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选题的意义
自2005年起,我国普通高中幵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定位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据此,我们可以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把握为: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作为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起着基础的和导向的作用。作为这样一种综合性学科课程与基础性德育课程统一体的思想政治课,既不同于诸如语文、数学等一般学科课程,也不同于班主任工作、党团工作等一般德育工作。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般学科课程教学虽然也强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统一,也强调课程的德育功能,但由于其本身不是德育课程,所以只存在学科的德育渗透问题。一般德育工作以学生态度、行为教育为重点,以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但是一般不过多涉及知识和能力问题。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学科课程和德育课程的双重属性(其中学科课程性为依托,德育课程性为核心),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育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教学目标和学校一般德育工作目标的特质——即以知识为支撑和依托,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和着力点,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和根本目标。
………
(二)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其中的人学理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教育理论为建立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而科学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现实的人的生存实践活动视为一切认识活动和知识的前提,清楚地表明,人作为人的存在本性,是一种自我规定的本性;作为人生存活动的实践,是一种“自由性质”的活动。马克思主义通过现实的历史来追问人的本质的来历,并把这一来历理解为人的存在的历史性的实践。同样,教学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教学过程是具体、现实的人生成的历史性的实践。
(2)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推断教学是生活的过程,具有“生成性”,师生应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过程,教学过程本身是师生创造自己生命意义的过程。在生活世界中,教师的教授、学生的学习是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是一种体验生活的过程。“生活”包容并超越了以往的“科学世界”,完整而现实的人的存在、教学生活的意义得以彰显,超越知识第一性的价值追求,教学的本体论前提是追求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整合的概念解读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解读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杲。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目标设置。它凸显了课程的性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核心价值,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的统领,贯穿于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总体教学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常识。这与课程基本内容的要求相一致。它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凸显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的设置是对时代意义和中国特色的追求。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充分说明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还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这不仅是最重要的知识目标,也是能力目标根本体现。
(3)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这既体现了课程的能力目标,也体现了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从而“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三维目标相互关系解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上的体验,包括动机、兴趣、感情、意志及品格、个性等在内的心理特征,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态度”涵盖了一个人方方面面的社会责任感,最根本的是对人生的态度: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对家庭和集体的态度,对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对国家、民族和人类世界的态度。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育,其实也就是一个人对方方面面的正确态度和社会责任。“价值观”是一个人一生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位,突出反映在生活理想和人生目的上。情感和态度是价值观养成的土壤,但又收到价值观的引导与呵护。没有健康的情感和态度,要想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是根本不可能的;反之,没有对社会、人生和具体事件的理性的价值认知,其情感和态度也会发生偏差。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各学科都在原有知能目标的基础上增设了三维教学价值目标,旨在引导教师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是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这一定位说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首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与其他学科不同,政治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非平行互动关系。在思想政治课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整体教学目标的核心和灵魂,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和教学目标的选取,思想政治观点是教学的主题。
……….
三、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教学目标整合.......... 21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坚持的理念和原则......... 21
1.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 21
2.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原则......... 21
(二)通过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实现......... 23
1.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 24
2.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素......... 24
3.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的环节......... 25
三、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的教学实践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坚持的理念和原则
为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整合,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观点,借鉴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的合理成分,基于高中新课程理念,特别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教学原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应该树立的如下教学理念:将学生如实的看做生活实践和学习的主体,将学习看做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强调学生是实践、认知、价值主体的统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理智和表达情感。教学目标着眼于发挥学生的多重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和思想境界的提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必须贯彻这根本原则。
……….
结论
针对教学难点,设置较为复杂的情境和一两个具有深度、高度和难度的问题,是使学生在导引体验环节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入的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共同探讨问题。要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同时要让学生能为分析和解决这个难题尝试提供各种路径。学生能够也必须以合作探究和充分讨论的形式获得对问题的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回归生活实践,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并能秉持正确价值取向,分析和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机制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学习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今后学习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在关照学生现实生活实践通过教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关注教学内容思想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挖掘学习内容的深意、新意,以实现学生学科视野的拓展和延伸、学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的新跃迁。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五个教学环节,始终围绕问题情境这一中心,以学案为导学载体,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着眼于学生整体性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