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以南宁市D社区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5855 论文编号:sb2024040616454952146 日期:2024-04-0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大致整理出城市社区政治文化建设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并对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但是涉及到深度和广度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政治文化的逻辑建构,社区公共文化与政治文化的融合推进,政治文化何以促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等。
第一章城市社区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和实践探索
第一节城市社区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市场化、城镇现代化、工业技术转型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基层治理体系经历了单位制解体、户籍制松动、住房制度改革、“福利的供给以及基层社会控制等功能开始向社区转移”②。改革开放后,由市场主导的经济体制冲击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改变和形塑着城市特定的人际关系,自此以后,城市建设重心由“物”向“人”,由“管理”向“治理”,从物质领域向精神空间发展方向转移。总体而言,当经济体制从计划转向市场,利益多元化、观念多样化、需求层次化格局会激发社会活力进而推进基层执政方式转变,开辟新思路。
一、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制度变迁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的过程中,社区治理的逻辑和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特点,也产生差异化的社会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国内外环境中,党和政府对我国状况的定位就是“一穷二白”③,面对国内外形势,立足国家实际需要,单位制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维护发挥了重大的整合功能,并成为当时城市基层管理的主要形态④。单位制的强化和制度化弱化了城市社区组织的作用,居委会逐渐演变成为“拾单位之遗,补单位之缺”的组织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社区自治性、群众自主性和民主机制的发展。

政治论文参考
政治论文参考

.............................
第二节南宁市D社区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从D社区的形成历程来看,该社区在行政区划上隶属T街道办。T街道地处S区东南部,辖区面积17.84平方千米,人口21.96万,1993年建立街道办事处,下辖11个社区,1个行政村。S区是南宁市工业集中区,20世纪末有30余家大中型企业,是机械、机电、水泥、纺织等工业基地,也是仓储、物流等新兴基地,因此,许多工人生活区、居民住宅区在其周边兴建起来。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南宁市掀起一片思想大解放浪潮,该地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外引内联”的办法调整经济结构,工业企业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70至90年代,有若干企业在辖区进行开发,开发土地200多公顷,住宅小区50多处。进入新时代以来,S区全面推进“一核两带三区”和“美丽西乡塘”建设,经过综合整治,很多居民住宅区的环境都得到了改善,2004年,T街道共有9个社区被评为“南宁市文明社区”,D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一、D社区的基本情况
D社区坐落于T街道办事处西面,东靠瑞士花园,南接动物园,西毗可利江,北接快速环道,呈“小”字形分布。D社区于2001年成立,辖区面积约3万平方米,13个企事业单位,属于混合型社区。从小区的类型来看,D社区大都属于高校校内社区,比如NY科院科苑小区、GW技术学院居民小区、SM高级技工学校居民区等集“生活区”“居住区”“工作区”于一体的居住形态,类属后单位式社区,当然也包含了商品房小区的类型,比如RL苑小区、TY小区等。随着市场化经济和城镇化不断发展,D社区人口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D社区的社会群体
目前,D社区有居民小区17个(其中2个无物业),住宅楼167栋,6651户居民,常住人口13957人,流动人口1328人,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988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072人,增长41.19%,人口流动性较大。据了解,D社区流动人口的身份主要是个体经营、高校职工家属、企业单位新职员、高校学生等,为了生存、学习、发展等融进城市之中。因此,新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会冲击社区原有的制度结构、行为规范、文化共识,生活观念逐渐由一致性向差异性发展。
............................
第二章空间优化:政治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改造
第一节公共空间的主导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充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①。明确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就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20世纪60年代,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公共领域的准入机制、政治功能和观念意识形态的碰撞,对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进行剖析,强调公共领域的政治性对实现民主的重要作用。国内学者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培育公民精神”“社区治理理念”等实证性探讨,从“人本”维度对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公民参与有利于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公共空间,增强基层治理的效能感,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活力,构建社区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和主导性。
我刚来的时候不太能明白当地人的行为和想法,在健身器材上晒被子,晒衣服,也有在花圃上晒其他东西,还把自行车或者垃圾回收物放置在楼道里,把公共的地方当成自己家一样,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特别是夏天的时候那些垃圾回收物散发出阵阵臭味,跟社区反映过这个情况,反映后楼道里的放置物没有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反反复复的,特别是那些老人,不知道说什么了。(DC2)
我在这里生活很长时间了,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往外跑了,现在就剩一些老头老太太,平时没事干就到处闲逛或者和别人聊聊天,以前都没有这些凳子、广场、花园的,都是站着聊,有时候一聊就聊好几个小时,站得腿都麻了,现在弄了个文化广场,我们晚上吃完饭就会去那里散散步,跳跳舞,聊聊天,累了就坐着歇一歇,比以前好多啦。(DC6)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价值诉求的直接体现。”①从基层治理的角度探讨文化与公共空间关系,可以发现公共空间是承载了社区活动的取值基础和精神基础。公共空间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培育公民精神,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主要场域。
............................
第二节私人空间的传承性
空间与权力和文化紧密相连,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位置和范围,实际上也是一种规则束缚。正如哈贝马斯指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①,所以私人领域实际上也包含着公共领域,因此在私人领域中可以区分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一方面,私人空间领域亦有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而公共领域又由私人领域有机组成,对于私人空间领域的内涵界定不能简单地与家庭空间或群体性空间划等号。另一方面,鉴于空间本身具备的文化内涵,又是“各种社会行动建构的产物,表示着某种关系和结构”②,可以了解到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说私人空间是公共空间的出发点和连接点,作为公共空间的一个特殊部分,私人空间中各种社会关系和结构的生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结果。从文化空间的拓展来看,社区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空间,而社区的每一个楼栋、楼栋里的每一个单元住宅、单元住宅里的每一个家庭、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都依托人的存在和文化符号产生社会交流,形成特殊的社会关系。
如何将这些独立的私人领域进行全覆盖治理、组织和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和协调各种资源,营造邻里和睦、秩序良好的温馨的社区氛围,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D社区以文化为治理手段,以家庭为单位,将政治文化的价值导向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有机结合,开展系列社区文化活动,有效提升了私人空间领域的文化层次。
........................
第三章 组织化再造: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发展互动 ........................... 38
第一节 社区党组织是主体构建中的领导核心 ......................... 39
一、制度固化和环境变化导致文化自治乏力 ................................ 39
二、激活动力源头,加强文化秩序建设 ........................... 40
第四章 文化再生成:激活政治文化建设的区域资源 ........................... 49
第一节 片区红色之家 ................................... 50
一、现实观照:红色场景建构 .............................. 50
二、政治符号:红色文化浸染 .............................. 50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60
第一节 研究结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的政治文化构建 ............ 60
一、社区治理何以需要政治文化? .......................... 61
二、政治文化建设何以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 ............................... 62 
第五章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研究结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的政治文化构建
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以来,我国学界对治理共同体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治理共同体中的“共同体”建设一开始运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层面,而后党中央提出要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中。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石,其制度化建设决定了社会治理体系的效度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就其构成元素来看,社区治理共同体包括政府部门(主导)、社区党组织(核心)、社区居民组织(自治)、社会组织(参与)等多元主体,基于“互动协商、权责对等”原则②,在共同利益诉求、共同价值取向、共同意识驱动等多种需求导向叠合下所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社会团结机制”③。就其基本内涵来看,通过内外力量互构的形式,以强化以人为核心的价值本位,建立一元多核的结构化治理网络,以期实现政治整合与社会构建协同并进的实践进路。就其治理方式来看,如前文提出的三种(主导型治理、嵌入式治理、内生式治理)关于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共同体现了社区“公共性”建构,实现治理的有效化,也就是以主体整合、情感重塑、科技赋能的方式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可行性,其中情感塑造是社区共同意识的先导,也是政治文化融入社区公共生活并密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纽带,有利于培育社区的“公共性”,激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
从基本内涵、构成逻辑和治理方式来看,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必须依托政治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突出主流价值观念,才能真正恰当界定社区价值共识,弥补社区公民参与意识发育不足。

政治论文怎么写
政治论文怎么写

...................................
结语
城市社区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又长期的过程,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因此,研究城市社区政治文化建设问题,不仅需要从文化的社会功能角度进行探讨,把握文化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载体建构实现规则引导和道德教化的功能,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建构起一种精神秩序。另外,还要发挥文化的政治功能,运用文化再生产机制,剖析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组成要素,将政治文化与社区文化有效融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基层治理成本,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总之,通过对城市社区政治文化的空间、主体、资源三个组成要素进行结构式探析,本文大致整理出城市社区政治文化建设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并对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但是涉及到深度和广度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政治文化的逻辑建构,社区公共文化与政治文化的融合推进,政治文化何以促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等,因笔者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限,无法对社区政治文化建设进行全面论述,仅仅就空间、主体、资源三个方面进行初步探析,提出一点管窥之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社区政治文化建设何以成为城市政治文明的建设理路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的研究进路。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21世纪日本对印度尼西亚文化外交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政治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