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T结合3D图像配准研究CDDDs患者颈椎在体三维运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2522 论文编号:sb2023122611024351635 日期:2023-12-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医学论文,笔者测量并记录了颈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最大前屈后仰、左右轴向旋转和侧弯运动下的运动范围,为后续深入研究颈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运动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2章材料与方法
2.1招募研究对象
于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招募20名我院诊断为CDDDs的患者,其中男性6名,女性14名,年龄36~64岁,平均年龄(48.4±7.3)岁。所有患者在了解相关情况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后接受颈部CBCT扫描。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近期(3个月内)接受过MRI检查结果显示颈椎至少有一个椎间盘Pfirrmann评分在2分以上;③伴有但不局限于颈痛、颈部僵硬、四肢无力或感觉异常等临床症状;④接受过正规保守治疗例如口服非甾体消炎药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者。排除标准:①有既往颈椎手术史或外伤史;②6个月内进行过颈部普通CT扫描或放疗史;③有颈部器质性病变例如伴有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先天性颈椎管狭窄、感染结核等。记录所有受试者的性别、年龄、BMI、颈椎MRI图像上各节段椎间盘的Pfirrmann评分。
......................
2.2实验设备
计算机硬件设备:(1)口腔科CBCT机(I-CAT,CA,USA);(2)计算机DESKTOP-FT57FII(Dell高级组装计算机:处理器:Intel(R)Core(TM)i7-7700 [email protected] 3.60 GHz;显卡:七彩虹Nvidia GeF orce GTX3060(12GB/Nvidia);主板:华硕b6600m;运行内存:16 GB×2(威刚);影像科用防护铅衣(通用型,铅当量:正面0.35mmPb,背面0.50mmPb)、铅帽(通用型,铅当量:0.5mmpb)。
软件设备:(1)Mimics软件21.0(Materialise Inc,USA);(2)Fluo-Motion®运动分析软件(Innomotion Inc,Shanghai China);(3)Rhinoceros软件5.0(64-bit,Robert McNeel&Assoc,USA);(4)Geomagic Wrap软件2.0(Raindrop,USA)。
.......................
第3章结果
3.1受试者基本信息和影像学评分
20名受试者年龄范围为36-64岁,平均年龄为48.4岁,基本信息列于表1.‘’‘

医学论文参考
医学论文参考

........................
3.2前屈-后仰运动
CDDDs患者颈椎在最大前屈后仰运动时各节段的椎间ROM列于表2(1)。颈椎整体(C1-C7)的ROM为43.08±10.55°;其中C1-C2(8.78±3.38°)、C3-C4(9.07±2.85°)、C4-C5(9.50±4.14°)节段ROM明显大于其它节段(P<0.05),C2-C3(5.39±2.04°)、C6-C7(5.36±3.04°)节段ROM明显小于其它节段(P<0.05);C5-C6节段与其它节段ROM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图8,A)。各节段耦合的旋转及侧弯ROM平均在0.46~3.91°之间。C1相对于C7在矢状面前后方向(Z轴)的平均位移量为43.08±10.55mm。各节段在横断面左右方向(X轴)和冠状面上下方向(Y轴)的耦合位移平均在0.18~1.40 mm之间。
.............................
第3章 结果..................................... 11
3.1 受试者基本信息和影像学评分 ........................ 11
3.2 前屈-后仰运动 ............................... 12
3.3 左-右轴向旋旋运动 ....................... 12
3.4 左-右侧弯运动 ................. 12
第4章 讨论..................................... 16
第5章 结论........................... 19
第4章讨论

医学论文怎么写
医学论文怎么写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CBCT技术结合3D图像配准体积融合技术来研究CDDDs患者颈椎的椎体间运动范围,报道颈椎发生退行性病变后颈椎椎间运动的精确数据及探究其运动模式。
此前有研究报道,在正常状态下颈椎各个椎体均参与功能运动,每个椎体除了与负荷同方向的主要旋转运动外,还伴随着其他方向的旋转和位移[27,28]。我们的数据表明,颈椎在发生退行性病变后,其运动模式仍然复杂,同样包含其他方向的耦合旋转及位移运动,但其程度可能发生变化。颈部依靠椎体、椎间盘及周围韧带等软组织等功能体的复合作用而产生不同功能运动,在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后,椎间运动范围即活动度作为其功能运动的表观之一也会随之改变。
我们的数据表明,退变后病理状态下的上颈椎(C1-C2)在颈椎运动模式上在相较于下颈椎仍表现出较明显的不同[29]。尤其是在旋转功能下,C1-C2显著大于其它节段,这与寰枢关节中寰椎的前弓与枢椎的齿状突所组成类似"门轴"的运动结构相关,该结构为颈椎整体提供了大范围的左右旋转运动,并保留了一些屈伸和偏转。Peng.等人的研究[30]认为上颈椎的退变可能与颈椎起源性眩晕的病理相关,当上颈椎的运动学改变后,退变的椎间盘和周围肌肉软组织中的信号感受器会将颈部异常的本体感觉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导致眩晕和不稳定的主观感觉,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此外,椎间盘退变病理状态下的轴下颈椎也表现出一定的运动特点,它们主要参与颈部的旋转和侧弯运动[31]。在旋转运动时,下颈椎仍然保留了部分其他方向上的旋转和位移,但总体都较小,这可能与颈椎的钩椎(Luschka)关节的限制功能相关[32]。Stoychev.等人[33]研究制定了一种钩椎关节退变量化表,发现与退变颈椎运动关系密切。在屈伸及侧弯运动时,每个椎体的椎间ROM大部分无明显差异,这表明,在不涉及到旋转运动的功能活动中,下颈椎各个节段在动作发生的参与程度比较近似,这与Rudolfsson.等人[34]的研究结果相似。
...........................
第5章结论
本研究量化了颈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状态下颈椎椎间的相对运动范围,这些数据有助于了解颈椎退变后的活动情况,为在生物力学层面上评估颈部运动变化和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医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