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从剧情出发,对唱段《来不及》的背景进行概述,使读者对歌曲的内涵有所了解。进而对歌词、音乐结构、旋律、伴奏进行分析。最后,从个人演唱实践出发,从气息、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方面,阐述该作品的艺术处理。
一、歌剧《扶贫路上》的剧情梗概
(一)歌剧《扶贫路上》的故事内容
《扶贫路上》是由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主办,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百色市委、市政府,自治区文旅厅出品,由田沁鑫担任总编导,印青任音乐总监、作曲,宋小明作词,王丽达等人主演的一部大型民族歌剧。①2020年9月17日晚,歌剧《扶贫路上》成功首演于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在南宁演出结束后,歌剧《扶贫路上》相继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得到上演。歌剧《扶贫路上》以广西省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了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将生命奉献于脱贫攻坚事业的感人故事。该剧以黄文秀的驻村日记为主线进行回溯叙事,通过展现书记黄文秀与村干部班智瑞、廖家勇、周昌国等,村民阿祖婆、彩姐奶、燕来妈等人的工作生活,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讲述主人公的扶贫故事。虽然歌剧《扶贫路上》讲述的是黄文秀的真实故事,但是歌颂的却是奋战于全国各地扶贫一线的扶贫干部。它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我国扶贫事业的壮阔征程,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员坚决完成脱贫攻坚的坚定信念。
......................
(二)唱段《来不及》的创作背景
唱段《来不及》由刘琦作曲,宋小明作词,是村主任班智瑞的独唱唱段,出现于歌剧第五幕中。在歌剧第五幕,黄文秀在返乡看望父亲归来的路上因遇山洪,不幸逝世。在她的追悼会上,众亲友同事,如周昌国、班智瑞、班统丰相继向她发出深深的哀悼。而《来不及》便是班智瑞在为黄文秀悼念时所唱。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班智瑞可以说是歌剧《扶贫路上》中的男主角。首先,班智瑞这一人物角色贯穿歌剧的首末,拥有着众多唱段,包括重唱、对唱、合唱和独唱,如重唱《俯瞰群山》《第一次》,对唱《幸福要靠奋斗来》,合唱《你快回来》《抗洪抢险》等等。其次,班智瑞在歌剧有着重要、特殊的定位。班智瑞是百坭村的村主任,这就意味着在黄文秀到百坭村工作离不开他的配合。事实也是如此,在黄文秀来到百坭村后,二人形影不离,一同深入基层调研,在帮助百坭村村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共同前进。班智瑞积极配合着黄文秀的各项工作。因此,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从班智瑞的众唱段来看,都与黄文秀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如二重唱《俯瞰群山》是与黄文秀劝诫成功班统丰后,二人来到山顶,俯瞰村庄群山,有感而发的一首咏叹调。《幸福要靠奋斗来》是班智瑞与黄文秀在第三幕中的对唱唱段。然而,《来不及》与其他歌曲不同。由于班智瑞与黄文秀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和深厚友谊,使得班智瑞在黄文秀不幸逝世后,以《来不及》来表达他对黄文秀的特殊情感。因此,《来不及》表现了班智瑞个人对黄文秀的丰富情感。
..............................
二、唱段《来不及》的音乐特征
(一)结构分析
通过分析,唱段《来不及》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见图2-1),由引子、A、B、连接、A1和尾声六部分构成,是典型的二部曲式结构,也非常符合歌曲创作的特征。
音乐论文怎么写
引子(1-4小节)以A大调主和弦开篇,通过DⅦ7—D7\D—D的离调和弦进行,将旋律半终止于属和弦上,紧接着引入主题。简短的四个小节,通过音阶二度下行演奏的方式,营造出一种沉闷的情绪,同时也显示出复杂的和声处理。(见谱例2-1)
...................................
(二)旋律分析
自第五小节起,歌曲进入正歌部分。旋律采取了重复音进行和级进进行混合的方式。两个#C音在“mf”轻柔的力度中缓缓而出,紧接着级进下行。(见谱例2-5)
音乐论文怎么写
第六小节开始,旋律加入跳进,第六小节(#G—B)、第七小节(#C—E)的三度跳进,第十一小节(#F—#C)的五度跳进,第十小节(E—#C)的六度跳进等。跳进手法的加入,使得歌曲旋律开始呈现波浪状,不再单一,从而富有流动性。(见谱例2-6)
...............................
三、唱段《来不及》的艺术处理......................................12
(一)咬字行腔..................................................12
(二)情感表达..................................................13
(三)歌词分析..................................................13
(四)舞台呈现..................................................14
结语............................................................18
三、唱段《来不及》的艺术处理
(一)咬字行腔
“咬字行腔”是声乐作品艺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明代音乐家魏良辅在《曲律》中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①由此可见,咬字正、吐字清、归韵准这三个方面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在演唱《来不及》时,需遵守“字正腔圆”、“依字行腔”等演唱原则。
咬字是指对每个字字头部分声母的发音。“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笔者认为,声母是一个字发音的第一要素,它的准确与否决定这个字音是否清晰,继而影响唱词是否清晰、准确。《来不及》唱词的咬字,按照“五音”可分为唇音、齿音、牙音、舌音、喉音。第一句“来不及啊,来不及,夜空的星星落满地”中第一个字“来”(lai)在发音时,声母“l”属于舌音,发音时需将发音力量集中在舌尖,并迅速而有力地弹动。韵母是"ai",这是一个双元音。发音时,要确保声音流畅,短促有力地结束后归韵到“ai”。综上,“来”字在咬字时,要注意舌尖的力度和速度,确保"l"音清晰有力。在行腔时,要注意"ai"音的过渡要自然流畅,声调是二声,上升调,要准确。简短的“来不及”,不仅是歌曲第一句歌词,也是贯穿全曲的重要内容。全曲共出现10次,与主题相呼应。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该句时,要咬字正、吐字清、归韵准。
音乐论文参考
.....................
结语
歌剧《扶贫路上》是一部反映中国扶贫工作的艺术作品,它通过音乐和戏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感人故事。这部歌剧,以及包括《来不及》在内的众多唱段,其意义不仅体现在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还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扶贫领域取得的成就,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还通过正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来不及》是一首优秀的男高音咏叹调作品。在歌词方面,以通俗易懂的抒情文类辞藻,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对仗等多种的写作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扶贫工作者对文秀的尊敬、思念和感激之情,以及黄文秀在扶贫工作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艰辛。在音乐本体方面,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将歌曲的六个部分有机结合,通过丰富的旋律写作手法,细腻的钢琴伴奏编配,将班智瑞对黄文秀的悲伤、惋惜、遗憾、敬重等情感以最大限度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若想向观众呈现一首完美的歌曲,演唱者必须认真分析歌词、旋律、音乐结构、钢琴伴奏等,只有熟悉和研究了歌曲,才能够表达出歌曲所蕴含的风格和内容。之后,演唱者从专业角度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本文从剧情出发,对唱段《来不及》的背景进行概述,使读者对歌曲的内涵有所了解。进而对歌词、音乐结构、旋律、伴奏进行分析。最后,从个人演唱实践出发,从气息、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方面,阐述该作品的艺术处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