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建筑论文,本文以京广线上的六个特大型高铁客站为研究案例,总结出散点式、轴线式和混合式三种空间组织类型,通过句法量化分析归纳出不同类型换乘大厅的组织特征和现状问题,结合实地调研中旅客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换乘大厅优化方案和优化策略。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背景
铁路是我国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大动脉,在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应对我国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的困境,国务院于2004年通过的《中长期铁路规划网》中提出要扩大完善铁路网、提升铁路运营质量的目标,规划建设“四纵四横”客运专线。2007年首次在局部地区运营时速达200km/h的动车组列车揭开了中国高速时代的序幕,2009年运营的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标志中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规划的实施基本解决我国铁路运能紧张的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仍存在密度较低且布局不完善、技术等级有待提高、不适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问题[1]。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国家发改委于2014年底同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公司共同征求各方意见,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提出规划修编方案建议,并于2016年7月正式印发《中长期铁路规划网》(2016-2025)。规划中指出:形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并扩大普速铁路网覆盖面,实现铁路网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高铁效应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交通换乘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截至2021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全国铁路网密度达155.7公里/万平方公里。逐步实现以高速铁路建设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提升城市区域发展整体能级。
建筑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换乘大厅是高铁客站换乘空间的核心,如何提高旅客的换乘效率、改善旅客换乘体验,提高换乘大厅的可达性、可视性成为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设计的首要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标国内外典型案例和梳理高铁客站换乘大厅的现实问题,运用空间句法剖析京广线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对旅客换乘效率和换乘体验的影响因素。采用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与视线分析对京广线沿线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进行量化分析,归纳整理出三种不同类型换乘大厅的组织特征并提出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优化策略,以期为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的优化设计和量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研究方法。
1.2.2研究意义
(1)研究方法的拓展应用:既有研究中,关于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的研究多以定性总结归纳为主,量化分析的方法亟待深入拓展。本文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及其模拟分析软件Depthmap对换乘大厅进行量化研究分析,发掘可用于高铁客站换乘大厅的定量研究方法论与应用工具,以指导高铁客站换乘大厅的设计。
(2)实践意义:通过对京广线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进行可达性、可视性的句法量化分析与验证,总结不同类型换乘大厅的组织特征,并结合实地调研发现的现实问题与旅客需求,提出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在空间界面处理、空间组织布局和商业服务配置三个方面的优化设计策略,以期提升旅客换乘效率、改善旅客换乘体验。
...........................
第二章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概况及相关理论研究
2.1国内外高铁客站换乘大厅的发展演变
2.1.1国内高铁客站换乘大厅的发展演变
(1)城市大门时期(1950—1980)
早期的铁路客站以候车服务功能为主,站房内几乎没有换乘功能,站前广场成为旅客进行交通换乘活动的主要场所。但由于站前广场规模有限,交通换乘以公交车、出租车为主,并配置小面积的私家车停车场地,而机场大巴、长途客运站等分散布置于站房周边,旅客仍需步行一定距离(图2-1、2-2)。
建筑论文怎么写
(2)交通枢纽时期(1980—2000)
该时期的车站愈加注重与城市交通的联系,形成“两端开口,高架候车”的经典布局——客站配置南北/东西向两个站前广场,候车厅置于站场之上。两端进站的的方式缓解了铁路客站对城市的割裂,客站内部将候车厅置于站场之上,缩短了旅客步行换乘距离,提升了旅客的换乘效率[12]。站前广场成为铁路客站的交通集散场所和城市的交通转换站,多种城市交通汇集于站前广场或毗邻而置,站前广场采用立体化复合设计。如北京西站北广场自地下二层至地面一层包含出租车、社会车和公交车停车场,南广场自地下二层至地面一层包含公交车、社会停车场[13]。上海站南北广场聚集公交车、出租车、社会车停车场,其中距离北广场东侧一定距离设有公交车场和社会停车场,南广场设有轨道交通出站口(图2-3、2-4)。该时期铁路客站内部换乘大厅面积较小,如北京西站站房内只有地下通廊引导旅客前往南北广场,地下通廊内设有地铁站厅。
...........................................
2.2国内外高铁客站换乘大厅典型案例研究
2.2.1香港西九龙站(Hong Kong West Kowloon Railway Station)
全新的香港西九龙站于2018年开放,是近些年建成的、全球最大的地下火车站之一,拥有高效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系统。车站建设连接香港与内地的高速铁路网络,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服务周边商业文化区和市民生活,带动各行业协同发展。
车站的主要交通流线在地下四层展开,其中地下一层为售票大厅和出租车落客平台;地下二层为内地出境区,设有出租车上客区、停车场、前往九龙站的行人隧道和柯式甸站的车站大堂;地下三层为香港出境区和候车大厅;地下四层为轨道站台。在贯穿地下三层至地面层的中央大厅内通过多组垂直交通设施连接多层交通流线,分层分隔出入境客流和通勤客流,实现站内多种交通方式的立体化高效整合(图2-18(a))。车站设置“一地两检”的过境方式,更是实现了在同一建筑内不同层不同向的过境业务办理(图2-18(b)),极大推动了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与经济发展。
车站将主体交通功能置于地下,而将更多的城市功能置于地面,并通过空中步行系统(图2-18(c))和和公共绿化广场(图2-18(d))等构建区域内的高质量步行交通网络,加强车站与周边城区的联系。同时整合文化、商业、公共服务等多元需求,协同与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区域空间活力[19-20]。
...........................
第三章京广线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调查研究分析........................32
3.1京广线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调研分析...............................32
3.1.1特大型高铁客站概述...........................32
3.1.2换乘大厅功能构成..............................34
第四章京广线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句法分析.............................50
4.1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可达性分析.........................51
4.1.1散点式换乘大厅.....................................51
4.1.2轴线式换乘大厅...................................53
第五章京广线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优化策略...........................63
5.1散点式换乘大厅优化设计与句法验证.................................63
5.1.1换乘大厅优化方案..................................63
5.1.2优化方案句法验证.......................................64
第五章京广线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优化策略
5.1散点式换乘大厅优化设计与句法验证
5.1.1换乘大厅优化方案
以长沙南站为例,基于前文的流线分析、功能分析和句法量化分析得出的换乘大厅现状问题,结合调查问卷总结出的旅客现实需求,制定如下优化方案:
①减小中央大厅出口两端及西换乘通道中部商铺的建筑体量,以扩大东西换乘通道中部的空间尺度,提升重要交通换乘节点处的可视范围和空间流动性。
②移动东换乘通道中部的问询服务台至与东侧商铺平齐的位置,削弱其对通道南北两侧的视线遮挡。西换乘通道北侧设有1号售票大厅,且中央大厅内靠近西换乘通道的两个茶颜悦色饮品店客流量极大,故只保留一个自助售票机,并移至与西侧商铺平齐的位置,以降低对出站口C1的视线遮挡。中央大厅内地铁免检区的西侧置入绿化景观,降低中央大厅过高的可视性以增长西换乘通道的可视性,同时丰富中央大厅的空间结构,舒缓旅客因较长的步行路径引起的焦躁情绪。③中央大厅东侧和东西换乘通道的南北侧通道内置入部分休息座椅,为等候换乘交通和短暂停留的旅客提供休息场所。东西换乘通道远离中央大厅的一侧增设商业空间,既与客站主体相对分离,避免流线交叉,也可提升换乘通道的空间活力,从而提升旅客的换乘体验。将中央大厅内靠近西换乘通道的两个茶颜悦色饮品店移至西换乘通道内增设的商业店铺中,吸引人流以缓解出站客流过大而引发的交通拥堵状况。
建筑论文参考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我国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由于空间尺度巨大,内部整合了多种交通工具,导致交通换乘流线复杂,乘客往往难以寻路。本文以京广线上的六个特大型高铁客站为研究案例,总结出散点式、轴线式和混合式三种空间组织类型,通过句法量化分析归纳出不同类型换乘大厅的组织特征和现状问题,结合实地调研中旅客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换乘大厅优化方案和优化策略。
(1)梳理换乘大厅的交通分析与功能分析
将京广线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分为散点式换乘大厅、轴线式换乘大厅和混合式换乘大厅三种类型,并选择长沙南站、郑州东站和武汉站为典型研究案例,具体分析三种类型换乘大厅的交通流线,明晰重要交通换乘节点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行性、进出站空间的可视范围、不同节点空间的限定程度等是影响旅客换乘效率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对商业业态、休息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分析得知三种类型换乘大厅内的商业服务的优缺点。
(2)总结实地调研中旅客的实际需求
从旅客的年龄构成、交通需求、商业服务需求和整体需求四个方面设置调查问卷,由分析结果得知旅客在换乘大厅中的整体需求,便捷的交通流线、明确的空间导向、清晰的标识系统和舒适的空间环境是多数旅客的主要需求,表明高效的换乘效率与舒适的换乘体验是多数旅客的最终诉求。
(3)提出换乘大厅优化设计策略
通过对三种类型换乘大厅的句法量化分析和优化验证分析,有针对性的从空间界面处理、空间组织布局和商业服务配置三个层面提出特大型高铁客站换乘大厅的优化设计策略:①空间界面处理;扩大重要交通节点的空间尺度;保持局部空间形态的完整性、连续性;增强界面装饰的引导性、地域性。②空间组织布局:增强交通流线的便捷度;提升重点功能空间的可达性、可视性;减少换乘流线、交通节点空间的视线遮挡;增强局部空间的视觉引导。③商业服务配置:激活商业空间;配置休息空间;置入绿化空间;优化标识系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