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中社团管理现状及优化探讨——以潮州市A中学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2122 论文编号:sb2025103016244853643 日期:2025-11-1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以潮州市A中学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例,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深入了解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中社团管理现状以及学生参与社团管理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现状。
一、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中社团管理的理论阐释
(一)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中社团管理的内涵
基于研究需要,本部分将对“高中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管理”以及“高中生社会性发展”进行概念界定。
1.高中学生社团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学生社团最初源于十九世纪国外的大学,其英文表述是“StudentSociety/Student Club/Student Association”,字面还可以解释为“学生协会”和“学生联合会”。国外的文献更侧重于学生联盟、学生俱乐部或者体艺类社团的研究,基于此,国内外关于学生社团的定义有所差异。现以国内关于学生社团的概念阐述如下:
《教育大辞典》解释:“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各种群众性文化、艺术、学术团体。它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并且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活动。其目的是活跃学校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自治能力,丰富课余生活;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1]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李应友指出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团体组织。活跃在校园里的各类学生社团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对于促进学生交流思想、启迪智慧、增进友谊、提升能力素养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结合以上两者对学生社团的定义,本研究将高中学生社团界定为:以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高中生为主体,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下,按照社团章程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群众性学生组织。

教育论文怎么写
教育论文怎么写

..............................
(二)高中社团管理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1.高中社团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性知识
在高中学生社团中,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能够接触到丰富的社会性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将所获取的社会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在社团活动前期阶段,学生需要学会策划活动,例如制定活动目标、规划活动流程以及分配活动任务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组织开展活动,还培养了自己的决策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这些组织管理能力既是社会性知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各种工作所必需的。在社团活动中期阶段,为了更好地组织开展活动,学生要先学会收集和分析与活动主题相关的信息,并且将这些知识信息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活动才能顺利推进。因此,学生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既培养了信息提取能力,又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在与他人共同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协作,从而使得任务顺利完成。在这过程中,他们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与人沟通、处理突发事件、解决人际冲突等技能。在活动后期阶段,活动参与者对活动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梳理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学生通过总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出解决方案,提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方向。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不仅能够收获社会性知识,并且通过活动实践内化为个人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反思自我能力等,进而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未来融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
二、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中社团管理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的目的
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来调查高中社团管理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者运用访谈法对A中学的志愿者服务队进行调查分析,一方面是为了了解A中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管理现状以及学生参与社团管理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现状。另一方面,从访谈和观察中挖掘高中社团管理如何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机制,以期探索可行性的社团管理措施,进一步发挥社团的社会化功能。访谈收集数据资料是第一步,也是后面观察量表形成的重要依据。参与观察作为访谈调查的补充,目的是进入社团的真实场域,通过近距离观察学生在社团中真实风貌、互动状态等,以洞察学生如何通过高中社团管理促进自身的社会性发展,进一步探究有哪些消极因素在弱化社团的社会化功能,这也为本研究后期建立的观察量表奠定重要的基础。
2.调查思路
为了更好地研究社团的社会化功能,研究者选择了潮州市A中学的品牌社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作为个案研究。为了顺利开展调研工作,研究者先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指导教师、队长了解相关情况,并且通过其微信公众号了解该组织的简介、发展历程、规模情况等,以此初步收集一手和二手数据资料,并为后续访谈提纲的设计、观察量表的编制奠定重要的基础。基于研究需要,研究者采取目的性抽样,选取了A中学学生社团团委书记、青年志愿服务队的指导老师、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干事和成员作为访谈对象。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于正式访谈前告知受访者本次访谈只是为了学术研究,不需要有心理负担,只需告知真实情况即可。访谈调查分为两次进行,研究者在2024年7月对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高二级干事进行访谈,并根据访谈者的实际情况,对访谈问题不断延伸、完善,最终对访谈提纲进行修订。第二次访谈是在2024年9月进行的,主要是对社团团委书记、指导教师、高一级干事以及优秀志愿者进行访谈。研究者在2024年10月、11月正式进入社团活动现场进行观察,并且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学生骨干成员以及优秀志愿者代表为主要观察对象,目的是收集非言语资料以获取社团真实面貌以及学生在社团中的真实状态,以弥补访谈数据资料的不足。
.........................
(二)现状调查的实施
1.潮州市A中学青志队的管理现状调查
本部分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对潮州市A中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管理现状进行初步调查。为了获得更全面的调查数据,本研究从社团管理主体的参与度、社团管理制度、当前社团管理结构以及社团活动管理流程四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该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管理现状及问题。
(1)社团管理主体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得知,学生是社团活动的主体,也是社团自主管理的主体。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管理主体既包括指导教师,也包括学生群体。但在日常管理中,是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指导教师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运行的。
①教师层面管理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社团,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引领、行为规范等的引导和业务能力的培训,从而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社团指导老师的配备率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指导老师是否能在社团的建设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从日常观察和访谈得知,A中学共有20个社团。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相对有限,无法为每个社团组织配备指导老师,因此出现了一个指导老师需要带领两三个社团的情况。此外,有些指导老师并非专业人员,难以给予专业的辅导和培训。
“我们学校大多数教师是兼职。由于本身教学工作任务重而无法全身心投入社团的指导工作中。同时学校没有设置相关的聘用制度和考评机制,从而导致教师容易忽视对社团的指导工作”(T1,团委书记)
“由于我身兼数职,既要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又要同时指导多个学生社团,因此没办法对青志队进行定期辅导。此外,青志队规模庞大,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够,所以我平常也只是和青志队的队长和副队长进行沟通交流,并对他们进行活动策划以及评价等方面的指导。”(T2,青志队指导教师)
.................
三、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中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66
(一)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中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 66
1.学生群体意识淡薄,个体社会性发展受限制 ................................ 66
2.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善,学生社会性发展受阻碍 ............................ 67
四、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中社团管理优化路径 .......................... 74
(一)强化学生群体意识,推动学生自主管理 ........................................ 74
1.加强高中社团的思想引领,指引学生的群体意识 ........................ 74
2.优化群体环境,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 75
结语 ...................... 82
四、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中社团管理优化路径

(一)强化学生群体意识,推动学生自主管理
在群体社会化理论的视角下,社团管理借助高中生同伴群体的视角和影响,培养社团成员的群体意识,增强群体观念。这一方式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提升他们参与群体事务的主动性,激发其为了群体的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群体意识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强化学生群体意识,推动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高中社团的思想引领,指引学生的群体意识
同伴群体在社团管理培育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其作用,首先应该形成和发展社团学生群体,培养其群体意识。学生群体意识是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是指学生群体之中所有成员共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心理特征的总和。[1]在培养群体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思想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引领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外界社会环境的复杂,一些错误思潮正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导致了辨别能力较弱的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过度关注自身的个人利益。例如,有些学生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或者获取相应的志愿时长而加入学生社团。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及社团指导教师更应该加强高中社团的思想引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通过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学生社团,树立理性的参与动机,增强群体观念,从而推动他们通过真诚奉献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群体意识,进一步加强高中学生社团的思想引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要加强党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学生社团在党的领导下,能够确保其对人才的培养和高中学校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学校党委要重视高中学生社团的建设,充分认识社团的育人功能。首先,从较高的政治站位出发,对学生社团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并且进行定期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具体而言,学校党委可以每年制定学生社团工作计划表,计划应包括活动的主题、时间以及预期成果等。同时,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党委会议,专题研究学生社团工作,并定期检查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其次,开展“党建与社团”的相关主题活动,例如开展“党建与社团”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组织社团成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或者举办红色主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学生社团的思想引领,把握社团思想的发展方向。这不仅有助于高中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还能引领群体意识,使其通过社团活动将群体意识内化为外在行动的指南。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团体活动,从而有效地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通过与他人共同合作项目,学生能够提升沟通协作能力,从而推动了其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论文参考
教育论文参考

..........................
结语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要重视和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要求提供助力。社团活动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功能不容忽视。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力依托,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的自主管理和积极参与,能锻炼其领导力、社交能力等。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研究者对“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中社团管理现状及优化研究”这一课题的必要性、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首先,本文在系统梳理学生社会性发展和高中学生社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对潮州市A中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学生进行调研,收集本研究所需的资料。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高中社团管理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社团管理通过社团活动实践和人际互动的重要途径,进而通过个体内化的四种方式-观察学习、自我愿景、角色扮演和同伴群体,从而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发挥了影响作用。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高中社团管理在培育学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群体意识淡薄,个体社会性发展受限制;社团管理制度不完善,学生社会性发展受阻碍;当前社团管理结构不合理,学生社会性发展受制约。立足于以上问题,分别从共同愿景、群体意识、榜样教育以及角色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高中社团管理的优化路径。这些路径不仅从影响机制层面为高中社团管理的优化提供了策略,而且构成了本研究的创新点。期望这些探索能够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启发,并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教育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78214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