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中小学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自费择校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代写职称论文 点击次数:125
论文字数:30000 论文编号:sb201208061251061738 日期:2012-08-17 来源:硕博论文网

导读: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以山东高唐为例,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来展开对择校行为的研究 入手,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  ,由硕士论文事业部整体提供。
引言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1.个人的农村工作经历
    确定这样的一个课题进行研究,主要是因为我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基于对农村中小学生择校问题的思考相结合的结果。自从毕业参加工作到来山东师范大学就读之前,己参加工作近十年。在此期间一直从事农村中学的教学工作,而且亲眼目睹了基层农村中小学与县城中小学的差距。由于农村中小学生的择校,致使部分农村小学不得不合并,部分农村中学人去楼空,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
    2.择校是义务教育的热点问题
    2010年11月1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经过3到5年的努力,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乱收费等问题,使之不再成为广大人民反映的强烈问题。这是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给各地制定的解决择校乱收费的时间表。并且教育部还明确表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能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10项要求,从而使得本来就很热的择校问题再度升温。在我国当前县城中小学资源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县城的重点中小学,应该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择优录取学生。但是在我国,却出现了“以权择校”和“以钱择校”的异化现象。择校无疑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3.教育公平与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相应的中小学,使适龄儿童就近上学。因此,在国家的相关规定下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模式。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所形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现象与广大农村家长要求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日益强烈。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经济体制的改革必定引起教育领域相应的变化,择校的产生是“准市场机制”进入教育领域的产物。择校现象的产生虽然在教育领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教育的市场化逐渐成熟。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本文试图从教育的公平理论,教育的城乡资源均衡等理论为出发点。从而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学生择校问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现实意义
    择校问题一开始出现于城市,但是最近几年在农村也开始变的比较严重。由于农村学生的择校,使的许多小学不得不合并。随着近几年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出现的所谓择校现象是对县城的优质教育资源追求的结果。而这种择校不是以“分数择校”,而是“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从而滋生了社会腐败,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给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第一,促进国家公共教育政策的改革,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促进农村乡镇的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争取资源均衡。第二,要趋利避害,提高对择校的认识,并且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择校问题,是许多发达国家遇到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由于国外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资源分配相对均匀,因而择校现象不是很严重。同时又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例如:
    1.美国
    美国实行的是就近入学原则。它的各类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分,家长和学生有选择权。但是由于私立学校的学费比较昂贵,一般家庭难以承受,所以只能让自己的子女就近上公立学校。最近几年在联邦和各州政府的积极鼓励下,在基础育课程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打算把标准化考试引入中小学,而且对每个学校在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成绩进行考核排名,然后根据名次再采取一定的措施。其目的是,美国政府试图鼓励择校。美国最近这几年,在纽约市每年都有不能达到联邦政府所规定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标准的现象,它们经排名被定为“需要改进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就读的学生,将被允许在本学区或附近的公立学校范围进行择校。其目的是,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允许择校的范围比较受限制,真正择校的学生并不是很多。美国的许多大中城市的中心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弱,导致许多资产阶级搬到郊区居住。这一现象,更加导致了各个学区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虽然美国政府为改变这种现状试图鼓励学生进行择校,但是收效甚微。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启中平.教育目的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瞿保奎主编,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叶澜等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戚万学.冲突与整合-_____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7〕戚万学等编著.现代德育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8」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6-8
Abstrct 8-9
引言 10-16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10-11
        (一)选题缘由 10
        (二)研究意义 10-1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4
        (一)国外研究现状 11-13
        (二)国内研究现状 13-14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5
        (一)研究思路 14
        (二)研究方法 14-15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6
        (一)择校 15
        (二)教育公平 15
        (三)“准市场”机制理论 15-16
    五、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16
        (一)创新点 16
        (二)难点与不足 16
第一部分 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不公平 16-19
    一、国家的最新教育政策 16-17
    二、教育不公平的概念 17-18
    三、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不公平 18-19
第二部分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背景现状及原因 19-27
    一、农村中小学生择校背景——以高唐县为例 19-20
    二、农村中小学生择校现状 20-22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主流择校 20-21
        (二)农村中学学生在不同乡镇之间的择校 21
        (三)农村小学生在同一所乡镇之间的择校 21-22
    三、农村中小学学生择校的原因 22-27
        (一) 择校产生的社会背景 22-25
        (二) 择校现象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 25-27
第三部分 农村中小学生择校引发的教育问题 27-36
    一、 择校对学校教育公平产生的影响 27-29
        (一)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27-28
        (二)县城重点中小学校的管理负担越来越重 28-29
    二、择校对学生的影响 29-31
        (一)择校在农村学生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 29-30
        (二) 择校在农村中小学生身体上产生的影响 30-31
    三、择校对教师的影响 31-33
    四、择校对农村家庭的影响 33-34
        (一)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33-34
        (二)增大了农村家庭的心理负担 34
    五、择校对社会的影响 34-36
第四部分 解决农村择校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36-45
    一、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37-40
    二、合理引导规范择校行为 40-41
    三、全面提高教师、校长质量 41-43
    四、规范民办教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3-45
注释 45-47
参考文献 47-51
附录 51-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3-54
致谢 54

您可能有民族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民族硕士论文频道选取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