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视角的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集聚及溢出效应分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4252 论文编号:sb2023071420145250724 日期:2023-07-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文章利用探索性方法与空间矩阵相结合,对辽宁省县域各年度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进行了综合自相关分析,得出全局自相关系数、局部自相关系数,做出LISA图,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及其演变过程。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经济管理论文怎么写

辽宁省以新型城市化为起点,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辐射效应,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将社会资本吸引到县域。另外,农业现代化反过来对新型城镇化起到助推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辽宁省目前正处于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当中,通过快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来推动辽宁发展。2021年辽宁省第一产业产值增加值为2461.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3%。粮食总产量达到2538.7万吨,至此已经连续六年产值超过2000吨。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基础,在提高居民幸福程度、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区域格局合理化等过程中成为关键因素。具体而言,通过优化资源拉动农村与城镇相结合的县域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实现城乡带动作用,使中心城镇对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消化。另一方面由于城镇的劳动力效率增加,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使其关系更加紧密,而且农村可以在此情况下引进城镇的先进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方式,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劳动力效率,提高其经济发展质量,另外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因此从县域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进行整体规划是十分科学的。综上所述,在研究整体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对于县域经济增长的分析具有较大价值和必要性。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城市化与经济增长
虽然国外学者对于县域经济的研究略少,但是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Vernon Henderson(2003)从城市化的视角来剖析经济增长的原因,而且得出了城市化对生产力的巨大影响,并最终推动了经济发展的结论[1]。Laxmi Narayan(2016)利用1960—2013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考察了印度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印度的城市化赤字,表明城市化水平低于人均GDP水平而且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有积极的因果效应[2]。Choongjae Cho(2018)研究考察印度的城市化政策,进而分析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Shaban Abdul, Kourtit Karima,Nijkamp Peter(2022)研究发现,从经济发展到城市化,印度多数州均存在单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一发现不仅验证了城市中心的推动力较低,而且表明城市中心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人们为了利用城市设施而向城市迁移,收入增加[4]。Maciej Bukowski,Piotr Koryś(2019)利用波兰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该区域范围内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性进行研究,最终得出城市化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共同增长的结论[5]。Ekeocha Davidmac(2020)探讨了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出通过严格的进口环境法减少环境退化,为非洲国家建设更加具有持续性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进程助力[6]。Mir Atefeh(2022)通过研究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锡斯坦和俾路支斯坦省城镇化发展对消费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得出城镇化发展增加了人们对资源的需求的结论[7]。
(2)空间集聚效应
空间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当中,某项生产活动或者要素发生的聚集现象。国外学者在探索集聚效应方面,已经开始了相当长的时间。初期重点调查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Fleming.J(1962)、Douven.R(1998)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将研究框架不断完善后,更多的学者们将研究目标细化到了城市经济当中,得出城市之间同样存在经济集聚。Ertur等(2006)分析268个欧洲地区在1995—2000年的实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得出了各区域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然后利用该模型对各区域的空间集聚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8]。Olivier Damette等(2022)对影响当地可再生能源部署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得出法国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外溢性和较高的时间持续性[9]。Lichun Xiong(2018), Martin de Jong(2018)等学者分别从第三产业以及第一产业来探讨空间集聚效应,通过对某一行业的空间聚集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该行业的确存在空间聚集现象[10]。Tanaka Kenta(2021)发现制浆行业中,相同的产业集聚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然而,集聚效应对水泥行业的能源效率是负向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模型
2.1 相关概念
2.1.1 空间集聚效应
早在18世纪30年代,杜能对此便进行了分析,提出以都市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是以环城市的布局进行的想法,“空间”的概念在这一经济分析中初露端倪。马歇尔在19世纪末提出了“空间外部”的概念。马歇尔的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会对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对周围地区的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空间具有外部性。20世纪40年代,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了一个新兴理论,即将区位的概念列入到研究空间集聚的思考当中。五十年之后克鲁格曼将空间要素引入到经济分析中,从而使空间聚集理论得以发展。而且从空间角度探讨集聚效应不仅是经济研究中的创新,也可以对其进行全面的经济学探索。其在某种程度上与循环积累因果中所提及的区域经济中的集聚影响相似。这其中可以进行集聚的包括人口、资源、科技以及产业等。目前,许多国家和领域都证明了空间聚集的作用。通过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聚集,使得一系列产业、相关企业及其有关生产要素等被中心地带所吸引而持续地发生聚集,一定程度之后便形成了集聚区域,促进该区域进行基础工程建设,逐步达到规模化,提升市场开放度,提高劳动力素质,直至与之相匹配,这样既可以减少生产方面的投资,又可以使其进行知识积累、技术革新,使企业在集聚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来。
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创新,从而在集聚区内形成显著的优势。与此同时,产业中心集群更好展现自身发展特点从而引进更多的投资,使更多企业将发展延伸至产业中心集群当中,使其规模逐渐增大,城市的规模也逐步扩大。不过,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引进更加先进的技术,简单劳动力失业,社会福利压力增加、居民的生产生活费用增加、交通堵塞、住房问题以及企业生产运营压力剧增等一系列问题也可能会导致集聚效应产生负向作用。
.............................
2.2 理论模型
2.2.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从地理的一条法则可以看出,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关联,它们的距离决定了它们之间关系的大小,而它们的间隔越短,它们的关联性就越强;距离愈大,物体之间的差异愈大。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模型所使用的经济变量往往具有“空间依赖”和地理位置、交通发展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空间异质”。因此,在空间计量模型建立前,必须对各个地区的观测数据进行定量化,也就是设置适当的空间权重,从而对各地区的观测数据进行量化。
当前建立空间权值矩阵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矩阵根据地理区域间的距离来确定;第二种矩阵根据对不同地理区域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判定来设置;第三种矩阵是由地理区域间距和地理位置的相对位置关系决定的.
(1)基于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
根据上述提及的地理学的第一个法则中可以看出,物体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由物体间的距离所决定的,所以这一节将讨论建立在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的空间矩阵。空间矩阵元素是运用空间距离来进行判定的空间权重矩阵,通常采用区域之间的距离差异绝对值的倒数,即在进行地理距离判定时,选择一个固定的距离阈值d来表示的基于空间距离的反距离权重矩阵以及表示距某一单元距离最短的邻居数的KNN(K—NeaTcst Neighbour)矩阵也叫K邻近算法。
(2)基于相邻关系的空间加权矩阵
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单位之间的位置关系,确定各单位的邻接关系,以“0”和“1”来表示这种相邻关系。其中“0”代表不同的地理区域之间在空间上不相邻,“1”表示不同的地理区域之间在空间上相邻,地理区域不与自身相邻[51]。依照此原则构建矩阵。
.......................
第3章 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 ............................ 18
3.1 辽宁省县域经济描述性统计 ............................... 18
3.2 辽宁省县域经济的集聚效应分析 .......................... 21
第4章 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39
4.1 统计指标及数据来源 ................................. 39
4.1.1 统计指标选取 ................................. 39
4.1.2 指标计算方法 .................................... 40 
第5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56
5.1 结论 .................................. 56
5.2 对策建议 .............................. 58
第4章 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4.1 统计指标及数据来源
4.1.1 统计指标选取
本章采用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修正了樊纲等人所提出的地区经济增长的一般面板模式,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产出和当地的要素输入强度之间的关系,采用空间相互作用的空间面板测量模型进行识别辽宁省县域间经济活动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溢出效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4.1.2 指标计算方法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经济管理论文参考

............................
第5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结论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利用空探索性分析方法以及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聚集和空间溢出进行了研究。其中,利用探索性方法与空间矩阵相结合,对辽宁省县域各年度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进行了综合自相关分析,得出全局自相关系数、局部自相关系数,做出LISA图,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及其演变过程。另外,本文还利用SAR、SEM、SDM等空间面板模型对投资、城镇化率、劳动力、产业化以及生活消费品总量五大因素的集聚效应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具体的情况分为五个方面:
(1)辽宁省经济发达的县域集中在大连市、营口市以及沈阳市,包括金州区、中山区、老边区、沈北新区以及鲅鱼圈区,经济欠发达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朝阳市和铁岭市,包括建昌县、朝阳县、昌图县以及西丰县。在辽宁省县域发展经济过程当中,存在一部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负增长的县域,而且负增长的量较大。
(2)根据辽宁省县域的经济变化可以看出,通过分析根据不同空间矩阵所得出辽宁省100个县域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可以得出结论:辽宁省各县域间确实存在着空间聚集效应。主要体现在从一阶到高阶的各种矩阵的空间相关分析中,辽宁省各县域经济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然而,随着区域内空间矩阵数量的增多,其聚集作用将逐渐减弱,也就是说,辽宁省县域经济还没有形成大的空间集群。而且,2009—2020年,辽宁省县域经济聚集效应持续加强,从经济集聚的县域情况来看,不同矩阵下2009—2020年经济集聚的县域变化并不大,其中只有沈阳市和大连市均处于较高的区域聚集状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