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抗拒:教育减负迷局的学校管理困因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3252 论文编号:sb2023122910424851647 日期:2024-01-0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将整体性原理引入学校教学管理理论,为发现和解决当前教学问题拓宽了理论思路,为构建新时代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第一章近七十年我国教育减负历程的总体回顾
一、近七十年我国教育减负政策的演进、特征及问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减负政策“从孤立片面到统筹兼顾,从笼统模糊到具体明确,从简单粗放到精准施策,从单纯治标到标本兼治,从基于经验到基于科学,从行政惯性到制度制约,从教育主管到齐抓共管,从教育管理到综合治理”[39]。尽管如此,教育减负的根本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一)国家教育减负政策的演进及特征
本部分对建国以来国家层面下达的12道“减负令”进行综合梳理(见下表),探究不同时期减负政策的关注重点。

教育论文参考
教育论文参考

........................
二、当前落实“双减”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双减”政策不同于以往的减负政策,专项的减负政策由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共同发布的,代表减负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减负的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并且减负的指向更清晰,减负要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从传统学习方式走向快乐高效的学习。
(一)“双减”政策的立意与旨归
1.从“单减”到“双减”
减负不再只注重一层面的负担来源,而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管是对校外学科培训的打击程度,还是对校内教学质量的提升,力量都是空前的。对校内,除了新课标对课程的改革,还有课后服务和对作业管理,共同支撑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目标。“双减”政策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校内减负行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双减”政策旨在构建良性学生生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实操技巧,增强其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改善教育资源的分布,拓展优质的教育供应,实现教育的公正性。“双减”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克服教育的功利性和短视性,厘清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把教育回归到学校这个主阵地上来。
“双减”政策的范围从校内延伸到了校外,尤其对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强有力的治理。对校外学科培训的严治程度超出了教育范畴,落实到了社区和街道,“日查+夜查”“联检+抽检”等形式相结合,可谓重拳出击。因为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扰乱了教学秩序,为了经济利益,制造教育焦虑,对教育质量的发展弊远大于利。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一开始作为校内的补充而存在,对学习进度与学校不一致的同学做补充或拔高的作用。但后来,随着资本的不断加入,故意制造教育恐慌,以刺激家长报课,让大量的学生以“抢跑”为目的,不再以培养人为目的。而是牺牲学生的时间和健康,换取校内高分展示的机会。这不仅扰乱了课程正常的进度,还使学生负担加重,把学习当作家长布置的任务,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治理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对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第二章教育减负难题之一:减什么认识难统一
一、认为学业负担是学生的心理感受
当前,学术界在减负一词的研究上已经变得十分复杂,而且取得的成就也越来越丰硕。有的专家认为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每个学生知识的吸收能力和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学业负担的感受也就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对于学业负担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一些专家认为,学习负担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还有学者认为不能单一地从主观的心理负担或者客观上学习产生的压力任一角度来看待学业负担,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考虑学生自身的感受和学业本身的固有特性。
学者们对于衡量学业负担的程度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采用在校时间长短、作业量大小、考试频率等来量化;另一些学者认为,评估学业负担的大小还可以从课程的难度、复杂度和抽象度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完成教学任务预期的能力与学生当前具备的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来进行考量。
学术界对于学业负担概念和相似概念,比如课业负担、学业负担、学生负担等之间的区分有着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如朱天利认为“学业负担是学校、社会和自我(家庭)三方面共同的学习要求而导致的,学业负担在当前的政策下已经减轻,但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则仍然很重。”[45]另外,鲁林岳[46]、马建生[47]等人区分了学业负担和课业负担的概念的不同。
然而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类似的概念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昌庆钟和郭宾元指出,“课业负担与学业负担的本质差异仅在于观察问题的视角,而它们所传递的意义却没有任何差异。”[48]胡惠闵和王小平基于500篇相关文献研究后得出结论,“学业负担、课业负担其实是差不多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课业,所以一定要拘于字面把它们之间做一个严格区分似乎没必要。”[49]本文在使用课业负担、学生负担或者学业负担的概念时,可能根据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比如当提到相关课程对学生的压力时,会使用课业负担的表述。但表达的内涵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
二、学业负担来源众说纷纭
(一)认为高考是导致学业负担的元凶
1.政策话语
通过对70年的减负政策的分析可知,不同时代的减负政策对学业负担的来源界定有所不同。关注学生身体健康时期,把学业负担主要归因为课程内容过多,具体表述例如“学校功课过重,社团活动过多,伙食管理不尽得法,卫生工作注意不够。”[50]。关注学生升学压力时期,学业负担的来源为在校时间长和考试科目多。推进素质教育时期,政策对造成学生学业负担的因素有了更广泛的界定,除了之前的课程数量多难度高,还提到作业量、教学过程、考试数量、课外培训等方面,尤其是“要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当前的推进核心素养时期,学业负担归因内容更广泛,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家庭教育,特别对作业量和学科类校外培训有了更严格的规定。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之前的减负政策主要关注的是课程深度和数量、教学进度、教材的质量、考试的内容量与难度、作业量、校外培训、家长的教育理念等,都是针对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现象作出的相应措施。“双减”政策除了针对当前学生学业负担主要来源——作业量和校外培训机构,还创新性的提到了减负是为了提质增效,其相关配套措施“2022新课标”关于如何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
..........................
第三章 教育减负难题之二:怎么减施策难精准 ................ 45
一、减负措施眼花缭乱却难及靶点 .......................... 45
(一)走样的课后服务 ................................. 45
(二)简单机械的作业量控制 ............................. 45
第四章 教育减负难题之三:成效在哪里评价导向难清晰 ................... 52
一、对减负效果的评价缺乏科学和统一 ............................ 52
(一)教育减负成效在哪里各说各话 .............................. 52
(二)教育减负成效如何评价指向不明 ............................ 53
第五章 教育减负缘何迷雾重重:基于理论的深度透视 ....................... 56
一、学习都是有负担的吗? ...................................... 56
(一)三个教育案例及其理论对话 .......................... 56
(二)享受式学习和负担式学习 .............................. 59
第六章教育减负迷局中的学校管理困因剖析
一、无声的抗拒:越减越负的学校管理困因

教育论文怎么写

教育论文怎么写

教育减负之所以成为从未根治的教育顽疾,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学业负担产生的根源,没有从整体性来看减负问题,所以越减越负,始终揭不开迷局的迷底。减负的出路是从破碎的、局部的教育到整体性教育,但人们没有认识到这样的道理。因此,学校在落实减负政策,找不到准确的靶向。当对整体性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时,对学业负担产生的根源认识也必然不明,直接导致靶向措施方面,找不到症结所在,药不对症,所以陷入减负的困局中。
减负的抗拒力来源多层面,并且相互直接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共同形成对减负的阻挡合力。这种阻力是潜藏在减负乱象中的,不易被察觉的形态,而这种无声的抗拒恰恰是教育减负久减不去的根源。
(一)支离破碎的世界与苦不堪言的孩子
支离破碎的世界指的是传统教育中破碎性的知识和割裂式的学习,违背了知识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了教学便利,人为的破坏了知识的整体性,学科越分越细,同时忽视了学生的身心与内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造成了学习者认知负担,无法把握整个世界真实的状态。知识成为孤零零的、静止的、死气沉沉的学习内容,无法使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导致学生的消极怠工。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学校和家长不得不延长学习时间和增加练习量来提高学生对考点的熟悉度,进一步恶化了学习生态,学习成为痛苦的近义词。
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感兴趣,学习动力并非来源对知识本身的追求,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好分数,在未来竞争中有优势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学习。这种身体和心灵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表现出“磨洋工”的状态。这种被动的应付式的学习常常表现为只听课不思考,人云亦云,看似花费了大量时间用于学习,实则始终未进入高效学习状态。或强迫自己努力,或只装作学习的样子,在学习过程未获得愉悦的体验。当学生的感性和理性不和谐统一时,身体机能的自我保护使身心无法全力投入。这种消极怠工的状态甚至学生自己都没有注意到,是“沉默的”,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抗拒,而由此带来的低效学习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是产生学业负担最重要因素之一。
............................
结语
教育减负是教育领域的顽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学业负担产生根源的探究,从主客一元的哲学基础出发,以生命整体性原理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小学减负迷局的管理困因。总结得出以主客二元哲学为基础的分科课程和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进步的需求,减负施策于这样的传统赛道只能把学业负担临时性的降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业负担根源于这种越分越细的课程,因为它破坏了知识的整体性,且剥离于生活实践,是静止的、孤立的、死气沉沉的知识,这样的课程没有相关背景和情境,不易理解,只能机械记忆,学习过程毫无乐趣可言,且常常需重复大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才能减少遗忘的概率。
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走向整体性知识和整体性学习的新赛道是新课标指明的方向。但学校往往由于缺乏教育前沿理论视野,无法把握到“双减”政策的靶向和旨归,只注重表面的减负,不仅成效低,而且无法提高教育质量。因此需要更新教育管理者的理论,用新思维新视野把握全局,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研究视角新颖,从哲学基础出发,以生命整体性原理为指导,对中小学教育减负迷局的管理困因进行探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发现减负迷局的根源。另外将整体性原理引入学校教学管理理论,为发现和解决当前教学问题拓宽了理论思路,为构建新时代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