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画题材油画创作探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0222 论文编号:sb2024080610281552644 日期:2024-08-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笔者认为油画《源》创作系列不仅模仿岩画的质感和表现方式,同时也总结提炼出适用于油画创作的凿刻与刻画的独特技法,为油画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方法,并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第一章贺兰山岩画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贺兰山岩画的内容及表现方式
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北方地区岩画艺术中的杰出作品,更是宁夏人民的骄傲与自豪,千万年来犹如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被镶嵌在长石之上,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贺兰山岩画的内容和题材十分丰富,有常见的动物类如鹿、虎、牛、羊、马等,有变化多端的人面像、面具,也有象征性的太阳图像、手印,还有弓箭、刀、斧头、石索等工具图形,有先民们欢愉的舞蹈场景,也有骑马搭弓射箭的狩猎场面,更多的则是先民们生活的场景、战争的残酷和原始宗教活动,上至天文,下至人文地理,形色各异,包罗万象。这些多样化的岩画不仅描绘了先民的生活日常、劳作场景,同时,也深刻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贺兰山岩画中,描绘动物的图案占据了显著比例,这是因为在原始先民的生活中,从原始的狩猎到后来的畜牧,其中动物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论是早期的敬畏与恐惧,还是后来地驯服与亲近,动物一直以来是贺兰山地区先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纽带,因此,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密切相连。这些丰富多样的岩画题材,实际上源于创作者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远古的先民通过图像的描绘,向我们传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
第二节贺兰山岩画造型的象征性
贺兰山岩画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对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文化思想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表达和意义理解上。贺兰山岩画中经常出现宗教神话、神灵图腾等形象,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岩画中对原始人的生产、生活、狩猎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态和发展。
贺兰山岩画的象征性源自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其造型的诡谲多变,展现出的神秘力量,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直接描绘,也是先民们对生活、自然以及社会的思考。通过这些岩画可以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先民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贺兰山岩画图像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既多义又晦涩,既深刻又独特,这是区别于隐喻的象征形象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在象征的艺术中,岩画符号所承载的生命内涵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对应关系,而是通过暗示指向其他事物,其象征意义可能涵盖了众多的潜在内容。例如贺兰山岩画中的老虎形象(见图1-1和图1-2),刻画细致的利爪与尖牙使人畏惧,它是山林之王,是猛烈野兽,也是先民崇拜的图腾。观者对它强壮有力的躯体产生敬意,也会因为它美丽的线条感到愉悦。因此,它蕴含了丰富的象征内涵,既可以是安全警示的象征,也可以表达野性和力量的崇拜,更可以是种族精神信仰的化身等等。

艺术论文怎么写
艺术论文怎么写

...........................
第二章贺兰山岩画题材的绘画创作案例分析
第一节空间构图的虚实相生
构图是艺术创作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到如何组织、集合和配置视觉元素,以便在画布上实现创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在构图的过程中,空间感的营造是至关重要的。与现实世界的空间不同,绘画的空间是通过点、线、面、形、体、色等视觉手段来实现的。这种空间感的营造是依据人们对空间距离的视知觉来组织的,通过不同的构图手法和视觉元素的运用,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效果。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讲过:“美的形式之积极的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一言以蔽之,是构图。”⑪对于贺兰山岩画题材油画创作者而言,油画创作的表达并不是对原始艺术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深层次的精神内涵的延伸与扩展,因此构图中画面空间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贺兰山岩画以其虚实意境和空灵之美,呈现出中国山水画所孕育的“虚实相生”与“气韵生动”之境。其景致通过巧妙构图和线条,展现独特的空间感,与国画中的留白手法相似,这种艺术风格激发了众多油画家的创作灵感,继而呈现了大量的以虚实构图为主的优秀作品。在油画中,“虚”通常指画面中的空白或者模糊、色彩较淡的部分,它们给予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使画面更具有诗意和深意。而“实”则是指画面上突出、清晰、具体的形象,它们为观众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体验。“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重要的构图原则,虚实对比在绘画构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第二节色彩语言的独特张力
在绘画构图中,色彩的运用对绘画的整体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色彩对于观者而言,其影响力往往是首要的,因为它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感官元素,能够主导画面的整体氛围。即使一幅作品的素描关系和形式结构堪称完美,若色彩布局不合理,也会破坏其完整性,导致原有的对比、均衡和节奏韵律等关系发生变化。
人们会对不同的色彩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是因为人的生理特点和社会生活经验以及知觉、视觉、联系等因素,由此产生如冷暖感、轻重感、胀缩感、软硬感、朴素感等感官体验。同时,人们观看色彩时对自然界色彩感受的心理反映,是由于不同的色相给人某种情绪的感染。例如春天多用丰富鲜艳的色彩来表达其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即是色彩给人情绪上的反射和情感联想。
当代广西风景油画领域的优秀艺术家杨诚先生,将古老而神秘的岩画运用写意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图2-3与图2-4中,杨诚先生用油彩堆积的方法,将厚重的油画颜料直接涂抹于画布之上,借助颜料自身的强附着力堆积出山体岩层的形状与走势,在二维的画面上“模仿”出山体三维立体结构的效果,使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感与立体感。杨诚先生以岩画中的人物、动物、器物等元素为创作素材,运用赭红色将这些图像隐现于山崖峭壁之上。在色彩的运用上,主要以赭石色为山体的主色调,在画面中以土黄、煤黑、赭红等颜色描绘出山体的裂缝、石块、岩画符号等,营造出一种神秘、厚重、古朴的意境。画面中的岩画人物或双手高举,或双腿半蹲,热闹的场景庄严而肃穆,传达出一种万物有灵的自然感和厚重的历史感,表现了以岩画为创作母题的传承与创新。
..........................
第三章 贺兰山岩画题材系列油画创作实践 .......................... 19
第一节 创作素材的搜集与整理 ................................ 19
第二节 《源》系列创作形式感的探索 ........................... 21
第三节 《源》系列油画创作材质感的探索 ............................. 24
第四节 《源》系列创作视觉效果与情感表达 ......................... 26
结论 ................................. 28 
第三章贺兰山岩画题材系列油画创作实践

第一节创作素材的搜集与整理
在创作油画《源》系列作品之初,笔者多次深入调查了贺兰山岩画分布区,不但深切感受到岩画的古朴稚拙之美,也被它内在的生命力所震撼。当笔者身处贺兰山苍茫荒芜的山岩之中时,难免会生出沧桑寂寞之感,当看到岩壁上那些古老生动的图画,无论是迅疾奔跑的山羊、双角美如树丛的驯鹿、双目狰狞的猛虎、身躯庞大的野牛,也无论是神秘的手印蹄痕、怪异的人面像、追逐围猎的猎手……那份苍茫寂寞的心顿时被打破,怦然心动的激情瞬时扑面而来。笔者立即用手机拍摄下来这些生动的图像作为创作素材,这些古老的岩画图案虽有迢遥的岁月阻隔,但是依旧新鲜而强烈,似有一颗鲜活的心灵在诉说他们曾经的辉煌。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现代绘画大师在面对原始绘画作品时深受启迪,毅然选择回抱原始艺术的原因所在。正因此笔者被原始岩画的创作冲动所感染,尝试以贺兰山岩画为主题进行油画创作。正如黑格尔所言,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仅以题材本身为主,而是将自己的所有认识和情感倾注其中,使之成为心灵的反映。贺兰山岩画正是这种绘画语言形式的体现,远古先民用它来传递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寄托着他们的精神信念。

艺术论文参考
艺术论文参考

........................
结论
随着现代艺术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被原始艺术中的独特魅力吸引,热衷于对原始艺术风格与类型的再塑造。贺兰山岩画永恒的审美价值使它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凝结着先民的智慧,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场景、崇拜仪式、动物等凿刻于岩石之上,展现其质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所以本研究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岩画凿刻方法的技艺并将其应用到油画创作实践《源》系列中,油画创作通过其多样的表现手法,丰富的材料表现,将画布做以岩石之用,笔者通过敏锐的观察力、贺兰山岩画所表达的深厚情感以及简洁粗犷的艺术手法,将岩画中所表达的生活场景与油画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油画《源》创作系列不仅模仿岩画的质感和表现方式,同时也总结提炼出适用于油画创作的凿刻与刻画的独特技法,为油画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方法,并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油画创作是画家对所掌握的油画技法与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改造的过程,从构思立意、视觉空间构图的经营、表现手法、色彩搭配,不断调整直到逐渐形成作品基本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绘画的创新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完善和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形式语言是孜孜以求的目标,笔者会不断地探索绘画形式与象征符号的关系,寻求绘画观念的更新和绘画语言的确立。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艺术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