整体比例超过1/3,保持增长势头;与此同时,尾部五线城市季度同比平均增速高达23%,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腰部城市增速减缓,特别是三线城市增速仅为8%。
..........................
第二节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一)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测度范式优化
传统数字化转型测度研究多依赖于财务指标量化(如IT投资占比)、政府政策事件冲击以及以吴非(2021)TF-IDF词频法代表的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上述三种思路其局限性在于难以捕捉组织在认知框架、战略决策层和运营流程中的隐性变革。大语言模型(LLM)的技术突破为解构这一"黑箱"提供了新路径:其一,通过语义网络分析技术,可从企业年报、管理层论述、行业交流文本中提取数字化转型的语义密度、概念网络拓扑结构与话语演进轨迹,揭示战略意图与技术落地的耦合程度;其二,基于深度学习的企业行为模拟,可构建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的动态评估框架——通过训练模型识别组织在客户交互模式、知识管理机制等维度的非线性演化特征,突破传统静态指标的测量盲区。
(二)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的研究
既有国际商务理论在解释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时面临双重困境:资源基础观(Barney,1991)强调的异质性资产优势,难以完全解释后发企业在技术标准缺失情况下的逆向国际化现象;制度理论关注的合法性获取机制,亦无法充分阐释数字时代跨国界价值网络的动态构建逻辑。本研究提出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负效应。
(三)数字化转型的调节效应:技术赋能与组织变革的交互机制
不同数字技术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差异化调节作用,本质上反映了"技术赋能-组织变革"的协同演进过程。基于技术嵌入层次理论,可将调节效应分解为三个作用通道:一是在运营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降低跨国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增强国际市场响应效率,但其效应受组织数据治理成熟度调节;二是在战略层,区块链技术通过构建可信跨境价值网络,显著降低制度差异导致的交易成本,但需要匹配组织间信任机制的重新设计;三是在认知层,生成式AI工具通过增强跨文化团队的知识创造能力,提升海外市场机会识别精度,但其效能依赖于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开放性。
...............................
第二章相关文献回顾
第一节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的研究回顾国
内外学者近几十年中对企业国际化经营与企业企业绩效表现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丰富了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边界。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绩效表现两者影响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出发,研究结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早期Grant、Collins为代表的国际化-绩效线性促进/抑制关系;二是逐渐发展出以geringer为代表的支持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三是在探究国际化-绩效关系时有观点认为两者并无关系,只是由企业R&D研发投入与营销投入对企业绩效指标中起正向调节作用。接下来对国际化-绩效三个阶段的研究进行梳理。
(一)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线性关系
有关企业国际化水平与企业绩效表现的研究最早由国际贸易经典理论中发展并且部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化-绩效间呈现正向线性关系。基于企业发展视角,最初研究该问题的学者认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增强资源获取能力从而有助于企业改善绩效表现。例如,早期Grant研究英国304家上市公司企业,探讨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采用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作为国际化的量化指标,销售增长率及盈利性作为绩效的量化指标,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静态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国际化经营对企业的销售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未能确定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因果关系。因此,进一步进行了动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化经营对销售增长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盈利性的影响不显著。近几年沿着这一脉络的研究有Fu等(2024)研究国际化-绩效关系时发现企业国际化扩张会通过R&D研发强度中介进而促进企业绩效提高。回归分析显示,国际活动的增加会导致资产和市场价值的回报更高。研发投资支持技术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FU的研究强调了企业国际化水平通过支持研发投入决策,特别是对非国有企业,以促进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增长。
.......................
第二节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回顾
在概念界定及内涵特征研究方面,学术界研究侧重点大致可分为“技术重组、-组织重构-产业重连”三种研究重心。技术重组阶段,学术界部分学者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技术运用从而达到企业业绩根本性提高(Westerman etc,2011),但这类关于概念界定的表述存在不足,即使得数字化转型概念与其影响之间产生冲突。随后,Matt(2015)提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运用数字化技术,例如网络社交媒体、分析设备或内嵌式工具等来实现重大业务(用户体验、创新商业模式等)改进,相比而言,Matt观点进一步细化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输入因素与输出结果,但是同样的,仍没有跳脱出界定冲突点,同时,这也引起学术界有关数字技术这一概念范畴的争议,数字技术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手段,在梳理数字化转型概念发展时理应先把握数字技术的概念范畴。国外有学者将数字技术界定为一种“固有的有破坏性的技术”(Karimi etc,2015),随后研究又进一步界定为有关社交、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分析等为载体的相关技术,但是,这种定义仅仅停留在技术本身,并没有关注到数字技术更广义的范属,忽略了其他形式可能的数字技术,例如数字平台所包括的区块链、软件等在内的数字技术,因此,Nambisan(2017)在此基础上将数字技术发展为,嵌入在信息通信技术内或是由信息通信技术所支撑的产品或服务,包含数字组件(digitalartifacts)、数字平台(digital platforms)和数字基础设施(digital infrastructure)。在技术重组阶段对于数字化转型概念界定主要思想是企业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从而产生对企业绩效等经营效果的影响(见表2.1)。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三章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22
第一节理论基础.............................22
一、垄断优势理论........................22
二、内部化理论.............................22
第四章企业国际化影响企业绩效的研究设计.................29
第一节样本选取及变量说明......................................29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29
二、因变量........................29
第五章实证结果分析....................35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35
第二节基准回归结果.......................37
第五章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
为了展示并说明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及调节变量的数据特征,本文实证部分首先进行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的说明,详细见表: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从描述性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各变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包括观测值数量、均值、标准差、最小值和最大值。首先,被解释变量中,ROA(资产回报率)的均值为0.017,表明样本中企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为1.7%,标准差为0.024,波动性较小,最小值为-0.170,最大值为0.253,说明部分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为负,而部分企业的资产回报率较高。解释变量中,inter1的均值为0.287,标准差为0.231,分布较为集中,最小值为0.002,最大值为0.996,取值范围较广。调节变量中,DT(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均值为0631,标准差为0.482,bd(大数据技术)的均值为0.601,标准差为0.490,分布较为分散。ai(人工智能应用)的均值为0.577,标准差为0.494,分布较为分散。MI(移动互联)的均值为0.578,标准差为0.494,分布较为分散。cc(云计算)的均值为0.564,标准差为0.496,分布较为分散。Lot(物联网)的均值为0.486,标准差为0.500,分布较为分散。BC(区块链)的均值为0.542,标准差为0.498,分布较为分散。
..........................
第六章研究结果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一、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间呈现负线性关系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具体而言,企业财务绩效(ROA)和运营绩效(MER)对国际化程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4和=-0.048(p<0.01),表明国际化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ROA和MER分别下降0.4%和4.8%。这一结果在替换企业绩效的测量指标后依然稳健,证实了核心结论的可靠性。
从理论层面,本研究挑战了传统国际化理论中"国际化必然创造价值"的预设假设,揭示了国际化进程中可能存在的"效率陷阱"。这种负向关系可能源于跨国经营引发的管理复杂性激增(如文化冲突、制度距离)、资源分散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国际市场拓展初期高昂的沉没成本以及当前全球价值链韧性下降导致国际化经营不确定性增加。特别是对于新兴市场企业而言,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可能超出其组织能力边界,造成战略目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失衡。
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缓解企业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负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数字化转型(DT)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对经营绩效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缓解企业国际化初期对经营绩效产生的负向冲击,这一结论得到计量模型的有力支持:数字化转型变量(DT)与企业国际化变量的交乘项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现正向统计特征,分别为。这一发现证实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缓解企业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负向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