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OTFG与SUL、OTFG与OGCT的临床特征及超声影像差异,旨在建立更具鉴别价值的诊断指标体系,为术前精准分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并行术前超声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根据以下纳排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①经术后病理证实为OTFG、OGCT;②术前经腹或经腔内(直肠或阴道
超声检查;③术前行血清CA125检查。 病例排除标准:①图像资料不清晰或不完整;②有引起胸腹水的其他疾病;③有明显转移征象的OGCT,如邻近组织器官有侵犯、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等。 最终纳入OTFG组74例; OGCT组29例(均为成年型)。OTFG患者平均年龄52.7±14.6岁,范围25-81岁;OGCT组患者平均年龄51.0±13.7岁,范围约13-69岁。两组患者大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均以体检发现为主,部分可有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腹胀等表现。
总体流程见技术路线图2- 1。
医学论文参考
....................
1.3 图像分析
由两名具备副高职称及以上资质的妇科超声诊断专家,采用盲法对二维超声及多普勒超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综合检验指标、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鉴别诊断。两位专家独立出具超声诊断意见,针对诊断异见病例实施双盲复核,经多学科会诊达成影像-临床诊断共识后,形成最终一致性诊断结论。
1.3.1 常规超声图像分析
二维灰阶超声分析内容包括:肿块位置(子宫下段、子宫左侧、子宫右侧、子宫前方/上方/腹盆腔);肿块同侧正常卵巢(不可见、可见);子宫内膜是否有增厚(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增厚标准:绝经前>1.2cm,绝经后大于0.5cm);肿块大小(取最大径线,多发者取较大者);动态观察肿块形态:规则(椭圆/类圆形)、不规则(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是否清晰;肿块内部回声类型:实性低回声/中等回声(实性部分>2/3)、非实性回声(囊实混合回声、囊性回声);后方回声是否有衰减(衰减明显、无衰减或不明显);肿块是否有小囊样结构回声及分布特点(无、中心、周围);此外,需全面评估是否存在腹盆腔积液(无、少/中量:液体局限于肠间隙或盆腔,液体前后径<8cm、大量:液体分布全腹脏器周围,最深处前后径≥8cm)。
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内容包括:血流信号的分布特征(周边环状血流与内部穿支血流的差异),依据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Ovarian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O-RADS)中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评分标准[16],将肿块血流信号分为4种,如图1- 2所示。由于部分分组例数较少,因此将血流评分合并成两类:1-2 分,无或少量彩色血流信号; 3-4 分,中等或大量彩色血流信号;血流阻力指数RI。
...................
2 结果
2.1 OTFG与OGCT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分析
OGCT组患者平均年龄51.0±13.7岁,绝经前患者占比41.3%(12/29)。临床症状均体检偶然发现为主(41.4%,12/29),OGCT组阴道不规则流血比例显著高于OTFG组(20.7% vs. 4.1%),其次表现为腹痛/腹胀(27.6%,8/29),偶见触及包块(3.4%,1/29)或泌尿系症状(6.9%,2/29)。CA125水平升高比例与OTFG组相近(17.2% vs. 18.9%)。
OTFG组与OGCT组对比分析,两组在年龄(t=0.561, P=0.576)、绝经状态(χ²=0.378, P=0.539)及CA125水平(χ²=0.039, P=0.834)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分布虽无显著差异(χ²=3.944, P=0.684),但OGCT组阴道不规则流血比例较OTFG组高16.6%。见表2- 1。
医学论文怎么写
.......................
2.2 OGCT手术及病理
29例OGCT中均行腹腔镜下/经腹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其中15例加做大网膜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高分期患者术后行辅助化疗。肉眼观呈囊实或囊实性,切面灰黄色,质地偏软,大部分有不同程度出血坏死或囊变。镜下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核膜有皱褶,类似咖啡豆样核,细胞核淡染,常见结构多样,包括弥漫型、大滤泡型、微滤泡型、岛状、小梁状等。免疫组化:可有Vimentin、Inhibin-a、SMA、Calretinin、WT-1 、PR、ER、CD56、D99、S-100阳性,EMA均为阴性,所有病例Ki-67指数范围在5-30%。
........................
2 结果 .................................. 23
3 讨论 .................................... 29
4 结论 ............................................ 30
3 讨论
3.1 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
Rokitansky [38]于1855年首次描述了卵巢颗粒细胞瘤(ovarian granulosa cell tumor,OGCT)。这是一种罕见的性索间质来源肿瘤,约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的2-3 %,其中95%为成年型[39, 40],本研究29例均为成年型颗粒细胞瘤。本研究平均年龄为51岁,比既往一项研究发生平均年龄晚6年[41]。由于雌激素的产生,OGCT可能与子宫内膜增生、息肉和癌症有关[42]。Van [43]等人在一项1031例AOGCT样本的研究中发现25.5%有子宫内膜增生,其中82例(8.3%)为非典型性复杂增生,58例(5.9%)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而在本研究中, 51.7%(15/29)患者有子宫内膜增厚,造成这种差异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小有关,OTFG子宫内膜增厚仅占12.2%,两组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虽然OTFG与OGCT在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但OGCT患者发生阴道不规则出血比例较OTFG患者高16.6%,这与雌激素刺激造成子宫内膜增生有关[26]。
.............................
4 结论
(1) OTFG与OGCT在临床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后者常有子宫内膜增厚,绝经后女性常发生阴道不规则出血。
(2) OTFG与OGCT的常规超声特征在大小、回声类型、囊性变特点、后方回声衰减、血流评分及RI上有一定差异,OTFG多表现为实性低回声,且常伴后方回声衰减,而OGCT以混合回声尤其多房囊实型多见,一般无后方回声衰减;此外 OTFG有时可见小囊样无回声区,但大多分布在周边,而OGCT常有囊变,且中心分布多见;根据O-RADS分类中的血流评分,OTFG血流信号评分常为1-2分,表现为内部或周边点状血流,而OGCT常血流信号丰富,血流评分3-4分为主。
(3)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临床特征联合超声特征的情况下探索OTFG与OGCT的独立鉴别诊断因素,本研究得出非实性回声、中心囊变、及血流评分3-4分是诊断OGCT的最佳因素,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后续可扩大样本量收集以及可纳入超声造影联合诊断,进行前瞻性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