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文研究结论主要为:(1)我国ICT生产性资本存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ICT产业自身所具备的广阔发展前景,使得我国ICT资本市场保持较高活跃度。(2)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软件生产性资本存量增速显著,而硬件制造业增速缓慢,软件服务业逐渐成为投资热点,并在2013年代替ICT制造业成为投资重点。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自改革开放四十几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达9.5%。党的十九大并未提出明确的经济增长指标,但若要在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未来15年间GDP需保持在4%-5%的增长速度。然而,主要依靠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已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强有效的支撑,由少数突破性技术革新和无数渐进性技术革新构成的信息通信技术(ICT)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Lo S.T.et al.,2010;钟世川等,2022)。
党的十九大将数字中国列入战略目标,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强化数字经济新优势”,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依赖于ICT发展。
最近几年,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持续增加ICT投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迅速提升。2020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320.43亿元,同比增长12.5%,同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仅为2.66%。数额庞大且快速增长的ICT固定资产投资是否表示我国ICT现有资本存量充足且具有较高的产出效率尚未有定论。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具备一套ICT资本存量的基础数据。现有研究大多关注资本存量净额、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并将其作为资本存量纳入到后续相关研究中,资本存量净额指标反映资本的财富性,适用于国民财富、资产负债表等研究,而在研究经济增长时,应使用生产性资本存量指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
生产性资本存量是反映资本生产面的重要指标,对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等相关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在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早已定期公布相关统计数据,但因为种种原因,我国官方统计部门并未展开资本存量实际测算工作,相关研究仍停留在学术领域,测算过程中涉及的技术参数处理仍存在争议,这也是为什么生产性资本存量测算是我国现有学术研究焦点所在的原因。
...........................
第二节文献综述
本节旨在厘清国内外生产性资本存量测算研究发展过程,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参考。国外对生产性资本存量测算研究起步较早,随着学者后续研究的深入,一些西方国家生产性资本存量测算相对更为成熟,能定期对外公布官方测算数据,为学者提供研究基础。国内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Jorgenson测算理论体系,之后大多在实际应用层面展开讨论。随着ICT的快速发展,对于ICT资产生产性资本存量的测算也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第二小节根据参数处理方式的不同将ICT生产性资本存量测算技术研究区分为基期选择、价格指数和折旧率。生产性资本存量测算落到应用层面才能发挥其研究价值,第三小节从ICT资本的经济效益综述现有应用研究成果。最后,第四小节评析生产性资本存量测算领域前沿文献,总结现有研究问题。
一、生产性资本存量测算发展进程
(一)国外研究进程
一些西方国家对生产性资本存量的研究开始得较早,并且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层面都较为成熟,多以官方文献为主。这些国家在实际测算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标准,主要包括直接调查法、固定资产平衡表法以及永续盘存法。
1.直接调查法
直接调查法是指由国家统计部门直接对生产部门目前仍在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调查,数据来源主要是企业会计资料。目前采用这一方法的国家主要是荷兰和韩国:荷兰的调查针对部分行业展开,主要是制造业,每五年展开一次调查;韩国则应用于整个经济层面,且每十年开展一次数据收集工作。
直接调查法避免了运用永续盘存法测算生产性资本存量过程中涉及的资产退役模式、役龄-效率函数设定等问题,能保证得到的结果并非估计值,但这一方法也存在明显缺点,即最终结果会受到企业会计资料质量高低的影响,工作量大,成本高,并且从荷兰和韩国来看,测算工作并非每年展开,采用这一方法难以得到连续年份的数据。
2.固定资产平衡表
法固定资产平衡表法的调查基础是单个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直接调查,然后将单个企业调查表汇总成行业、国家的固定资产平衡表。固定资产平衡是物质产品平衡表(简称MPS)中的一种平衡,而MPS多存在于转轨经济体中,即固定资产平衡表法多被转轨国家所用(如中东欧、独联体国家)。Lidia B.(1998)曾采用这一方法对捷克、保加利亚、俄罗斯联邦等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展开全面且细致地研究。叶樊妮(2009)详细叙述了这一方法,并指出这一方法虽然避免了永续盘存法下的一些假定,但是其测算过程与SNA(1993)提供的标准不符,同时高额的调查费和数据的不完整性也阻碍了这一方法的推广应用。
...............................
第二章生产性资本存量测算理论
第一节生产性资本存量基本概念与测算思路
一、生产性资本存量基本概念
我国目前关于资本存量测算研究存在一大问题,即对相关概念存在误解或未对相关概念进行区分,资本存量包括三个概念,分别是资本存量总额、资本存量净额、生产性资本存量,我们需要厘清各自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资本存量总额、资本存量净额
资本存量总额和资本存量净额主要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财富水平,在一国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资本存量总额是利用市场上同类新资产的现期购买者价格估计在役资产的总价值(《OECD》(2009),第38页),即以“新资产”价格重估以往获得的旧资产现有价格。需要指出的是,资本存量总额并非SNA(1993)的一部分,但作为资本存量测算的起点,在国家生产能力研究中也有一定应用价值。
资本存量净额是利用市场价格估计在役资产的总价值,指将某一时点以同类新资产价格计算的旧资产价值减去固定资本消耗后得到的价值(《OECD》(2009),第56页),是资本存量总额的一部分,是扣除了固定资本消耗后的剩余部分。资本存量净额被包含于1993年SNA中,用来反映不同机构部门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资本存量净额用来衡量国民财富。在我国现有文献中往往未对资本存量总额、资本存量净额以及生产性资本存量进行区分,而是统称为资本存量。通过具体分析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发现,他们所指的资本存量往往是净额概念,即资本存量净额。
............................
第二节资产组役龄-效率函数
通过前文分析,资产组役龄效率函数受到退役模式和单一资产役龄效率函数影响,本节将对这两部分展开详细讨论。
一、退役模式
退役模式刻画了同龄资产围绕资产服务期望年限退役的随机分配过程,常用的资产退役模式包括同时退役、线性退役、延迟线性退役、钟形退役模式(包括二次型、温弗里(Winfrey)、威布尔(Weibull)、伽马γ、对数正态分布函数)。下面对几种常用的退役模式进行介绍。
(一)同时退役模式
同时退役模式假定某类资产在达到该类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时,从资本存量中同时退出,而在此之前的退役率为0。例如,某类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为8年,那么在该模式假设下,在第八年时,该类资产会全部退出使用。这种模式忽视了即使是在同类资产中也会存在的个体差异问题,一些资产会由于过负荷使用、意外损坏、难以维修等原因,在还未到平均使用年限之前就会被淘汰,而有些资产在超过平均使用年限之后,仍保持较好状态。但因其能简化计算,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学者选择该模式,如Jorgenson、王亚菲等。王开科等(2021)明确指出在条件有限时,资产退役模式不应过于复杂。
(二)线性退役模式
线性退役模式假设资产从安装之日就进入退出状态,并在平均使用年限两倍时间内,每年以相同的退役率退役,此时每年的退役率为1/2� 。此种退役模式的不合理之处在于:首先,对于大多数资产而言,安装后立即进入退出状态是极少见的;其次,每年的退役率相同与实际情况不符。
(三)延迟线性退役模式
延迟线性退役模式是对线性退役模式的改进,该模式假设资产并非一安装就退出,而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才进入退出状态。但该模式未能弥补线性退役模式的第二个缺陷,仍假设资产每年的退役率是一致的。延迟线性退役模式相较于线性退役模式,资产的退役开始时间有所推迟,而结束时间更早。
.............................
第三章我国ICT生产性资本存量测算方法.........................20
第一节ICT资产分类及使用年限................................20
第二节不变价投资序列......................................24
第四章我国ICT生产性资本存量的测算结果.......................................34
第一节我国总体ICT生产性资本存量的测算结果...............................34
第二节我国各类ICT硬件生产性资本存量的测算结果...................................36
第五章我国ICT资本产出效率分析................................43
第一节我国总体ICT资本产出效率分析.................................43
第二节我国各类ICT硬件资本产出效率分析..................................47
第五章我国ICT资本产出效率分析
第一节我国总体ICT资本产出效率分析
一、总体ICT资本投资效率
投资效率一般指投资活动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值关系,一般从两个方面衡量,第一是投资的产出效率,反映的是资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被有效利用的程度;第二是资本的配置效率,反映的是稀缺资本能否配置在具有最高回报产出的行业中。本章所研究的资本投资效率对应的是投资效率的第一方面,经济学中常用资本产出比衡量资本投资效率。本文也从该指标入手,分析我国ICT资本投资效率。
根据前文测算的ICT生产性资本存量结果,计算得到以2003年不变价计算的2003-2020年期间ICT生产性资本存量在GDP中的占比,即ICT资本产出比,结果如表5-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本章所用ICT生产性资本存量为前文基于双曲线递减模式下的数据。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
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文在永续盘存法理论指导下,对ICT资产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并进行了细致划分,将资产划分为通讯设备、计算机、视听设备制造业、数字媒体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电子元器件机电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技术应用六类。分别测算了几何递减模式与双曲线递减模式下2003-2020年ICT六类资产生产性资本存量,发现役龄-效率函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算结果数值,但整体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最后将测算结果应用到产出效率分析中,主要结论如下:
一、ICT生产性资本存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测算结果发现,2003-2020年期间,ICT生产性资本存量逐渐增加,特别是在2010年之后快速增长,且在2016年后增长率有了显著提高,这与郭鹏飞和罗玥琦(2018)测算结果趋势变化基本一致。近年来,国家政策对ICT产业的大力扶持以及ICT产业自身所具备的广阔发展前景,我国ICT资本市场保持较高活跃度。
在ICT硬件类资产内部,我们发现通讯设备、视听设备、数字媒体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电子元器件机电设备的生产性资本存量在这18年间均缓慢增长,而计算机在2012年前缓慢增长,而在2012年之后增长乏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算机行业趋于饱和的现实。
二、我国投资重点由ICT制造业转向软件服务业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软件生产性资本存量增速显著,而硬件制造业增速缓慢,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技术应用业逐渐成为投资热点,并在2013年代替ICT制造业成为投资重点。据有关机构统计,2020年关于互联网的合计投资金额达123亿元。一方面是因为云计算、SaaS协同、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增长态势,各行业对软件服务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另一方面,软件也成了增加产品价值、提高企业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对软件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