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世界各国间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为快读和便捷,西方国家经常大力宣传“西方文明”,不断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渗透,强调个人实现的物质文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呈现多样化,伴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口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逐渐增强,加之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道德缓坡事件的影响,使得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和厌倦心理,同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依靠传统的显性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已经不适应当今局势的需要,只有在其中引进实施隐性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重组改制的不断推进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公司当前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深刻的社会进程中,石油企业职工的生活环境较之以往相比也呈现出巨大的不同,他们对社会各种现象和人与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传统的石油企业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采取简单的“灌输式”教育,忽视了职工的个性和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功能的弱化,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停滞不前。在新时期下,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研究并开展隐性教育,使得石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注入新活力,更好地为石油企业和职工服务。
近年来,我国关于隐性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界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本著作:《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土瑞荪著),书中通过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性的特征; 《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郑永廷著),书中介绍了隐性教育方法,系统地论证了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通过隐性教育来推动的观点。《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载体》(任皓著),书中着重阐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紧密结合的新方法,并指出要做到充分重视隐性教育。另外,其他相关著作中也都为我们进行隐性教育研究提供可以借鉴之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它是值得人们深入分析的科学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随时代的步伐,做到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统一步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做到能够与时俱进,这就需要教育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当下我国学者对隐性教育的研究缺乏专著,更多的是期刊文章的发表等,并没有对隐性教育的研究形成一个系统,是处在一个初期的不成熟的阶段,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也没有从实处着眼,结合生活实际材料进行对隐性教育的分析研究,只是单一的从某一个视角入手,显得空洞,不切合实际。只有整个社会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给子更多的重视,才能促进隐性教育的长足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章隐性教育概述
1.1隐性教育概念的界定
隐性教育的概念发端于上世纪六于年代末美国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杰克逊在《教室里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中关于学校“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1]以及1970年美国学者N.V奥沃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研究,随后相继出现了“隐性德育”和“隐性课程”的说法,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隐性教育不仅存在于学校的非正式文化传递中,同时也存在于除学校以外的任何社会环境中,只是不为人们所感知。因此有人提出隐性教育应该拓展到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部分学者也率先开始关注并研究隐性课程,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隐性教育”的概念,开创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对隐性研究的里程。
隐性教育的界定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有的学者将它与显性教育放在一起作比较性界定,认为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言,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方法,是一种鲜为人知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但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口常生活中可以随处找到它的影子。其他人从隐性教育的载体进行界定,认为隐性教育是运用生活中为人们多喜欢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游等等,不断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授的观念穿插其中,使得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有的人则以隐性教育的特征进行界定,认为隐性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和施教者是隐藏的,不显露的,它的教育形式也是间接的、渗透的,经常用非强制性的方式,在受教育者心中产生潜意识的说服力,使得受教育者把教育者所传授的观念转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综合各种对隐性教育的界定,学者试图从教育者的心理接受机制来进行对隐性教育的定义,认为“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言的,它是指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对象客体的思想、行为、情感、心理等发生影响的教育,如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等方式都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形式”。
1.2隐性教育的内涵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教育目的的,不为受教育者明显感知和重点关注的,寓于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经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类型。具体来说,它的内涵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形式上看,隐性教育一般包括人格感化、环境熏陶和艺术陶冶二种形式。人格感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做到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受教育者,树立榜样作用,做到以身示教。这种人格感化教育不仅直接地影响着受教育者,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通过教育者自身榜样示范得到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可以保持最久远的目_难以磨灭的。环境熏陶是指教育者通过借助环境来影响受教者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受教育者在预先被设置好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得到较高的思想觉悟。艺术陶冶,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各种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文学艺术作品感染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受到震撼与感染,并将这种感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第二,从载体上看,借助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够更好地开展隐性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隐性教育的过程之中,要想方设法将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等融入进教学之中,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熏陶感染,可以借助文学艺术和电视广播等传媒手段,为受教育者营造一种轻松的、自然的、毫不修饰的教育环境。还可以利用各种物质环境,例如名人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场所来进行教育,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情操,强化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知理念,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境界。
1.3隐性教育的特征
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理念与社会实践相渗透、相结合,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无痕教育,实现了教育目的。隐性教育的这些独特的方式就决定了它具有自身区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独一无二的特征。
1.4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比较
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两者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分别是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第二章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18-24
2.1 开展隐性教育.....................................18-19
2.1.1 社会存在决定.......................... 18-19
2.1.2 普遍联系的.................................. 19
2.1.3 实践和认识的辩...................................... 19
2.2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隐................................ 19-21
2.2.1 石油企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 20
2.2.2 石油企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0-21
2.3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隐.........................21-24
2.3.1 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21
2.3.2 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21-22
2.3.3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22-23
2.3.4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隐性教......................................23-24
第三章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 24-32
3.1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24-26
3.1.1 开展隐性教育是提高思想政................................... 24
3.1.2 开展隐性教育是改进传统.......................................24-25
3.1.3 开展隐性教育是适应思想政...................................... 25-26
3.2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26-28
3.2.1 石油企业具有开展隐...........................................26-27
3.2.2 石油企业具备开展隐............................................ 27
3.2.3 石油企业具有开展隐..............................................27-28
3.3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28-32
3.3.1 实施隐性教育可以增强..................................28-29
3.3.2 实施隐性教育可以促使职.......................................29-30
3.3.3 实施隐性教育可以促使职..................................... 30
3.3.4 实施隐性教育能够满足职................................30-32
第四章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开.............................. 32-39
........................................................
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面对新形势下,面对石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再一如既往地依靠显性教育了,因为它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教育需求了,迫切需要其他的教育方法加以配合,隐性教育的独特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作为显性教育的重要补充,隐性教育是一种创新式的教育方法,它能做到全方位并立体式的感染受教育者,它更加地符合石油企业“育人”的教育要求,是一种长期的教育行为,是一种多样的教育渠道。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变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刻苦钻研适用于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技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的从书本走入职工的工作生活的实际,真正做到满足职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要尽可能地利用周围的教育载体和教育媒介,对职工进行自然的、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使职工能够拥有丰富的文化理论涵养,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作为一名全国著名的石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这几年中我一直在尽最大地努力研究适合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石油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方法,从写了这篇论文,但我深深地明白本文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本人对石油企业隐性教育的研究还有遗漏和肤浅之处,但我保证在参加工作后我仍然会继续研究石油企业隐性教育,为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尽我自己所能,使之能够不断的完善,从}fn切实加强石油企业隐性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