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校园欺侮普遍存在
教育是奠定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校园,应该是学生能以最放心的安全状态进行学习的净土。在教育界和普通公众心目中,校园是一片充满生机、和谐与安宁的领地,然而,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校园安全受到了严重影响,人们很难想象这片净土常常遭受到欺侮的侵扰。事实上,校园欺侮可以说是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曾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欺侮事件。在中国,教育素来以升学为导向,所以学校教育充满竞争的色彩,在这种以文化考试为核心的教育环境中,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学生家长,都紧紧盯着安全稳定和教学成绩,校园欺侮现象的存在一直难以被接受,“鸵鸟政策”成为这些学校管理者“自我保护的方式”,校园欺侮事件一旦发生就会被想方设法地遮掩屏蔽,很难被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知晓。往往是一个个严重的伤害事件发生以后,人们才发现,学校并非“欺侮真空”。
校园欺侮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存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校园欺侮的高发区。各国有关欺侮问题的调查研究表明,大约6%至29%的中小学生报告“经常”受欺侮。‘上台湾儿福联盟针对国小儿童校园欺侮现象的调查报告显示:台湾约有六成左右的国小学童曾经被欺侮过,平均每两个孩子就有一人有被欺侮的经验;其中,约一成左右的孩子经常、甚至每天都会被同学欺侮;而国外则平均每七分钟就有一个孩子被欺侮:在美国,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人被欺侮,其中有8%的学生因为害怕被欺侮而一个月缺课一天;在新西兰,约有75%的学生一年内至少被欺侮一次:在英国,则是约有21-27%的学生是经常被欺侮的出气筒。;Z.我国一些研究者也对欺侮问题发生的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与国外研究资料基本上是接近的。张文新在山东和河北的调查发现,14.9%的7-16岁中小学生经常遭受欺侮。李何进军在广东的调查发现,7%的10-16岁中小学生经常遭受欺侮。‘a}陈世平等人在天津的调查发现,小学生中经常受欺侮的比率为20.3%,初中生为11.8%,高中生为4%0
校园欺侮现象,可以说是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由于其行为的隐蔽性与受欺侮者多半选择隐忍的态度,使校园欺侮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却很少被学校和社会重视。然而近几年来,校园欺侮现象趋于恶化和严重化,许多被媒体频频曝光的校园欺侮事件,让人感叹当今青少年缺乏同情心的思想和行为,这也逐渐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许多研究也表示,欺侮事件的参与者,不论是欺侮者还是被欺侮者,在将来的人格发展上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并因此而可能产生其它的偏差行为。(1由此可见,校园欺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家庭与学校的和谐稳定、社会的安定团结都有着严重的影响,欺侮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是改善校园安全,稳定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课题。
2.校园欺侮易产生严重后果
欺侮是中小学生中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国内还是国外,每所中小学、每个班级中都发生过欺侮现象,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欺侮或受欺侮的事件。有观点认为,欺侮是个体正常成长的一部分;甚至有观点认为,欺侮可以使孩子变的更坚强,为进入成年期做好准备,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校园欺侮不仅在受欺侮者身上,而且在旁观者和欺侮者身上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对于欺侮/被欺侮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受欺侮者而言’ f欺侮通常会影响受欺侮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欺侮的学生通常有失眠、尿床、忧郁并且经历更多的头痛和胃痛。学生精神上的健康欠佳也与遭遇欺侮相关,通常遭受嘲笑、谣言及身体暴力的受欺侮者会显得孤独无助;受欺侮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抑郁、沮丧、惊慌、恐惧甚至绝望等症状;一些儿童会因为受到残酷的伤害而濒于心理紊乱甚至自杀。遭受欺侮者还会长时间因身体的损伤而痛苦,经常感到恐惧和不安,有受屈辱的情感或者因自卑而意志消沉。另外,儿童在受到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欺侮之后,通常会出现上课迟到和旷课的情况,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也会下降,注意力及反应能力也随之降低。长时间受到欺侮的孩子,其性格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对于欺侮/被欺侮关系中的优势群体—欺侮者而启一,欺侮同样会产生消极影响。他们往往是在学习和同伴关系上感到严重的挫败感后,喜欢通过欺侮其它同学来获得瞬间的快感和满足,欺侮者往往脾气暴躁,容易被激怒,控制力较差;他们完成学业的可能性较小,而吸毒、酗酒、玩忽职守的可能性较大。欺侮他人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研究者们认为欺侮行为是欺侮者今后反社会和犯罪行为的隐患。
显而易见,欺侮事件对受欺侮者造成的危害最直接、最严重,与此同时,对欺侮者本人也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但欺侮的影响并非仅限于此。如同平静的水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在投入的地方激起的水花最大,但这种水花也会扩散到周围。同样,欺侮事件的影响也会向周围扩散,影响到他人。
对于欺侮/被欺侮关系外的中间群体—旁观者而启一,面对过多的欺侮现象会让孩子觉得学校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会造成学生学习情绪的下降,并且也会恐惧有一天自己所面对的欺侮现象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容易让孩子滋生逃避的性格,做事畏畏缩缩,害怕遭到别人的欺侮。这种恐惧还会导致另外一种极端后果发生:通过模仿欺侮者欺侮他人来防止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
3.我国对校园欺侮现象的研究不足
我国对校园欺侮的关注起步较晚,1999年,张文新等学者开始引入国外研究中的“欺侮”概念并修订了国外用于调查欺侮行为发生频率的问卷。此后,国内一些学者在各地陆续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早期的研究者都是从“攻击性行为”的角度关注校园中此类问题的。由于这一研究视角只重视直接的身体欺侮,忽视了采用言语手段或社会拒斤丰所讲行的断侮.田而对问颗普偏性的括计存存不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