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关注企业内部治理从而降低融资成本的问题,提出企业可以通过优化内部治理机构以及整合企业现有资源来降低企业在进行融资时所需要的融资成本,最大限度的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在发展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幸福指数也在逐年上涨。当然在经济飞速发展一段时期后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努力将经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追求更加稳定的经济社会生态。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不论是经济结构、科技动力还是民生政策、生态环境,都能体现出我国经济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实力跃上了新的台阶。经济在发展的同时,技术创新也越来越重要,因为技术创新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新鲜的活力,增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再一次强调了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科技发展上自立自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强化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文基于2013-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主要研究了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在公司治理的调节作用下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在区分了产权性质的前提下分析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差异。基于此,本文具体内容共分为以下六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
本部分是全文的总述,主要阐述了我国企业目前在技术创新上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融资约束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并由此引出本文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也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文献综述
本部分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文献对于融资约束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融资约束的概念、成因、度量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以往学者对于管理层股权激励、管理层薪酬激励和董事会规模的相关研究,并归纳了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内容。最后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内容,明确了本文的研究主题。
第三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本部分首先对融资约束、公司治理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的现有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并据以阐述了与融资约束、公司治理和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研究理论,包括优序融资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等,并根据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目前的文献提出了研究假设。
第四章:研究设计
本部分先阐述了样本数据的来源、样本筛选和处理方法,其次对本文所选取的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各自的定义进行解释,并说明了各个指标的衡量方法,再根据这些变量建立本文所依据的计量模型。
第五章:实证分析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证研究的过程。以2013-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Stata15.0和Eviews软件对已构造的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分析融资约束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治理对于融资约束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部分对研究假设和实证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然后根据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程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并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及对于以后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展望。
............................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关于融资约束的相关研究
自西方学者提出MM定理后,企业的融资约束逐渐被学者们重视并由此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探讨,也开启了学术界对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哪种方式解决融资约束更有效的探索。本文整理了国内外关于融资约束问题的学术文献,根据以往学术工作者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融资约束的概念界定、融资约束的成因、融资约束的度量、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1融资约束的概念界定
融资约束是指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等问题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不能获取到企业所需要的资金而面临融资难的一种现象。国内外学者目前对于融资约束的探究主要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从广义上来讲,融资约束是指企业在融资时不能从外部融资渠道获取充足资金,且企业经营内部的资金能够提供的支持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从外部得到资金的筹资成本要比从企业自身获得的资金成本要大。而从狭义上来讲,当企业的外源融资成本过高时,企业无法支付高额的融资成本,很可能会选择不进行外源融资活动,从而搁置目前的技术研发活动。尤其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更加需要充足的资金予以支持,但当企业的内外部融资的成本过高时,企业就会受到融资约束的制约,从而不能为技术研发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在产品技术上的创新,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和广义相比,前者主要针对的是内源与外源两种渠道之间的差异,范围也更加广泛,面对的融资困难程度也较后者的大。并且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是制造业,在内源融资水平上较不稳定,更多的依靠外部的融资渠道,例如融资租赁、银行借贷等手段,并且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的原因,在融资时会面临很多阻碍,这些原因加剧了企业在内外部融资时的差异,因此本文选择广义的融资约束来定义融资约束的概念。
...............................
2.2关于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
企业家在治理公司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公司治理制度不断改进,对公司治理的不断优化,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综合性质的公司治理,在进一步对公司治理的功能进行区分后,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机制模式:一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外在的激励条件促使代理人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公司经营绩效,使委托人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二是监督制衡机制。监督制衡机制就是对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起到制衡作用,一旦有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情况及时予以制止。三是外部接管机制。外部接管机制就是在公司经理人经营不善导致公司资不抵债,需要由其他公司进行收购时采取的机制措施。四是代理权竞争机制。代理权竞争机制就是以企业股份持有量较大的股东互相竞争来赢得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为目的,进而更换公司代理人的机制。本文对公司治理主要研究的是激励机制和监督制衡机制。其中激励机制主要介绍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管理层薪酬激励,监督制衡机制主要介绍的是董事会规模,并分别整理了这三个变量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2.2.1公司治理及相关变量的概念界定
公司治理从广义上是指在综合市场内外部环境下为了合理配置企业的现有资源,优化企业自身结构,对于企业内各个利益主体之间权力制度的安排。其实际参与者包括政府、供应商、债权人、股东、雇员等,通过企业的所有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和经营绩效进行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此来平衡企业内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说公司治理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管理层结合起来的制度安排,这三个组成部分在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狭义上来说,公司治理主要是指股东对于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制衡,通过在企业中建立契约关系,保障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建立专门给予经营者的激励机制,防止经营者做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举动。公司的内设机构主要由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分别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公司规章制度遵守情况和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管理,最终对股东大会负责,确保企业的经营绩效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氛围可以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缓解各方的压力和矛盾,使各方各司其职,使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监督者之间可以相互制约,保证企业的有序运行。由于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需求,选取了从董事会和管理层两个方面来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管理层股权激励、管理层薪酬激励和董事会规模,主要是通过这三个调节变量来探究公司治理对于融资约束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有何影响,现对这三个变量的概念进行界定。
..............................
第三章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25
3.1融资约束的理论基础................................-25
3.1.1优序融资约束理论............................-25
3.1.2信息不对称理论...............................-26
第四章研究设计....................................-41
4.1理论模型的构建..............................-41
4.2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42
4.3研究变量的选取及测量..........................-43
第五章实证研究.......................................-49
5.1描述性统计.................................-49
5.2相关性分析......................................-52
5.3回归分析........................................-54
第五章实证研究
5.1描述性统计
根据本研究前面所表述的所有变量,现在对所介绍的所有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5.1所示是全体样本下各个变量的统计情况,共有3732个样本,主要包括极小值、极大值、标准差、均值。变量包括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约束、管理层股权激励、管理层薪酬激励、董事会规模、企业成长机会、净资产收益率、托宾Q值、独立董事比例这些变量指标。
在本文所研究的全体样本中,企业技术创新的平均值为5.489,标准差为5.183,极大值为72.75,极小值为0.02,说明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上存在较大差异,发展水平不平衡,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成果差距大;企业的融资约束的标准差为1.353,均值为3.896,极大值为11.146,极小值为1.043,说明我国的上市企业融资时存在一定的约束,并且各个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融资约束问题在企业中还是比较普遍的,并且企业与企业之间融资约束的难度和成本可能差距都比较大;公司治理的三个变量指标中管理层股权激励标准差为0.211,平均值为0.229,极大值为0.892,极小值为0,说明我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水平较低且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有的企业还没有设置股权激励这项激励机制,企业之间对于该项激励措施是否实施没有达成统一意见;管理层薪酬激励的标准差为0.651,平均值为5.150,极大值为7.894,极小值为2.660,说明管理层所得到的薪酬激励存在一定差异,薪酬水平不平衡,在薪酬激励方面公司与公司之间差距比较大,董事会规模的标准差为1.625,均值为8.446,极大值为18,极小值为4,我国规定的董事会人数中合理的范围一般为3至13人,这说明有的企业董事会人数过多,可能会导致董事会管理变得冗杂,难以统一董事会意见,并且不同上市企业董事会规模差异较大,均值和标准差之间差距有些大。具体数据如下表5.1所示: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讨论
6.1研究结论
根据以往学者对于融资约束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是通过探寻外源融资渠道来为企业缓解融资约束的难题,比如政府补助、金融机构借贷、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等,很少有学者探寻内源融资对于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以2013-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对两者的调节效应,并通过区分不同产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讨论了在不同产权性质下融资约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以及公司治理对于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并将第五章所得出的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具体结论如表6.1所示。1.融资约束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根据第五章对于两者之间的各个变量分析可知,融资约束越大,越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当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很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委托代理理论,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投资者在未获取到足够多的信息时是不会完完全全将资金放到被投资公司中的,或者投资者可能会让被投资企业提供担保企业或者抵押贷款,这在无形中会增加被投资企业的融资成本。而相对于内源融资成本来说,外源融资成本会更高,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活动时若选择通过外部融资渠道,会增加企业的融资压力,而通过适时调整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节约融资成本,也可以缓解企业的压力。
2.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第五章对于这两个变量的研究可以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越大,越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将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收益结合在一起,企业的经营收益增加,就会使管理层获得更多的收益,也会提升管理层在业界的口碑。因此管理层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除了关注企业内现有经营业务的发展状况,也会希望企业产品可以做出新的突破,通过技术创新来改造原有产品或者衍生出新的产品,或是在产品的包装和性能上做出更多的创新,而这些活动都是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但是不同规模或者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可能会有差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