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农业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第一步:通过对 1978-2010 年潍坊市 13 项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 SPSS17.0 分析的结果表明:KMO=0.80;Bartlett 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 833;自由度 df=78;P=0.00;适合做因子分析。各变量 80%以上的信息都可被公因子解释,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
第二步:通过计算方差贡献率反映各因子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力。3 个因子分别解释了原始信息的 43.65%、35.25%和 12.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91.7%,这表明 3 个公因子基本保持了 13 个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同时也说明了第一个因子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力最大。
第三步:对因子进行因子旋转,以更好地对公因子进行经济解释。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公因子 1 在 X7、X8、X3、X6、X2、X4这6 个指标上的载荷值很大。公因子 2 在 X11、X12、X5、X10、X9这 5 个指标上的载荷值大。公因子 3 在 X13、X1两个指标上的载荷值大。
二、制约农业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农业投入和城镇化水平原因
1.农业资金投入不足,信贷支持力度低。虽然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受财力制约,与城市建设和工业投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持续增收。从 2010 年潍坊市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完成情况看,农村完成投资为 552 亿元,而城镇完成投资则达 1752 亿元,是农村投入的 3 倍多。同时,信贷资金不足也是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缺陷,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
2.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工进城是城镇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因,农民不单纯地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而且强烈要求被城市社会所完全接纳。据对潍坊市部分村庄实地调查发现,现在从事农业的农民基本上都在 40岁以上,平均年龄在 45 岁左右。40 岁以下的大多数都进城打工,特别是“80 后”、“90 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一方面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上迫切期望融入城市;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结构的提升,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也日趋城市化。虽然很多人在城镇购房安家,但仍保留农村户口和承包地,其“农民”身份并未改变;同时,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却普遍偏低,收入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市民”身份离他们依然遥远。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城市就业能力不强。
(二)农业产业化原因
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一方面,在种植业结构上,粮食作物比重仍然偏大,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偏小,很多农户仍以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种植业为主,名、优、特、稀、新品种较少,致使农业综合效益较低。潍坊市粮食作物比重仍然较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相对不足,报酬率较低,目前潍坊市农产品优质率不足 40%,高效率达不到 30%。有的地方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种养规模分散,没有形成规模、集聚效应,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技术运用不多,科技因素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比较低。另一方面,二、三产业发展较慢,潍坊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2850 家,但实力强、规模大的加工型企业较少,存在着“有群山无高峰”的问题,农村服务业也存在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
2.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吸纳就业能力低。以潍坊市为例,近 10 多年来,潍坊市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快发展,从 1996 年到 2010 年,潍坊市人口城镇化率从 24.2%增加到 54.3%。但与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来,城镇化速度仍显缓慢,特别是前些年小城镇建设明显滞后潍坊市经济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向农村经济辐射的衔接点,其经济结构类似城市,地理空间接近农村,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主体,也是农村非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潍坊市仍然存在镇区规模小,二、三产业聚集能力弱的问题,影响了城镇集聚劳动力能力的发挥。城镇化进程的滞后,将延缓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放缓。
(三)农村市场化原因
农业发达地区的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发育程度较低。小农户在与市场打交道过程中,存在交易费用过高的缺陷,并由此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小农户信息不畅通,分散经营,往往缺乏理性盲目生产,使得一些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同时,农资价格的高位持续攀升,进一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另外,当前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合作社带头人少,真正清楚合作社如何规范运行的人少。以潍坊市为例,近几年来,潍坊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潍坊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门登记的 3493 家,入社社员 29.8 万人,仅占农村总人口的 6.5%,远没有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