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研究背景
责任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家庭的和睦、一个企业组织的运作乃至一个国家的建设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个体的责任感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中的我们每个人只有扮演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党政干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国家权力的实际执行者,责任更是重大,其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政干部应当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党政干部的责任感一直就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党政干部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头人,担负着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其责任感的高低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大多数党政干部都能尽心屡责、勤奋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我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在少数党政干部身上,责任意识不强、履行职责不力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党政干部问责制”登上历史舞台就折射出党政干部责任意识的缺失,关于党政干部失责落马的新闻屡见报端。
检视这一系列事故发生的原因,除了制度、机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之外,所有事故的发生都与一个共同的因素相关——责任感。党政干部因缺乏责任感导致严重失职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深远巨大的,一个环节的疏忽大意就影响到很多人,给很多人带来伤害,而这些损失和伤害是无法用金钱来弥补。所以,提高党政干部责任感,展开对党政干部责任感的研究刻不容缓。
1.2文献综述
1.2.1责任感研究综述
责任感作为五大人格下的一个维度,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目前,关于责任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上。下文就主要针对这几个方面对责任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
1.2.1.1责任感的涵义
责任感,又称为责任心,尚未形成一个精确的、权威的定义。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责任感的涵义进行界定,主要有下列两类:
一类从静态的角度来定义责任感,认为责任感是一种品质、态度、信念、能力、状态、习惯和倾向等。如《心理学大词典》,用重要的心理品质来界定责任感,其解释为:“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义务的自觉态度,它包含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种成分”Andrew等人认为责任感是一种会对自己决定以及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的状态。
另一类是动态的角度,认为责任感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或者心理过程。如龚耀楠认为“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社会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刘红艳将责任感视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责任认知
“个体责任感的形成,一般开始于认知”。认知是理解客观事物的过程。当代西方心理学认为认知是指“人脑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过程,及个体接受、存储、提取和运用信息。”②管理学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和思维三个过程。感觉,指人脑对环境刺激的直觉个别反应,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整合,形成整体印象;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抽象活动,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规律,完善认知体系。与认知的研究相比,具体到责任认知的研究相对较少。李伯黍认为“责任认知是指主体按一定标准对责任所持有的态度或观念,它包括是否应该完成所承担的任务,要不要维护群体的行为规范,应不应该对共同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负责,等等。”李明和叶浩生认为“责任认知是具有某种特定责任品质的个体对环境条件和自我资源的认知操作。”结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责任认知是个体对责任的内容与意义的正确认识、感知、理解和评价,它是责任感产生的前提,指导个体的责任行为。
2.1.2责任行为
责任行为,又称为负责行为。国内外学者通常从个人行为的动机出发,将其定义为责任感的外化。例如,张积家教授将责任行为界定为“履行责任的反应动作和活动,它表现为个体遵守社会和群体行为的规范,促使群体共同活动的顺利进行。”Delattre等认为责任行为应当是“行为主体在责任认知的指导下,而非在外界的要求或强制下,自发产生的行动。”上述所罗列的定义都强调内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责任行为是责任感这以内在动机驱使的。而Bear等人从内外因两方面研究行为的产生,提出责任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和个体自身的共同决定的,其既受监督、奖惩等外部因素影响,也受个体自身社会认知水平和情感水平的调节。本文更倾向于将责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为是由外部环境和个体自身的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这一观点,认为责任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和个体自身的内部因素共同驱动的一种负责任的行为。由于外部环境是多变的,而个体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由责任感驱动的责任行为具有持续稳定性,而由外部因素推动的责任行为具有波动性。
2.2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责任感三角理论模型
1994年,Schlenker等人建立了责任感三角模型,该模型在责任感研究中具有广泛影响。Schlenker等人认为责任感是将行为者身份、行为规则以及行为事件三者链接起来的粘合剂。

责任感的三角模型包括三个因素:行为规则、事件及其结果、行为者身份,如图2-1左图所示。Prescriptions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一般规则,这个规则一方面用来指导个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是对个体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价的标准。Event包括行为事件本身以及行为产生的结果,是人们对个体进行评价的客体。Identity指的是行动者的角色、品质、承诺和主张,与特定的情境有关。
当行动失败后,人们会试图削弱三者之间的链接程度减轻责任,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如,他可能会争辩规则和个人的身份不相关,规则和个人的其他身份冲突以削弱身份——事件的链接,推脱说这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完成任务等;他可能会说自己缺乏对可预见结果的控制以削弱身份——事件链接,以生病、意外事件等原因为自己的失败辩解;他还可能争辩规则模糊或不适用于当前的情景以削弱规则——事件链接。如果有一个第三方对行为者进行评价时,就会按照图2-1右侧所示的模型,以旁观者的立场从上面分析责任感三角模型的三个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链接程度。尽管每个人对具体因素和他们之间的链接关系的评价标准不一样,但仍然会按照这个规律对行为者的责任感水平进行评价。
3研究一:奖惩方式对党政干部责任感的影响........28
3.1理论假设.......28
3.2研究方法........28
4研究二:反馈信息类型对党政干部责任感的影响.........44
4.1理论假设......44
5研究结论与讨论........53
5.1研究结论........53
4研究二:反馈信息类型对党政干部责任感的影响
4.1理论假设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认知过程即是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会直接影响个人的认知,进而影响他的心理状况、情绪体验以及个人行为。在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中,信息不仅影响行为的产生而且对行为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这种调控作用是通过反馈实现的。首先,个人认知因素的形成又深受信息的输入加工影响,而“个人的认知强有力的支配并引导其行为”,所以信息影响行为的产生。其次,人是理性的,他的理性思维不允许自己的行为向任意方向发展而必须达到主体的目标,这就是通过行为及其结果的反馈作用实现的。个体的行为会作用于其所在外部环境,而环境产生的结果信息则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认知,让个体对以后的行为进行调控,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社会两难的实验研究中,信息也常被作为一个变量研究其对两难情景中个人合作贡献行为的影响。社会两难问题的理性假设是博弃各方对信息是完全可得的,即个体是完全理性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完全获得所需的信息是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基本上是不能完全做到的。因此就引发了信息不确定性的研究。在社会两难问题中,信息的不确定性主要有资源的不确定性和社会不确定性。资源不确定性指,在资源两难困境中,成员缺乏对公共资源的多少以及资源补充率等相关信息的了解;社会不确定性指社会两难情景中对于其他成员信息的不确定性。本文主要是借鉴两难问题中关于资源不确定性的研究。
5研究结论与讨论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责任感三角理论模型、社会认知理论、强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借鉴社会两难实验框架对党政干部的责任感进行实验研究。从情景和认知两个方面,设置不同的奖惩情景和认知信息,探讨奖惩方式和反馈信息类型对党政干部责任感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得出如下结论:
(1)奖惩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党政干部的责任行为水平,但金钱惩罚对党政干部责任行为水平的提高并不显著;
(2)奖惩制度撤出后,党政干部的责任行为水平下降。金钱奖励和社会惩罚的影响显著;
(3)金钱奖惩对党政干部在责任情景中的内在动机——责任感的破坏作用并没有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党政干部在第一阶段(无奖惩)和第三阶段(经历过奖惩又回到无奖惩的情景)的责任行为水平没有显著变化,而社会奖惩条件下,党政干部在第三阶段的责任水平虽然高于第一阶段,但并没有达到显著,社会奖惩对党政干部责任感的提高并不明显;
(4)金钱奖励对党政干部责任行为的促进效果明显优于金钱惩罚;
(5)给党政干部反馈更多的关于任务进度与任务目标的比较信息,能有效提高党政干部对自己责任任务的认知,增强其对责任的感知,激发他的责任感,进而提高其责任行为水平;
(6)预警信息的反馈能让党政干部意识到完成任务的紧迫性,比鼓励信息更能提高党政干部的责任行为水平,但这种优势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