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调查及平面形制探讨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82522 论文编号:sb2024062410400952553 日期:2024-07-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文主要对43座漠北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展开深入调查,在参阅了大量史料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主要针对漠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平面形制进行分类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课题来源
本文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漠北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形态演变研究(项目批准号:51768050)。
课题的相关研究资料、成果和团队成员对本论文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研究作为课题的内容之一最终将并入上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成果。本文研究写作中所涉及的特定历史文献资料、照片、图纸及数据如获取于上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均标注为:课题组自摄、自绘或课题组内部资料。
1.1.2研究背景
13世纪时藏传佛教首次传入蒙古地区,但随着元朝的覆灭以及当时传播范围的局限性使得藏传佛教又迅速的消失在了蒙古地区,并且许多藏传佛教建筑也没有保留下来。后由于明、清政府的的极力推崇,使藏传佛教第二次传入蒙古地区并进入盛行时期,藏传佛教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成为蒙古地区的主要宗教,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此期间,整个蒙古地区由于不同地域内生活着不同的部落,逐渐割裂划分形成了漠南蒙古、漠西蒙古以及漠北蒙古三大部分。其中,漠北蒙古便是本文重点的研究对象。漠北蒙古即为现在的蒙古国境内,是体现蒙古文化的主要地域,更是蒙古藏传佛教发展的重要场所。哲布尊丹巴成为主要的活佛体系,与清政府统治者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依靠清王朝的不断支持,藏传佛教在漠北蒙古地区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实力日益增强。同时哲布尊丹巴活佛体系在为清王朝维护漠北蒙古地区的稳定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求助佛教来解决信仰危机,藏传佛教由此迎来复苏的生机。时至今日,藏传佛教在漠北蒙古地区依旧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也在持续地扩大。同时政府强调支持恢复和发展传统佛教文化。因此,许多藏传佛教建筑在漠北蒙古地区被大量建造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漠北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作为本地域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是蒙古族由游牧向定居转变的开始,也是蒙古建筑文化与汉、藏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对漠北蒙古地区田野调查的系统性整理,填补了漠北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基础资料的空缺。
(2)目前漠北蒙古地域的藏传佛教建筑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典型建筑案例的针对性分析,本文将通过建筑类型学的视角对漠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平面形制进行系统性分类研究,并对其类型特征进行总结。
(3)通过与相邻地域的藏传佛教建筑对比,探寻漠北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各平面类型特征形成的渊源关系。
1.2.2研究意义
(1)对漠北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庙现状的概况进行统计调查、对所建寺庙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漠北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掌握不同地域更全面的藏传佛教建筑信息。
(2)对漠北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平面类型特征研究,不仅有助于对本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类型特征形成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发现和理解影响本地区藏传佛教建筑类型形成的更深层次因素。
(3)前人对藏传佛教寺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单个寺庙作为研究对象的点状研究或以某条线索作为研究思路的线性研究,缺乏对某地域藏传佛教建筑的系统性研究。本文采用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漠北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平面进行系统性分类研究,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更加宏观的研究视角。
.......................
第二章漠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平面形制的发展背景
2.1漠北蒙古地区概况
2.1.1自然地理背景
漠北蒙古即现今蒙古国地域,位于东亚地区的蒙古高原上,北面与俄罗斯为邻,其余三面与中国接壤。漠北蒙古的土地面积广阔,海拔高,但大部分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是难以开发的地带,并且戈壁多数地区不是沙漠而是裸岩,这是由于高原上的风化侵蚀现象十分强烈,因此地面上形成了许多风蚀、风积地貌。尤其在漠北蒙古的南部,靠近我国内蒙古地区是典型的戈壁荒漠区,占到漠北蒙古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并且戈壁荒漠的面积每年都在增加,戈壁沙漠与天际线彼此相融,在平坦的地势上分布着纵横排列的侵蚀沟,但并未看到一条河流。由于极度的荒漠化,严重缺水,使土地十分贫瘠。约200米高的沙丘成为戈壁滩上一道独特的地质景观。漠北蒙古总体地势较高,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西部多山,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二分之一,从北至南依次为高山草原、原始森林草原、草原的戈壁荒漠等六大植被带,东部为丘陵和平原(见图2-1)。

建筑论文怎么写
建筑论文怎么写

.....................
2.2漠北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平面形制发展概况
2.2.1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发展概况
通过对史料的研读以及对众多学者文献的参考,尤其是参考陈未学者有关论文发现,蒙古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建造发展主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8]。
第一阶段为上节中提到的阿巴岱汗与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会晤后,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到17世纪末期漠北蒙古被满清政府所控制。这一时期漠北蒙古大多都采取移动式殿堂来供奉佛像进行礼佛,随着部落的迁徙而移动(见图2-2)。额尔德尼召是为数不多的固定式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三殿院落是最初的殿堂形式,由三座面积相近,形式相似的单体建筑构成。之后不断有新的增建建筑。额尔德尼召中三殿院落均为汉式建筑,主殿共两层平面,覆盖以单檐歇山顶,柱网呈回字形,建筑上下两层均布置有室内转经廊道。东西两殿整体也为重檐歇山顶,室内转经廊道被下檐覆盖。在陈未与乌云毕力格的研究中,均认为此时期的寺庙建筑形式以汉式为主,在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上都与漠南蒙古与青海安多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有极大的相似性。
第二阶段汉、藏式的结构体系、建筑风格以及建造工艺也被植入到漠北蒙古地区,具有蒙古族游牧特性的移动式殿堂逐渐向定居型寺庙转变,庆宁寺就属于这一时期的典型寺庙建筑,具有宏大的建筑规模、藏式内部柱网结构以及汉式建筑外观。主要殿宇排布在中轴线上,建筑以正方形平面为中心,底层为大殿,二层设一圈回廊,中央升起天井空间,用以通风和采光。此类型与安多地区典型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有着极为相似建筑形制。18世纪中期藏式结构殿堂就传入到蒙古地区,但建筑形式为藏式风格,其外观常常覆盖以汉式歇山屋顶,有些殿堂内部套用汉、藏两套柱网结构,汉式柱网用以支撑歇山屋顶,藏式柱网则作为建筑一层以及回廊的承重构件。此外,蒙古地区由于缺乏石材,大部分建筑都是用夯土和木材来代替石头成为主要建材。
.........................
第三章 漠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平面形制调查 .................................... 19
3.1 调查方法与内容 ....................... 19
3.1.1 调查方法 ................................... 19
3.1.2 调查对象 .............................. 19
第四章 漠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平面形制类型化研究 ...................... 113
4.1 引入——建筑类型学方法 ................... 113
4.1.1 理论起源 ...................................... 113
4.1.2 体系架构 ................................ 114
第五章 相邻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平面类型比较研究 .......................... 135
5.1 比较对象的选取标准 ..................... 135
5.1.1 选取依据 ............................ 135
5.1.2 选取结果 ................................... 135 
第五章相邻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平面类型比较研究
5.1比较对象的选取标准
5.1.1选取依据
(1)地理位置的近地域性。
(2)建筑平面类型具有典型特征。
(3)对漠北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平面形制特征产生一定影响。
5.1.2选取结果
(1)漠南蒙古地区:与漠北蒙古地区的东方省、苏赫巴托省、东戈壁省以及南戈壁省毗邻,漠南蒙古将漠北地区东、南方向上的大部分包围;并且漠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平面形制有十分典型的特征——三段式平面、都纲法式空间,并且与调查结果中漠北地区的纵向三段式平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在历史文献中也有明确记载,阿巴岱汗通过在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与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会晤后,返回喀尔喀蒙古才建造了额尔德尼召,藏传佛教在漠北地区才逐渐发展起来。证明漠南蒙古对漠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一定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
(2)甘青地区:在地理位置坐标上,虽甘青地区只有一小部分与漠北戈壁阿尔泰省相连接,但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甘青地区与漠南地区的阿拉善盟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阿拉善盟与漠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更相近,笔者推测其传播途径可能为:甘青地区—阿拉善盟—漠北蒙古。并且甘青地区的典型平面形制——方形平面与旋行仪轨空间与漠北蒙古地区集中式平面有异曲同工之处。

建筑论文参考
建筑论文参考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本文主要对43座漠北蒙古地区的藏传佛教建筑展开深入调查,在参阅了大量史料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主要针对漠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的平面形制进行分类研究,并将其与漠南蒙古和甘青地区的典型平面形制特征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漠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平面形制具有近地域性特征。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漠北蒙古与漠南蒙古和甘青地区相毗邻,传播路径较短,并且通过上述比较研究发现,漠北蒙古的“集中式”平面形制与甘青地区的典型方形平面和旋行仪轨空间存在众多相似特征;“纵向多段式”平面与漠南蒙古典型的“三段式”平面形制也相类似。由此,笔者推测上述两种平面类型更容易被近地域建筑特征所影响,学习借鉴其平面形制特点。
(2)漠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平面形制出现从传统模式向世俗化转变的趋势。在四类平面形制中,“自由式”平面最能体现其世俗化特征。不同于传统的藏传佛教寺庙形制,“自由式”平面类型与民居平面有相同的设计原理,并且经堂的功能基本融入于日常生活中,变得更加世俗化。
(3)漠北蒙古藏传佛教建筑平面形制类型多样化,平面布局因现实条件更具灵活性。本文通过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出漠北蒙古地区共有21种基型与变体,建筑平面类型丰富多样。由于大部分寺庙建筑都远离中心城市,受到的制约条件较少,在对建筑加建过程中更具灵活性,加建部分的位置与大小都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而定。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