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论文,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追求审美功能理解为:以审美视角切入谈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彰显美的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映照出审美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的基本关联
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相关概念界定
政治论文怎么写
讲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功能,首先要对易混淆的有关基本概念加以训诂和区分,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入地分析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之具体元素及其产生根源。
(一)审美、审美功能
1.审美
“美”是人们建立在求真、向善基础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结果,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和主客体之间高度统一的境界,是社会大众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之一,因此不可避免地引发人类主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实践活动。而审美往往诉诸一定的感性意象来开掘感性情感,使人们性情得到陶冶,获得情感共鸣并由此产生审美愉悦。当人们对事物某一方面意兴盎然,情不自禁地品味它、评价他,并在认知和情感上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一过程就是审美。审美具有情感渗透性、精神愉悦性和人文关怀性,本质上属于人与世间万物之间的一种无目的且合目的状态下的情感关系,它体现着人在思想上、行为上对于合规律性、合意向性事物之间的一种和谐。
人之所以会产生审美,其实质是人类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所致。现实世界是人生存的基础,也是人创造活动的源泉,人们在社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事物与现象而产生审美,同时根据人自身需要逐步递进。并借助审美逐渐从卑鄙和庸俗中解脱出来,摆脱利己主义的狭隘,迈向自由和完整。人通过对客观现实的不断认识、改造以及自我实现来完成审美活动,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审美需求伴随着人类本质力量的增长而不断升华,由此超越了身体感官的简单享受与纯粹理性思维而走入美的理性境界。
............................
二、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具有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变化过程,既涉及理论发展,也涉及实践演变。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构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功能协同发展的要素,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人与审美价值观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提出行之有效、信而有征的实践路径。为落实这一目标,有必要回溯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审美功能的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践探索。这将有助于从理论层面理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功能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并由此提出完善而又灵活多样的提升策略,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相辅而行的具体路径创新,最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公信力。
(一)理论奠基
1.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引导受众健康成长、确立社会主义育人目标的重要理论依据。在《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出“完整的人”,随后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社会分工问题进行了历史回顾,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研究,之后又于《共产党宣言》中把人的发展聚焦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上述论述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终极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目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终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遗余力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既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当代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期许。因此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深刻体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之中。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发展智力体力之外,还囊括道德、劳动、审美的发展。审美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一道,被视作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最主要的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同样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体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跨出“德育”舒适圈,将自身发展与创新的触角与审美教育碰撞,是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积极回应,更是受教育者提升审美内驱、完善审美个性,激发审美创造的一种求索创新。
............................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的微观呈现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的微观呈现主要体现在个人层面,包括个体审美需要的满足、个体审美情感的建立以及个体审美人格的培育。
(一)满足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作为人的基本要求与生俱来,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但由于传统教育中对于主体性发挥的遮蔽,始终难以充分满足受教育者的审美需要,主体性审美需要的缺失使得教育活动无法实现顺利开展。随着对审美功能的深度讨论研究,存在但暂时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得以复苏,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对象也随之获得审美需要的满足。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教育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教育主体审美认同的建立,只有在实现基本审美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后续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审美氛围中平等对话、友善交流。教育主体不再是现实冷漠的宣教者而具备了审美认同,借助于审美的途径和手段来培养受教育者审美个性,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特色,一改以往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单向度灌输缺陷。同时,教育主体审美认同的确立,还将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格局,使二者在轻松、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沟通交流,由过去相对对立的状态转变为相对统一的状态。在美的氛围中,主客体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从而使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解放。另一方面,实现教育主体审美角色的转换。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审美追求提供情感引领的同时实现其自身价值,具体转变在于由权威说教转向平等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发生转变,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心灵为中心过渡,从单向宣教向审美联动过渡,一切都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的真正实现。《爱弥儿》一文中曾涉及,“尽管事实上总是教师在控制孩子,但你也应该让孩子相信,他一直是独立自主的”①。教育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让教育主客体真正摆脱以往单纯传教与受教的束缚,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处于平和之中、在和谐氛围下共同成长、进步。
........................
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的中观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的中观呈现主要体现在教育层面,包括彰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高效消解审美不足的育人现状以及有机融合审美感性与教育理性。
(一)彰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的践行,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从哲学维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而人文关怀则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不是观点上的概念化表达,它诉诸个体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充分尊重人的本质力量。人文关怀作为其应有之义,凡是在内容上、手段上背离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行为,均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失落,由此引发一系列精神危机和社会矛盾的出现。因此,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做到人文关怀,把审美功能诉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从美学角度来看,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主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以情感参与为前提,而情感实质上表现为对于美的追求。美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给人以身心愉悦,因此审美可分类于情感之列。这里所提到的美并非指美的有关学说或学问,并不是抽象的美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受教育者有能力感知到、观赏到、旁听到的美。从这一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感受与创造,或者说只有建立在美的基础上的人文关怀,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完美互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教育对象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促进其更全面的发展,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对其施以人文关怀,这种全面发展同样意味着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兼具道德需求与审美需求的人文关怀理念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二者在这一环节不谋而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种人格完善、不断接受人文关怀的过程。“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物,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品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思维定势,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统一的模式,要全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依据个人的个性特质因材施教,开发个人的审美潜力、形塑独立而高尚的人格以更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35
一、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的主体状态..............................35
(一)教育主体的审美意识不足................................35
(二)教育主体的审美运用单一................................36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发挥的提升路径...........................51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认知................................51
(一)明确“协美育人”......................................51
(二)夯实“以人为本”......................................52
结语..............................65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发挥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认知
认知是发展的基础,通过学习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认知,从而更好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需求。因此本研究从“协美育人”“以人为本”“三全育人”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全新视角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的新认知以提高其育人有效性。
(一)明确“协美育人”
“协美育人”是指将“美”的规律全面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巧妙运用艺术审美心理的“移情”②特点,利用审美主体对自身情感、意志和思想的投射,深化育人功能。一是应用“美”的载体做到“情理融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包装,为其穿上感性情感的外衣调动受教育者的情感;二是将“美”的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教育主客体情感的统一关系,打造“亦师亦友”“志同道合”的教育氛围,缩短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③。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美”的思想,通过“情感冲动”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美的存在,把握好与预设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就审美而言,受教育者在个体审美期待预设和理论内容合目的性之间形成了“心理距离”,也就是在审美感觉上表现为主观上无目的性、合目的性,因此唯有预设心理距离,审美活动才有可能发生,并且获得美感的享受。四是以“美”为导向来实现“道德教化”。从美学角度来看,道德教化是通过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而审美则是这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方式。因此,为了更好地强化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注意”,应利用好这种“心理距离”,营造一种与受教育者富有共鸣的氛围,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让受教育者自由自觉地去体验“自律”的价值和意义。在把握审美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协同审美艺术创新育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审美艺术,让受教育者自觉发现美、感受美以提高审美品位,同时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其对社会的认同、增强精神境界,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政治论文参考
...........................
结语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深化,是亟待解决的复杂教育难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与时俱进。而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的进一步发掘,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质,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式更加丰富。审美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了道德的本质属性,更强调了精神价值的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内在动力,是外部规范性与内部约束性、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审美功能的追求不是个人随意赋予的,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必然。
事实上,并非人们抗拒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而是受众内心缺乏可信的可行的道德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使受教育者获得一种真实可靠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操。这种道德精神不是通常所表达的政治或法律规范,它的深层本质是一种美的精神,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也是人类的自我表达。正如谚语所说:“只有在烛火的映照下,人类世界才会闪闪发光,心中有了永恒的爱,生命才会有这样的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审美为基础,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的发挥,归根结底是其本真的体现,在于提高和扩大人的价值,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作为一个复杂而系统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结构和具体实践中均不能背离这一根本主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社会行为,与人们的精神追求、情感需求紧密相连,并通过一定形式体现。例如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驱使受教育者探索人生理想以加强其人生态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由美本身的魅力来推动,这对于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