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职称论文,笔者认为从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中对人本理念的片面理解,引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对人本管理的忽视问题,最后回归人性进行相应探讨,为推进新时代教育管理思想发展提供思路。
1 人本理念在教育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
职称论文怎么写
教育管理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教育隶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功能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教育管理的作用是实现上述功能,人本理念则是实现这些功能的纽带。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从人本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而扩展到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完成由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蜕变,同时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中对人的阐述。因此,人本理念成为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中对人本理念的片面理解
教育管理同其他类型的管理一样,都是通过合理协调人的系统和物的系统从而实现既定目标。但是教育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类型,即使是对物的系统的协调安排,人的因素也至关重要。毫无疑问,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2.1 人性假设是人本理念的核心
人本理念的核心是人性假设,只有认识人性假设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本理念。人性假设的主要特征是预成性人性观、生成性人性观和人性自由观。预成性人性观把人的发展归因于其本质,而一个人的本质是不变的,因此预成性人性观认为人是一个完成之物。孟子的“性善论”以及荀子的“性恶论”都属于预成性人性观的范畴。虽然表面上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但是两者都具有内在联系和片面性。生成性人性观是对预成性人性观的批判和发展,生成性人性观并不认同预成性人性观人性不变的观点,而是认为人的本质可以通过教育管理等手段改变。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只有从社会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准确了解人性,从而推进新时代教育管理的发展进程,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人性自由则是教育管理活动的最终目标,教育管理是依托于教育活动而产生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实现人性自由可以保障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育目的的有效完成。
2.2 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人性假设
在管理的发展进程中对人性的假设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时期的“经济人”、教育人际关系管理理论时期的“社会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时期的“自我实现人”和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时期的“复杂人”四个人性假设阶段。这四个阶段教育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都表现出各自的片面性。
2.2.1 “经济人”假设下对人本理念的片面理解 古典管理理论于20世纪初形成,主要由泰勒(Frederick Taylar)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Henri Fayol)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Max Weber)的集权组织理论等组成。这个时期的教育管理理论主要从“经济人”的人性角度出发,认为经济利益是驱动人们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忽视了人性会受到社会环境和其他社会人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教育管理追求科学和效率,呈现出目标本位、管理方法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等特征。此时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被完全遗忘,片面地以预成性人性的假设进行教育管理。
2.2.2 “社会人”假设下对人本理念的片面理解 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人性假设,并由此产生了以“社会人”为理论依据的教育管理模式。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环境氛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沟通,强调民主管理,从而使得教育目标顺利完成。“社会人”的人性假设虽然没有“经济人”人性假设中的部分缺点,认识到人在经济需求以外还有众多的社会需求,但在对“经济人”人性假设的批判中,又片面地将追求社会需求作为人的本性,忽视了人的经济需求,片面地以预成性人性的假设进行教育管理。
3 教育管理实践中对人本管理的忽视
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其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在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中对人本理念的理解一直是片面的,导致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的教育管理实践长期对人本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从当前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目标量化、效率至上和功利主义思想为出发点,分析当前教育管理实践中对人本理念的忽视。
3.1 效率至上的现代化教育管理
在教育管理活动中,最初的管理实践是以古典管理理论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进行的,在实践中通过严格控制教育管理流程以达到最高的效率。在现代教育管理实践中仍然很大程度上沿用泰勒的管理思想,采用标准化、一元化的管理模式,推崇对效率的极端追求。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人们在管理过程中丧失了对管理合理性的质疑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对于教育模式、课程安排、教材选择、教师能力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机械性,因此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爱好、独特期望、成长背景,没有关注到人本理念才是教育管理的核心要义。高度统一的教育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校追求升学率以及口碑的工具。在盲目追求效率的教育管理模式和统一的教育目标管理下,学校和家长一味追求成绩,忽略了教育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导致学生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而不是有思想、有主见的社会人,泯灭了人性需求。追求效率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但忽视了对教育现状的考量,忽略了“人性”才是教育本源,一味灌输给学生超过他自身能力的知识,不符合自然人的发展进程。卢梭在《爱弥儿》中阐述教育应该尊崇自然法则的观点,教育过程应该与个人成长过程相辅相成。
3.2 教育目标量化
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目标合理追求,运用理性的工具、模型和方法,使得管理目标能够量化,即可计算、可预测等。可量化的管理目标在教育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教育中常体现为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等。教育管理“数字化”已渗透到各个教育阶段的实践中,从小学的“小红花”到初高中的考试成绩再到大学的绩点,目前教育管理在数字的控制下变得越来越功利化。与“物质人”充斥的现代社会相匹配,现代学校充满了物化人性的气息,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有能力追求和享受物质的“经济人”[3]。如今的教育让社会、学校乃至学生都知道接受教育的背后意味着劳动报酬高、社会地位高。教育毫无顾忌地以成绩高低“绑架”学生,忽视其人性。这种理念下教育实践必将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管理的量化标准,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一成不变,这样虽然可以维持现有的教育水平,但却制约了教育的创新,使其逐渐脱离社会发展轨道。在教育领域强调量化管理无异于“杀鸡取卵”,既否定教育的创新性又忽视人本理念,使得人的自由被消解,人性诉求难以满足。
4 教育管理现代化呼吁人本理念的回归
职称论文参考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教育回归于人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人本理念又一次进入了教育管理的视野中,人本理念的回归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4.1 建立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氛围
人本理念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前提,有效管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之上的。教育管理应该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建立管理文化,摒弃一味追求效率的管理理念,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2021年7月24日,我国开始实施“双减”政策,其目的是减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补课的负担。抛弃了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从学生天性出发引导其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人本理念思想,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除了学科类的成绩外也能在其他方面(体美劳)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抛弃了唯成绩论的教育管理思想。“双减”政策是我国人性化教育管理新的开始,反映出人本管理理念是教育管理的核心。在当代教育管理建设中,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管理方针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因此,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发展必须延续“双减”政策中的人本理念,保证人性回归,使学生不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而是有尊严和独立思想,并能意识到自身主体地位的社会人。
4.2 建构民主互动的教育管理模式
在教育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诉求,以人本理念为核心的教育管理需要倾听各式各样的诉求,从而凝聚学生智慧,发挥其潜力。教育家杜威认为民主是以一种联合的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学校教育管理需要征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从执行管理决策转变为参与制定决策,把教育管理的约束转变为自我控制,而不是独立地依靠行政方法独断[4]。学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主体,为了彰显教育管理的人本理念,必然要明确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规章制度阐明学生的主体身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目前的教育管理体系仍沿用着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模式。因此,为推动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使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学校需要制定出学生能够自下而上参与教育管理的流程机制,让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到教育管理过程中。使教育目标不再是分数、升学率等量化目标,更多从学生自身出发,制定契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只有学生才知道学生的需求,学校管理者应倾听学生的诉求,更好地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以此为社会输送各专业领域的人才。
5 结束语
人本理念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对教育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在思想层面上认识到教育管理存在对人本理念的片面理解,在具体实践中意识到对人性的忽视,进而提出解决措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