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作用效果评估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9855 论文编号:sb2024080417322452641 日期:2024-08-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首先归纳整理了国内外碳排放领域的相关文献,并对我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概况进行了论述;然后估算了全国282个城市的碳排放、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以及碳排放强度,并对其进行了时间趋势分析;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气候变暖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重要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世界平均气温已高出工业化前水平1.2°C左右,若不施加控制,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世界平均气温将会上升约1.5°C和2°C[1][2]。人类在近一个多世纪进行的众多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CO2作为最首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行低碳转型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也带来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2010年,我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我国产业总量和人口总量较大,因此我国碳排放总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近年来一直居于世界首位。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数据(CEADS)统计,2019年我国表观碳排放总量已达到约100亿吨,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0%。进行低碳发展,处理好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目前我国社会各界的共识。
鉴于此,我国政府已在低碳减排方面做出多项承诺。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提出“2030年国内CO2排放应达到峰值,每单位GDP的增长所需排放的CO2应较2005年降低60%左右”的目标。2020年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双碳”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包括两方面要求,碳达峰要求通过各种途径从碳排放源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碳中和则要求通过提高碳汇来中和已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碳排放的“零增”[3]。为了尽快实现“双碳”目标,我国政府已采取了多项举措。如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实行碳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等。城市作为经济活动和公众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场所,而低碳试点城市政策作为我国针城市领域内碳排放实施的较早政策,距颁布已经实行十三年,并在碳减排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
1.2文献综述
碳排放的有关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国内外众多学者已对低碳城市以及碳排放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与本文密切相关的文献大致包括以下部分:
1.2.1关于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与试点情况分析
降低碳排放目前已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作为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场所之一[4]。为降低碳排放,世界各国纷纷针对自身情况进行低碳城市建设。
英国是较早践行低碳城市建设的国家。为建设低碳城市,英国专门成立了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负责使企业和公共机构相互合作,开发低碳技术,通过这两大基金会带动并开展低碳城市规划项目(LCCP)[5]。其低碳城市规划项目要求量化碳减排目标,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规划城市建筑和公共交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等方式来降低城市碳排放,最终达到2050年使全国碳排放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60%的目标[6][7]。美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大致围绕以下进行:倡导公共交通、节约用水、保护森林与耕地、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及土地混合使用、降低城市建筑碳排放。荷兰鹿特丹市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低碳城市建设,企业应主动调整商业模式,奉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与政府合作减少城市碳排放[8]。Phdungsilp(2014)分析了曼谷市的低碳城市建设策略,介绍了曼谷市的能源和碳排放方案,并认为交通运输部门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具有最显著的效果,因此应减少私人用车需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以减少能源使用需求、碳排放和当地空气污染物[9]。
...........................
第2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
低碳这一概念来源于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中“低碳经济”一词,张泉等(2010)将其主要内涵归纳为,以尽可能低的能源使用和污染产生换取最多的经济产出[69]。低碳经济可为更高生活质量的实现提供路径,带动科技创新,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一概念被提出以后,逐渐向更多领域扩展,2007年,日本又于“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低碳社会”这一概念。“低碳社会”的主要内涵是强调人类与自然相和谐,努力降低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倡导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进而逐步实现高质量生活。而“低碳城市”则是在“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基础上的又一次升华。由于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城市带来的碳排放要远高于其他区域,为减低城市层面的碳排放,低碳城市建设应运而生。低碳城市最早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实践。如英国伦敦通过建立能源管理局、气候变化管理局等机构,制定能源使用、各行业碳排放等标准进行低碳城市建设。德国柏林通过控制城市热能消耗和电能消耗降低碳排放,进行低碳城市建设。刘军(2010)对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国外低碳城市主要通过6大路径进行建设:①进行碳减排规划,明确相应的碳减排目标和实现时间,并为如期实现碳减排目标规划具体路径。②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就目前而言,能源消耗仍然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为此政府应大力研发并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新型清洁能源使用,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消耗。③推行低碳节能建筑,控制房屋电能消耗。④进行低碳交通建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⑤培养社会公众低碳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公众进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
2.2理论基础
2.2.1政府治理理论
一般而言,政府治理理论主要是涉及政府如何有效的开展政府管理、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理论。其包含众多内容,涉及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决策程序等范式。对其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旨在解决政府的信任危机、资金危机,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更好的对人类社会进行管理。
政府治理理论的发展有深远的历史和深刻的现实背景,自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后,众多学者已对政府管理的范围、强弱等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讨论,因此政府治理理论也产生了众多流派。从早期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奉行自由市场经济开始,政府治理理论逐渐开始发展。在亚当·斯密之前,洛克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保护私人财产,因此政府的管理主要是对内惩治犯罪,对外保护国家安全。亚当·斯密在洛克的基础上对政府的职能进行进一步阐述,认为除了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安全职能外,政府还应提供公共设施、发展公共事业,并且政府应尽可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奉行“有限政府理论”[73]。发展至上个世纪30年代,“有限政府理论”的缺陷逐渐暴露,市场无法自主解决资源的最佳配置问题,“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使得人们重新考虑政府的治理模式,凯恩斯“看得见的手”应运而生,奉行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政府经济职能不断得到重视。再发展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公共物品供给、财政压力加剧、资源的不断稀缺、环境污染恶化等逐步显现,“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政府再造”等理论逐渐涌现,这些理论特别强调进行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的民营化改革,政府在开展各项措施解决社会问题时应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摒弃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思维模式,注重结合使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特别是应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并鼓励公众参与其中,目的都旨在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74]。此外,这些理论也要求应当与时俱进关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最新问题,根据现实情况进一步调整政府治理的对象如重视环境污染、生态问题等[75]。
........................
第3章 我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情况概述 .................................... 19
3.1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设立情况概述 ................................... 19
3.2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执行手段概述 .......................... 20
第4章 低碳试点城市碳减排整体政策效果评估的实证研究 ............ 23
4.1 碳排放的核算 ............................... 23
4.1.1 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 23
4.1.2 我国各城市碳排放的时间趋势分析....................... 24
第5章 各批次低碳试点城市政策效果比较 ................................ 41
5.1 模型设定与样本选取 ............................. 41
5.2 第一批次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成效实证分析 ................................ 42 
第7章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7.1扩大试点城市名单,推广成功经验
应继续扩展低碳试点城市名单及范围,加大低碳建设力度,推广政策效果较好的成功试点城市特别是第三批优秀试点城市的试点经验。低碳试点城市推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在某些城市率先进行低碳试点实验,寻找低碳发展路径,评估该项举措在更大范围推广的可行性,总结试点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从而为更大范围推广低碳建设提供现实依据。根据本文的研究显示,从总体上来看,三批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已取得较好的碳减排成效,使得试点城市碳排放强度平均而言降低了0.156,约占碳排放强度总降低总量的29.55%,特别是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因政治、经济等地位较高而具有更强的政策效果,碳排放强度平均降低0.178;同时分别对各批次的政策进行评估发现,后试点的城市无论是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程度、政策效果出现时间还出现的范围上都优于前期的试点城市,表明随着试点批次的增多,试点政策的效果将越来越好,十几年间三批试点实施积累的经验已较为成熟可行,具备在全国更大范围推广的可行性。我国碳减排战略作为一项系统长远的任务,需要各城市间进行协同配合,单纯依靠目前不到全国城市一半数量的试点城市较难以实现。因此,应继续扩展低碳试点城市范围,加强全国低碳城市建设力度;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实施各项碳减措施,注重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政策效果成效不佳城市要向成效较好城市特别是第三批试点城市及行政级别较高城市学习借鉴经验,形成各省域内第一、二、三批次试点城市的协同作用,发挥各省域内第三批试点城市对周边第一、二批试点城市及非试点城市碳减排的经验推广及带动作用;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
第8章研究结论及展望
8.1研究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我国较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使得我国近些年碳排放长期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目前排放总量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0%。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问题,我国政府已做出多项承诺并已采取多项措施,特别是在2020年,我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要求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峰值,其中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从第一批试点至今已开展三批试点。截止至2023年末,据上一批试点城市公布已有6年,尚未有消息显示第四批试点名单何时公布,未来是否会继续进行低碳试点目前尚不得知。因此,可将前三批试点看成试点政策第一轮的完成,而2017年12月开启的第三批试点由于距今时间较近,受数据可得性限制大多数研究在评估该项政策时尚未将第三批试点包含在内,以往的研究只是对试点政策进行了部分考察,而未能从整体上评估三批试点完整的政策效果。据双碳目标第一个目标的期限已越来越近,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针对该目标的政策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目前已实施的三批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究竟具有怎样的碳减排效果,能否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这成为当下亟待回答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首先归纳整理了国内外碳排放领域的相关文献,并对我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概况进行了论述;然后估算了全国282个城市的碳排放、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以及碳排放强度,并对其进行了时间趋势分析;最后通过建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全国282个城市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从碳排放强度的角度对三批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成效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批次比较,并通过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碳减排的中介机制与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行政管理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