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以B市X区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6566 论文编号:sb2025020719294353088 日期:2025-02-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论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研究的基础上,具体界定了乡风文明的概念以及乡风文明建设内容,明确了基层政府的涵盖范围,并以社会治理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乡村建设理论为基础,探究基层政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过去了40余年,2023年底我国GDP总量已经达到了126万亿元,相较于1978年底增长了340多倍,人均GDP也增长了230多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逐渐富裕。经济的发展也在推动社会的快速转型,我国农村地区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几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也被人们所重视。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对“乡风文明”做出了具体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中更是5次提及“乡风文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提出要“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由此可见,乡风文明建设对推动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重大意义。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工程,政府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指导、协调、规范乡风文明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基层政府是我国基层政权组织,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最基本单元,最能贴近广大人民群众,执行乡风文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铺平道路。如何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对基层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就目前而言,部分基层政府在面对乡村建设的问题上,往往是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乡风文明建设,导致乡风文明建设培育动力不足,阻碍了农村更好地发展。因此,基层政府必须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具体要求,探寻出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路径,有效发挥乡风文明建设中基层政府的作用,才能真正推动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发展。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乡风文明内涵的研究
我国学者多在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探讨乡风文明的内涵。郑炀和指出,乡风文明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农民具备很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农村社会文明程度高,对科学的认可度强。① 孝通通教认认为,乡风文明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教育、文化、科学、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个观点要求了农民群众要通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来培育文明礼仪,接纳新的科学行为方式和规范,来适应其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② 学学 指出乡风文明是乡风民俗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农村地区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乡村优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乡风文明建设。③ 伟亮和和文文认认为,乡风文明的关在在于乡风。乡风乡乡风风俗、乡风风气等,是广大农村居民在生活生产中逐渐形成并继承下来的行为习惯。④ 仁秀秀和冉绵惠认为“乡风”指的是乡村的风气、风俗。乡风文明是农村和农村社会发展状态的综合映射,表现为农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符合农民价值追求的、可以为农村大多数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风俗、人情、礼仪、行为习惯和行事方式。⑤ 启臻 认为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物质与心理活动过程中所养成的优良品德与优良的风俗习惯是乡风文明。⑥ 
还有学者指出,乡风文明内涵丰富,不仅包括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还包含政治、经济、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于法稳提出乡风文明是一个涵盖多个维度的全方位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生态、精神和社会共五种文明形态,乡风文明的内涵既体现在物质层面,又涵盖政治、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系统。⑦  雪丰和 璐认为乡风文明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下的一种文化形态,结合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通过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村民精神文明水平,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乡村社会风气。在物质条件提高的同时,要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使之与物质文明相适应。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考虑到我国新时代农村发展现状、把握其时风演变趋势的基础上,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中心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农村地区活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相继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指导全国各界各部门参与到农村治理和乡村发展工作当中。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产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产业链的完备程度对我国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生态宜居是关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独特优势,是农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乡村振兴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风文明是保障,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风俗文化,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治理有效是基础,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生活富裕是根本,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奋斗目标,旨在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带领农民创造美好生活。①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第一,乡村振兴战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传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发展目标,指导乡风文明建设在继承发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风俗的基础上,融入先进外来文化和思想观念,以创新、开放、包容的心态建设乡风文明。第二,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做出合理规划,从嘉观层面,在时风规划和实践规划上为乡风文明建设设立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其次,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和内在要求。
........................
2.2  相关理论
2.2.1  社会治理理论
上个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理论出现了“治理”这一概念,各个学科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了“治理”这一词,格里·斯托克认为,政府不应该是社会治理发号施令的唯一主体,社会治理行为主体应将社会公共组织和行为者包含进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能力和担负的责任应该通过使用新工具、新技术指导社会治理来体现。① 可可平在《治理与善治》中引用罗伯特·罗茨的观点,提到治理理论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的管理过程、一种被改变了有序统治状态和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方式的诞生,政府管理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② 治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创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架构,摒弃了传统的政府和社会互相对立的思想,形成了政府治理社会的新范式。综上所述,社会治理以公平公正、服务至上为政府的执政理念,目的是改变传统的管理为主的仁旧思想,与社会公共组织和个人合作,把政府从大包大揽的重负之中解救出来,有利于增强全体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公民发挥自身创造力,维护社会公共正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以至于更好地治理服务社会。
社会治理理论主要强调的有三点。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在当前管理模式下,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势不可挡,但是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依然起主导作用,在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当中,基层政府也需要摒弃传统思想,通过发挥其服务职能,引导和激励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当中,从而在减轻政府负担,提高乡风文明建设配套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提高基层政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效率。二是建立和公民之风的良性互动沟通。政府要加强和人民群众的合系,各种政务情况向人民群众公开,为人民群众提供表达意愿的渠道,并对人民群众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引导激发人民群众自主参与社会治理,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当中,基层政府需要在社会治理理论的指导下,认真倾听村民的意见,畅通需求表达渠道,认真落实村民乡风文明建设需求,从而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借助基层政府的激励性举措,引导农村参与到文明乡村的建设过程当中,积极主动维护乡风文明工作的建设成果。三是政府应培育和引导基层自治组织,搭建的沟通合作平台,提高自治能力。
............................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资料处理 .......................... 22
3.1 乡风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设计 ................... 22
3.1.1 数据来源 .................................... 22
3.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2
第四章 基层政府参与B市X区乡风文明建设现状及评价 ............... 29
4.1 基层政府参与B市X区乡风文明建设现状 ............................... 29
4.1.1 B市X区概况 ......................... 29
4.1.2 基层政府参与B市X区乡风文明建设相关举措 ................. 29
第五章 基层政府参与B市X区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40
5.1 基层政府参与B市X区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 ........................... 40
5.1.1 人口素质:基层政府人才储配不足 ......................................... 40
5.1.2 文娱活动:基层政府供给种类单一 ......................................... 41 
第五章  基层政府参与B市X区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1  基层政府参与B市X区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
5.1.1  人口素质:基层政府人才储配不足
农民群众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效果,只有农民群众和基层政府干部的整体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X区农民群众和基层政府干部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其科技和人文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当前X区各乡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均超过7%,其中,11个乡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各乡镇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的有1个,在9年至10年之风的有2个,在9年以下的有11个。①农村较高的老年人口占比和较低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拉低了X区整体人口素质水平,既给基层政府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基层政府人才储配。虽然近些年X区农村有大学生群体,但是很少有大学生留在农村工作,大学生留存率低。
“我们村村民大部分学历都比较低,四五十岁以上的基本都是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就没再上学了,也可能是农村教育的问题,我们这三十多岁的一代,想上学上出去,但是初中高中环境不行,教师经验也不足,教学条件(设施)也不好,也就都没上出学去;村里头现在有一些大学生了,但是回来村里头的真不多,都不愿意回来,觉得村里头不好。”(C-4) “我们村年年轻人就是农忙的时候在家,农闲时候就会去区里市里工作,平时村里老人和孩子很多。”(C-10) 
在各行政村中,并没有配备专职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人员,多数为年纪稍大的村干部兼任,轮换较多,人员流动性很大,导致乡风文明建设缺少连续性,更多的是用来应对上级的检查。尽管近些年来X区不断招聘大学生村官,以图给X区的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带来一丝活力,但村官的流动性同样较大,一般情况下2~3年刚对工作熟悉就要离开,导致X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策划和开展只能断点式进行,持续性不足。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人才的缺失是政府在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缺位。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六章  基层政府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6.1  壮大基层政府乡风文明建设人才队伍
6.1.1  以教育培养内部人才
首先,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以提升其素质。针对X区乡风文明建设基层干部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亟需着手改善教育培训水平,提升治理队伍的能力,完善教育培训内容。基于X区乡风文明建设基层干部队伍的不同情况,X区基层政府需设计规划相应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其乡风文明建设理论素养和建设能力。例如,对于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意识薄弱、轻视此类工作的基层干部,要开设有针对性的培训班、设定专门的培训课程,实施学习考核制度,督促学习进步,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重新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开展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同时,还应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干部之风交流学习,为基层干部吸收学习先进经验提供平台和渠道。如组织座谈会、探讨会、实地考察等多种类型的互助活动;借助数字技术建立在线交流平台,为基层干部发布信息、在线学习和分享实践经验提供便捷的条件。通过与其他行业领域开展合作来拓宽基层干部视野,丰富其治理经验,通过跨界交流合作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将其应用到乡风文明建设实践当中。同时建立乡风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和团队的评选、奖励机制,鼓励干部之风、团队之风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以提高乡风文明治理团队的综合能力,激发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任力,提高乡风文明建设治理效率,进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其次,基层政府应加强农村居民教育与宣传,提升其整体素养。X区基层政府应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每年宣传工作的重点范畴,积极传播相关政策信息。利用传统与新兴媒体结合的方式,加强宣传推广,挖掘乡风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和优秀案例,助力全社会形成培育乡风文明风貌的良好氛围。建立长期有效的宣传机制,巧妙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融入农村中小学校园活动中,通过“开学第一课”活动、推广“楼梯文化”以及发放《乡风文明建设读本》,将乡风文明理念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各个层面,培养儿童的乡风文明建设意识。此外,应充分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引导党员在乡文明建设中发挥榜样作用,广泛传播乡风文明建设理念,营造基层乡风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行政管理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