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消极影响之MPA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5455 论文编号:sb2019012720374024727 日期:2019-02-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MPA论文,本文提出了抑制国际非政府组织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完善非政府组织管理法制体系建设;引导舆论客观地认识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利弊;提高政府自身服务水平;进一步创新管理思路。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自我国政府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境内迅速发展壮大,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扶贫开发、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公共卫生、法律援助等各类项目,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非政府机构的在华活动已经干扰到了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实施和社会舆论的稳定,为政府治理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新的难题。一方面,中国政府要出台适宜的规定来引导、鼓励所有的非政府机构正面发展,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抑制其产生消极影响,防止炒作突发重大事件,防止颜色革命等颠覆国家政权行为、防止其对经济、司法、教育体制改革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造成影响、防止在意识形态领域渗透西方价值观等。目前,我国的学术界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研究尚不全面透彻,监督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疏漏和隐患,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认真对待。2017 年元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正式实施,彰显了我国用法律武器合理约束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的决心,在继续欢迎鼓励国际非政府组织来华活动的同时,正面引导这些来华的非政府组织,使其在境内的活动依法、有序、透明。
1.1.2  选题意义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保、卫生等领域都能看到非政府组织 的存在,其影响力日益凸显。全球著名公共政策研究专家、非政府组织研究代表人物、霍普金斯大学萨拉蒙教授(美国)曾撰文评价:“我们已位居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他认为,非政府组织是人类社会的智慧产物,是全球化的伟大创举。[1]非政府组织也被称作“第三部门”,它已经发展为除市场和政府之外,现代社会中排名第三位的系统。非政府组织逐渐承担起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没能力或不愿处理的诸多问题。非政府组织起源于发达国家且发展成熟,如今能够有效承担政府的公共服务并收取相应报酬。英美等西方国家对外实施国家战略,谋求发展利益的时候需要非政府组织的配合。此外,非政府组织能够有效协助塑造大国形象。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20 世纪 90 年代,借鉴国外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我国学者开始对非政府组织课题进行本土化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非政府组织起源于西方国家,而中国国情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照搬西方非政府理论来思考在华非政府组织活动没有现实指导意义,也不完全符合中国的方针政策。这些国际非政府组织深入到我政府机构不曾重视的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区域,逐步以点带面式在我国各地区扩张影响力,因此,我国学术界更加紧迫地加大力度开展对非政府组织的系统钻研。首先,了解并掌握西方学者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史概述和理论研究,学习借鉴、拓展思路后,学者们结合国内本土的发展现状,对非政府组织的定义、组织的类型,性质、作用、兴起原因及动力机制,非政府组织与其他主体的关系,包括与政府、企业、党派的关系,对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消极影响等做出了自己的阐述和理解。国内学者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著作,如赵黎青学者发表出版的《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王名等编写的《中国社团改革》、王绍光等所著《第三部门研究丛书》等等。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重点研究了非政府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王瑜从比较世界政党的视角,总结了政党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竞争、对抗的关系。闫东提出要理性构建两者的合作型领导关系。林尚立提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具有内在挑战性。尹德慈指出,多样化的非政府组织渗透在各个地区,在我国的活动范围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我党对社会全面发展和各种资源的绝对控制权。 
通过调研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地的表现,在学习与交流中,国内学者专家对非政府组织的两面性逐渐了解并产生认识,既有改善协调,也有消极毁灭。千禧年过后,国内很多学者研究员都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先后撰文表达一些担忧,希望政府能引起高度重视。2006 年,赵月枝分析整理非政府组织与西方政府的复杂关系,并发表了《帝国时代的世界传播:国家、资本和非政府组织力量的重新布局》,美国和欧洲是国际非政府组织最核心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其保持密切关系。机构的总部、资金、成员都来自发达国家,开展活动的理念与方式也源于发达国家。
................................

第 2 章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界定
诸多学术机构、西方学者都各自论述了什么是非政府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国际机构最看重的是非政府组织的人道主义特性,其次是开展活动的国际性和非营利性。1945 年,联合国在《联合国宪章》中首次提出非政府组织一词,用来描述成员为非官方组织的咨询角色。1950 年,联合国第一次给出关于这类机构的定义,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在决议中描述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界定:指的是不依赖国家间的盟约和条例而创立的全球性机构。[4]世界银行对非政府组织的界定是所有从事保护自然、救济贫困、协调地区发展、有公益功能的组织。由此可以看出,其定义并没有唯一标准,只是描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各有所长。杰勒德·克拉克主要从事发展中地域范围内的公益事业研究,他的定义包含了多项功能性特征;著名学者莱斯特·萨拉蒙和彼得·威利茨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先进区域,随着后面的深入研究,萨拉蒙经过几番提炼修订,总结出非政府组织的五大属性,彼得·威利茨认为非政府组织与政党、革命性质组织不同,他认为非政府组织本身有着和平属性和永不从事政治活动为目的的特性。[5]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共同认可的是学者萨拉蒙提出的五种特性定义法则,具有下列五个性质的社会组织便是非政府组织:一是组织性,有一套运行体系和结构的合法注册机构;二是民间性,指不属于任何国家和政府且不受政府机构支配;三是非盈利性,指不以赚取红利为宗旨,不做分红等商业行为;四是自治性,指能够自主决策,拥有独立行为能力;五是志愿性,秉承志愿原则进行资金和人员的调配。
在西方的学术观点基础上,我国的大部分研究论调都认可上述基本定义。广义上,政府与商企外的所有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如研究性和公益性协会、民办非营利机构等都可称作非政府组织。李晓凤博士认为非政府组织属于功能性概念,这种组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在政府与社会主体间起到中介作用,平衡社会利益各方冲突。仲轩曾在发文提出,国际非政府组织属于广义的非政府组织的一个部分,也包含五大特征,其开展活动的目的、项目涉及内容、资金或资源的来源和用途具有跨国性质。[7]俞正梁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是指经合法注册,由志愿者组成且自主管理,资金来源有两个国家以上,在三个以上国家开展活动的,具有非政府、非企业、非宗教、非种族、非党派、非营利性质,为人类和自然造福为宗旨。
.............................

2.2  相关理论
2.2.1  国际非政府组织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危机显现,社区类非政府组织在美国及西欧很多地区大规模涌现,同时也促动了学者对这种崭新现象的分析热潮。经历了 30 年的发展后,这种新兴的非政府组织已经扩张到全世界范围。根据《国际组织年鉴》中的数据显示,1956 年全世界范围的非政府机构约为 985 个,1985 年增长到约为 14000 个,2003 年已高达 21000 个。[9]基于此,来自各个国家的学者都对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开展了系列研究讨论。1970 年前后,国外学者从经济学、行政学等各层面开展了对非政府组织理论议题的分析。除霍普金斯大学外,美国耶鲁大学同样为非政府组织研究学术化奠定夯实基础。1976 年,耶鲁大学正式成立研究非政府组织的机构,形成了以耶鲁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并在 1989 年出版了由鲍威尔撰写的著名的书籍:《非政府组织研究手册》。
19 世纪末,围绕非政府组织以及公共服务管理等问题,学术界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管理社会化系列理论。20 世纪 40 年代末,形成了很多基础理论,如系统论、控制论,这些原本边缘的理论对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形成了公共管理学,甚至影响了后期的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原理。本文运用上述基础性、原则性理论工具分析研究如何管理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及其消极影响,以创新思路拓展思维。
公共管理社会化理论。19 世纪后期,美国学者 David Osborne 撰写多部民主政府的文章,和学者 Ted Gaebler 都算是政府改革的理论倡导者和创新者,他们赋予公共管理新的内涵,首次提出了重塑政府理论,他们认为政府应在宏观层面掌控全局,把握尺度,不需要事事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要有竞争和合作关系,国家可以将部分服务项目分配至非政府组织,允许其参与社会治理,而政府来负责统筹管理。自提出重塑政府理论后,在公共服务社会化现象的理论研究中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社会发育程度愈加成熟,政府会逐步将公共服务转移或者委托非政府组织代理,以实现行政运转效率最大化、节约财政开支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现代管理环境下,完成优化政府高效运作的目标。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简单从政府视角研究公共管理社会化理论,政府与社会、公民关系复杂,非政府组织和民众拥有绝对的管理权。
...................................
第 3 章   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消极影响及成因 ...................................... 15
3.1  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情况 .................................. 15
3.1.1  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历程与现状 ........................... 16
3.1.2  中国政府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管理现状 ............................ 16
第 4 章   外国应对非政府组织消极影响的经验和启示 .................. 26
4.1  发达国家应对非政府组织消极影响的实例 .................... 26
4.2  发展中国家应对非政府组织消极影响的实例 ......................... 27
第 5 章   抑制国际非政府组织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 ............................ 32
5.1  健全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 ............... 33
5.2  提升监管部门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 ........................... 33

第 5 章   抑制国际非政府组织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

.......................

结论
非政府组织及其本身从事的项目在发达国家兴起,随后在全球繁荣发展,遍地开花。因为其独立于政府外的众多公益性特征,使得其活动范围迅速扩展到各个国家地区。非政府组织有助于改善当地民生,带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大部分的民众和政府对此类机构普遍表示欢迎态度。但是,事物皆有两面性。非政府组织的实际构成因素复杂,要考虑其资金来源、价值理念等各种情况。客观上来说,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文化背景、地域分布和资金的需求使其与政府和政治问题纠缠不清。在实际运行下,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代理人,变成国家利益柔性延伸的政治工具。一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的同时,在各领域各方面开展渗透以实现其影响、牵制目标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发展计划,破坏目标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团结的目的。开展颜色革命企图颠覆国家政权;倡导西式人权自由和宗教自由;开展间谍搜情活动;抹黑国家形象。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府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欢迎国际非政府组织,并愿意与其保持紧密友好的正面合作关系。我国政府认可并高度赞扬这些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扶贫、教育、妇女权益、卫生和环保等领域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使其成为促进国家外交事业的重要力量。但是对部分背景复杂的却存在监管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有的组织受政府扶持或培育,携带着政治任务在其他国家开展工作,有的组织甚至借西方价值观和西方文化特色来做思想渗透,有的开展了系列公益活动大肆炒作政府的管理漏洞,等等。权衡利弊,细心甄别,把握监管这一环节,既要承认非政府组织对我国的积极作用,又要加大力度将相关管理工作推上法律监管层面,防范某些西方国家利用此类组织对我国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