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耗散结构理论应用于政府部门公务员培训机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1.1 耗散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1.1.1 耗散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自从热力学第二定理,即熵增定理产生以后,很快运用于其他学科,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哲学观。熵,通俗地说就是系统混乱的程度。熵增定理告诉,系统自身总是会自发地由有序走向无序,系统会逐步混乱,直到平衡。平衡即意味着丧失活力,对生物体来说就是死亡。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告诉,生物体总是从无序自发走向有序,也就是说系统是从无序到有序,系统的熵是减少的。这就与熵增定理产生了矛盾。那么,系统究竟是怎么演变的呢?比利时著名科学家伊里亚·普利高津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系统应该分为三类: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与外界隔离的系统,它的熵永远是增加的,直到平衡,进入所谓的“热寂”状态;封闭系统是可以与外界交换能量,但物质和信息不流动,它的总熵也是增加的,最后还是走向平衡;开放系统是与外界同时存在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系统[18]。开放系统也有三种状态:热力学平衡态、近平衡态、远离平衡态。这三种状态是指系统开放的程度,也就是说系统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信息的程度。普利高津认为,只有在远离平衡状态下,系统交换进来的负熵大于系统本身因熵增定理而增加的部分,那么系统的总熵才能下降,系统就会逐步走向有序。走向有序的过程,是由于与外界的交换,系统内的某些因素(或称参量)会产生“涨落”(flcctuation)变化,当变化达到一个阀值(bias)即临界值时,由于各因素之间非线性的相互影响,涨落迅速蔓延到整个系统,于是系统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新的结构,整个系统焕发了活力,走向新的有序。那么这样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就具有了耗散结构[19]。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
1.1.2 耗散结构的基本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要形成耗散结构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20]:一是开放性。开放是耗散结构得以存在的基础。只有开放才能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与信息,才能引入负熵以抵消自身的熵增。二是非平衡性即远离平衡。平衡意味着丧失活力,意味着不与外界交换。仅开放只是打开了交换之门,只有远离平衡,才是交换的动因。正如普利高津名言:“非平衡是有序之源”[21]。三是非线性。从哲学的角度讲,线性是种因果关系,具有确定性。非线性是相互影响,或互为因果,具有不确定性。通俗讲,线性是 1+1=2;非线性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耦合,可能得出 1+1>2。只有系统各要素间的非线性特点,才能使各要素协同、竞争、调节、消长(在线性关系中“果”不可能与“因”发生这些关系),才能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四是涨落。只有系统内部要素的涨落,才能使开放与非平衡发挥作用。涨落可以理解为,某个变量的行为对稳定性的偏离,它与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涨落所造成的偏离是触发非平衡的契机。达到一定的阀值,系统随机的涨落会迅速放大,而使系统跃进到新的有序状态[22]。所以,如果说开放性、非平衡性、涨落三项是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非线性则是耗散结构产生的充分条件。从非线性也能看出耗散结构演变的不确定性或复杂性,即系统论中的“分岔现象”。所以耗散结构理论隶属于复杂科学[23]。显然,耗散结构理论的哲学根基是后现代主义世界观,理论根基是量子力学及存在主义哲学,而不是牛顿物理学的线性和还原论思想和笛卡儿哲学。这种哲学本身就是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24]。耗散结构理论对于整个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产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影响。它不仅在流体、激光、核反应过程等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显着的成果。尤其是耗散结构理论提供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已经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具备了哲学层面的指导意义[25]。干部队伍培训本质上是一种求新、求异的活动。它是作为培训主体的人突破传统思维的惯性,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层次上产生具有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物,这也是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问题。因而,耗散结构理论所揭示的原理对于探讨干部队伍培训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1.2 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1.2.1 机制的内涵和外延
机制属于系统论范畴。“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本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是怎样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把机制的本义引申到不同的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的机制。如引申到生物领域,就产生了生物机制;引申到社会领域,就产生了社会机制。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机制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 机制的构建非常重要,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机制的划分,从机制运作的形式划分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行政-计划式的运行机制,即以计划、行政的手段把各个部分统一起来;第二种是指导-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指导、服务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种是监督-服务式的运行机制,即以监督、指导式的方式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机制的功能来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激励机制,第二类是制约机制,第三类是保障机制。以上各种类机制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1.2.2 机制构建的关键
机制的建立和实现形式,主要载体靠两个方面:一是靠体制,二是靠制度。所谓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通过改革体制和制度,达到转换机制的目的。也就是说,只有建立适当的体制和制度,才可以形成相应的机制。在机制的形成上,制度的作用更加直观;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在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首当其冲;监察、审计制度在监督、约束机制完善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不是孤立的,也不能简单地以“1+1=2”来解决,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必须互相呼应、相互补充,这样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还要特别重视人的因素,体制再合理,制度再健全,执行的人不行,机制还是到不了位。而且体制与制度不能完全分离,而应相互交融。制度可以规范体制的运行,体制可以保证制度落实。
1.2.3 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机制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就是指在机制的设计中一定要把握整体、突出重点、避免盲点。大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和要素要相互关联、相互协调。二是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在构建机制中要避免一种不好的倾向,即狭窄性,在各个方面考虑不是那么开放。要保持视野开阔,思路开阔,对所处的内外环境应该有一个整体把握。三是务本性原则。所谓务本性原则,就是指在机制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机构的核心需求,不能离开本机构职能,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要考虑对机制运行目标的限制问题。四是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就是指在机制设计中一定要把预期搞好。预期就是对未来整个发展环境以及机构内部本身的一些变革,要有科学的预期性。
1.3 耗散结构与公务员培训机制构建的关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社会就开始用耗散结构理论作为新系统科学来指导企业管理。同样,这一理论完全可以应用到公务员培训系统。
1.3.1 公务员培训机制的基本概念
目前,由于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沿革、理论认识和民族文化存在很大差别,世界各国并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公务员定义,对公务员的称呼,有的称文官,有的国家称政府雇员,也有国家称官员或者工职人员。各国对公务员内涵的揭示,普遍采用范围描述法,即在哪些部门工作的哪些人员属于公务员。从实用角度讲,用范围描述法给公务员下定义,容易操作,边界比较清楚,有利于公务员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英国是最早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对“公务员”的涵义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CivilServant的英文原意是“文职服务员”或者“文职仆人”有人意译为“文官”或者“公务员”,也有的意译为“文职公务员”。根据英国《文官统计资料(年刊)》解释“文官是以公民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未在政治(或司法)部门任职的工作人员;根据特殊规定担任某些其他职务的人员;以个人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从王室年傣中支薪的工作人员。”根据这种解释,公务员可以理解是指英国中央政府系统中选举产生和非经政治任命的,没有过失可以长期任职文官人员,它不包括大臣、法官、军人、公共企事业机构的职员和地方机构的人员[26]。法国于 1946 年国会通过了《公务员总法》,公务员范围很广泛,根据总法规定,法国公务员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公共事业机构内(如医院、学校等)正式担任专职的工作人员,还包括议会工作人员,法院的法官和军人等。美国,公务员被称为 Government Employee,原意为“政府雇员”,通常也被称为“文官”[27]。美国公务员是指在美国联邦行政机构中的所有人员,包括经选举或任命产生的在政府中任职的官员,其中非经选举产生和非政治任命官员则称为职员,他们不与总统共进退。显然,美国公务员不包括国会雇员和司法部门的人员。在美国,公务员与文官应当是两个有较大差别的概念,公务员不完全是“文”的概念,因为美国公务员中除了“文员”,还有“武员”,既包括有警察、消防队员。公务员也不完全是“官”的概念,因为美国公务员中包括许多普通工作人员,即政府部门的清洁工、邮政局的投递员、公立大学的教授等。
我国 1993 年 10 月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8],国家公务员概念正式形成,《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所有工作人员。具体包括国务院组成机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以及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地市县乡镇人民政府机构及其工作部门代表国家权力行使行政权力的所有工作人员。不包括国家和地方最高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的工作人员,也不包括中国共产党、其他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等非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类人员,也不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2005 年 4 月 27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又明确界定了公务员的范围。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认可了国家公务员在我国的地位。如果一个工作人员同时符合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这三个标准,就属于公务员的范围。国家公务员的范围是指公务员制度各项管理措施的作用对象。我国公务员范围包括了七类机关工作人员:(l)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2)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3)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4)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5)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6)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7)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我国行政系统原有约 530 万人,按现在的范围公务员队伍将增加到 700 万人左右。依据以上分析,“公务员”一词是指那些从事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基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国家公务员”所包括的范围和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将国家行政机构的工作人员列为公务员,则无一例外。本文所指的政府部门公务员,是指在行政机关范围内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根据《公务员法》规定:国家公务员培训是指机关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分级分类开展的各种教育和训练活动。参加培训既是公务员的权利也是公务员的义务。可以说国家公务员培训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职位的要求,通过种种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国家公务员进行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和训练。它是整体性人才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发现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公务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国家公务员培训是一种继续教育,是常规学历教育的发展和延续;它的目的性强,就是要提高公务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强调实用性;它是一种成人教育,因此培训中要充分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点;它的培训内容有别于学历教育,重视对政治理论、业务技巧、现代管理水平的要求。它的培训时间灵活,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在职培训也可以是脱产培训。按照公务员培训的性质分为:(1)对新录用人员的培训,也称初任培训。(2)对晋升领导职务公务员的培训,即任职培训。(3)根据专项工作需要进行的专门业务培训。(4)对全体公务员进行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按照培训对象分为:(l)初级公务员培训。(2)中级公务员培训。(3)高级公务员培训。目前,我国公务员培训机构有三类:(l)国家行政学院和地方行政学院(主要设置综合性、基础性、通用性课程)。国家行政学院主要承担我国高、中级公务员以及国务院各部门人员培训。地方行政学院是由地方政府建立的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中、初级国家公务员培训的基地。(2)管理干部学院。主要承担本部门或者本系统国家公务员的专门业务培训任务。(3)其它培训机构[29]。本文所论公务员培训就是为了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公务员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2.3.1 3.公务员培训机制公务员培训机制是指,公务员培训系统运行过程中各要素间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并形成整体功能的过程与方式。它决定着系统内的活动和外在适应力,是实现系统功能的保障。建立和完善与我国政府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政府部门公务员培训机制,是公务员培训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30]。培训机制主要由 10 个要素构成:即培训理念、培训管理体制、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与教材、培训者队伍、需求分析、设计与策划、组织与实施、考核与评估。这些要素直接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培训体系各要素的功能和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10 个要素可以整合成三个系统,即培训管理系统、培训支撑系统和培训运作系统。培训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为培训理念、培训管理体制、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支撑系统组成要素是培训机构、培训课程与教材、培训者队伍。培训运作系统构成要素是需求分析、设计策划、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要素。
1.3.2 政府部门公务员培训机制的...........................................................................24-25
1.3.3 公务员队伍的熵要素及 ...........................................................................25
1.3.4 公务员队伍管理的...........................................................................25-26
第2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2-40
2.1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务员........................................................................... 32-34
2.2 广东省公务员培训机制存在问题及...........................................................................34-40
2.2.1 观念开阔程度不够........................................................................... 35-36
2.2.2 公务员队伍非平衡性不够...........................................................................36
3.1 国外政府部门公务员 ...........................................................................40-41
3.2 国内政府部门公务员 ...........................................................................41-43
3.2.1 国家公务员培训经验 ...........................................................................41-42
3.2.2 广东省公务员培训经验 ...........................................................................42-43
第4章 完善广东省人民政府...........................................................................49-68
4.1 拓宽眼界视野...........................................................................49-52
4.2 完善基础管理 ...........................................................................52-56
4.3 探索多元灵活教学........................................................................... 56-58
4.4 致力长效机制建设...........................................................................58-68
结论
把自然科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引入政府部门公务员培训理论并指导实践,是本文独有开创性的一种探索,这种理论与实践融合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公务员培训的一些方面作了初步的探析,对如何将公务员培训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科学的系统论分析,如何在理论上总结出使公务员队伍系统跃升到耗散结构的前提和途径,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理论与耗散结构及复杂科学理论融合到政府部门公务员培训理论中,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依据耗散结构理论,本文认为可从拓宽眼界视野、树立充分开放的科学培训新理念,完善基础管理、保持培训对象非平衡活力,探索多元灵活教学管理机制、促进非线性知识思维形成,致力长效机制建设、推动队伍素质巨涨落升级等四个方面推动公务员培训逐步走向科学化,以完善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务员培训机制,使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实践永无止境,如何将耗散结构理论更好地指导公务员培训实践,建立长效机制,这些仍有待本人进一步研究。本人相信,类似的研究对培训主体的学习、对管理理论、对管理决策都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