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通辽市农村政务服务现状及策略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7485 论文编号:sb2022041715233746327 日期:2022-04-2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MPA论文,笔者认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随着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在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措并举”的优秀经验运用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当中。只有将政府、社会的共治作用发挥出来,付出实际行动,以通辽市农村为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互联网+”政务服务才能蓬勃发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中国的一项惠民举措。2016 年 9 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如何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作出总体部署。[1]强调了法制、廉洁、透明、创新的重要性,坚持统筹施策、问题导向、协同发展、开放创新的原则,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推行公开透明服务,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共享共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2017 年 7 月,国务院提出到“十三五”末要形成共建共享的一体化政务信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平台,总体满足政务服务应用需要,建成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治理大系统,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公共服务模式。[2]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强调在 2020 年底前,将“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成为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跨级统筹、一站式服务的高标准服务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数字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乡村数字治理也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解决“三农”发展的问题,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数字治理。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深入基层促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现代化农业体系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以及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振兴是健全存乡治理体系和提升基层政府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保护好农村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培育乡风文明。

MPA论文参考
MPA论文参考

.............................

1.2 研究意义
面对全球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国农村消除信息传播屏障、跨区域发展传播媒体以及改革传播手段,打破数据鸿沟,发展数字治理,成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相对偏远的地区,私人关系仍然是咨询和办理政府业务的主要渠道,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打破城乡信息鸿沟,对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熟人社会的现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的研宄对于丰富当前阶段新公共服务理论、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意义。
行政,即国家或政府的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主要运用于政策的推行或与公共事务相关的行动;管理,指与安排、指导和协同相关的功能行动。[1]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类型之中,具有权威、涉面广的特点。
新公共服务理论基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重新塑造了行政的价值和理念。该理论以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为核心,指出政府的主要职能为服务而非掌舵,同时将支持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和公共决策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面对政府部门传统的机构封闭式运行机制带来的行政组织结构“碎片化”、数据资源“资产化”、公共服务供给“单一化”等问题,从理论上阐明了有利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互联网+”电子政务的关键驱动因素的影响机制,有利于丰富当前阶段关于行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意义。
治理理论是行政管理学科的前沿理论之一,主要强调通过以需求为导向的治理体系指导公共部门改革。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协调而非控制,是多种角色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其中数字治理要求政府树立互联网思维,从公众角度自下而上地对政府绩效做出有效评估,把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评价作为政府内部考核体系之一,从而推进政府与公众角色互变。本文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互联网+”电子政务展开研究,分析得出数字治理实践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从下至上的角度进行调研探究,丰富了治理理论研究中针对某一特定对象实证研究的范畴。
..............................

2 基础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基础概念
2.1.1 “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种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多领域的融合新方式。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前提下,将网络信息技术和数据运营成果于社会各领域之中深度融合。将传统实体经济进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创新,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形态。“互联网+”战略计划将重点建设以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力量与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农业等的融合创新,加快发展新兴业态,打造更有效地产业增长的同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氛围,为国家现代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增强新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经济建设动能,促进国民社会经济全面的提质增效升级。互联网作为更重要的基础设施被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内涵是互联网和创新融合的经济创新模式。
本文认为,“互联网+”指的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新技术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升级、创造、重构,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创新产品。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各行各业进行改革,实现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共进,共同发展,以此实现国家数字治理和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推进。
2.1.2 政务服
务政务服务是国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依照法律法规,为个人、企业以及社会组织提供的行政服务。主要包含确认、许可、裁决、处罚等。政务服务事项主要包括行政权力相关的事项和公共服务范围内的事项。
2.1.3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的具体含义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管理国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信息化运行管理模式。广义的电子政务包括所有国家机构;狭义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直接负责管理国家公共管理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各级行政机构。
............................

2.2 理论基础
2.2.1 数字治理理论
该理论主要强调公共管理在信息系统重造和信息技术革新方面的影响,并将网络信息技术和治理理论两者结合,进而在公共管理中出现一类新型理论范式。英国学者帕特里克·邓利维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从公共部门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开始进行改革,强调其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数字治理理论需要构建部门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加速权力共享运行模式,从而达到权力回归至民众、社会的善治目标。至今为止,英国学者帕克·邓利维的理论依旧是世界各国学者对于数字治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准则,数字治理理论与信息时代公共管理的多种变化优势被称为系统的主要精华。
关于数字治理的实践类型,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全球治理,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其次,民族国家的治理,这里特指在民族国家之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最后,社区治理,对社区合作网络的管理,志愿社区部门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区别于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从服务民众角度出发,需求导向为实践路径的公共管理学重要理论之一。重新塑造了行政的价值和理念。该理论以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为核心,指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而非掌舵。新公共服务理论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首先,政府要着重关注公民,并且要和公民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公民是公共服务的主体,在本文中,农户就是政务服务的主体,要始终把公民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才能强化公民的参与,正确反映公民的意愿和需要。新公共管理理论将公民看作顾客或是消费者,而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并不简单是顾客和商家的买卖关系。除了顾客的身份外,同时是所有者的主人。
第二,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关键作用并不是控制驾驭公民,不应该尝试通过法律或规章制度去约束公众行为。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公民逐渐从参与者、建议者向业主、政府服务主体转变。互联网政务服务可以在决策过程中为公众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可以将公民意见分析整合的信息化技术平台,协助公众表达意愿,最终促成公共政策的完善,解决公共管理问题,实现共同的公共权益。
第三,新公共服务强调公众的利益最大。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利益为服务的目标和中心,但此处的公共利益并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叠加。
...........................

3 调查设计与获取数据...............................25
3.1 问卷设计流程..........................................25
3.2 研究区域与概况.................................. 25
4 “互联网+”视角下通辽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政务服务现状........................ 29
4.1 “互联网+”政务服务知晓率与使用率.......................... 29
4.2 “互联网+”政务服务满意度........................................30
5 “互联网+”视角下通辽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政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31
5.1 “互联网+”政务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31
5.2 “互联网+”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不足................................. 34

6 “互联网+”视角下通辽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发展政务服务的完善对策

6.1 注重“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顶层设计
国际层面,数字治理发展较好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新加坡等,对政务服务体系和软件逻辑结构的融合都入木三分,无论是从技术骄角度还是服务体系方面,顶层设计都是项目后期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而建设一个既把控全局,又注重本地化运营,既要开放共享,又要全方位保障数据安全,既要提高线上政务服务能力,又要保证常规系统稳定运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营体系,需要向更先进的区域学习技术和理念,从而达到节约开发成本,推进现代化治理的目的。
在中央层面,中国在数字治理战略部署中过程中给予了各地市充分的自主权,旨在让地方政府能够因地制宜,灵活建设和发展满足当地民众实际需求的数字服务体系,但是出现了一部分盲目建设、数据资源冗杂的情况,各地区数字服务体系建设的不统一也给中央数字治理造成阻碍。在地方层面,“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属于初期阶段,所制定的规划方案缺乏系统性,没有过硬的信息技术做支持,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是导致“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无法实现全面感知和融合应用主要原因之一。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管理者应该追求公共利益,致力于表达公民的诉求。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首先要整合政务服务功能,优化页面布局设计和各地的连通性,坚持简单,便捷的理念,争取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加强完善平台的功能,让群众能在需要时“服务有效”,其次,地方政府需要建设统一标准化的服务平台以及绩效考核制度,对数字政务、数字生活、数字环境、数字生态进行有效的考核,最后,实现信息的扁平化管理,特别是信息直报可以避免逐级上报可能带来的问题,从纵向信息管理来看,上下级部门要建立合理的信息共享机制。

MPA论文怎么写
MPA论文怎么写

...............................

7 结语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给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在乡村振兴背景条件下,少数民族聚居农村恰恰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最应该针对的地区,互联网本质是破除信息壁垒,但是如果在偏远地区开发运用不足,则可能造成更大的信息鸿沟,使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剧。
近年来,政府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中,增大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在发展互联网经济过程中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在收集、整理和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研究方法,发现政府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也试图找到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今后少数民族聚居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有所益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随着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在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措并举”的优秀经验运用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当中。只有将政府、社会的共治作用发挥出来,付出实际行动,以通辽市农村为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互联网+”政务服务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