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观——以《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为中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622 论文编号:sb2023110315532451331 日期:2023-11-1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威廉斯一贯秉持文学参与社会实践的观点,在战后英国阶级斗争疲软的时刻,威廉斯探索出一条文化革命的道路,并且认为在文学中也始终存在着文化革命的主题,并且其中对个人和社会整体性关系的探讨在现实革命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思想奠基作用。
第一章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观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解构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这是任何针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探讨所绕不开的话题。在英国庸俗马克思主义理解下的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呈现出理论的化约性和教条性的错误倾向,威廉斯对此进行了一个反拨,强调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且强调二者之间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变化的过程。威廉斯对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是其文学艺术研究的理论导向标。故而,本节主要探究威廉斯在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宏观理论体系下,以文学艺术为横切面而展开的理论阐释。
一、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动态关系论
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起点就在于对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批判继承,在对这一理论资源吸收继承的过程中,威廉斯注意到从马克思主义到英国马克思主义的转化过程中,某些理论家在使用这一对原初理论术语时的片面化和教条化倾向,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在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普及过程中被置于了相对封闭的范畴之中,成为静态和抽象化的理论观点。而实质上,威廉斯指出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交互作用表现为一个辨证的社会过程。
通常而言,“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出处被认为是马克思在1859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其中提出了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
第二节 “文化与社会”传统的批判继承
十七世纪,当现代性以理性精神为旗帜,席卷欧洲大陆时,也激发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的勃兴,强调知识的基础在于经验,注重科学观察与实验。十八世纪中叶,休谟更是将英国经验哲学推向了高潮,强调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自此奠定了经验主义在英国思想中的根柢地位。当20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到巨变的发展阶段,机械技术的发展在带来工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物质崇拜以及机械信仰的精神危机,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引发了对人类生存危机的担忧。面对整个社会陷入灵魂的彷徨以及无所依托的颓废状态,英国知识分子复又选择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以文化囊括整个社会经验,试图将人类拯救出现代“文化荒原”的困顿。
一、打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明的对立模式
以阿诺德、利维斯、艾略特为代表的英国精英主义者在理性过度膨胀的二十世纪,高举“伟大的传统”旗帜,主张以道德教化对抗工业文明的浮浅堕落。在他们所树立的精英文化/大众文明对立模式中,“精英文化”是由少数精英知识分子掌握的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传统的精英文化,而“大众文明”则是被物欲浸染后的功利庸俗的大众文明,社会的精神拯救之路就在于以文化消解文明。
.......................
第二章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观的基本理路
第一节 文本之维:文学批评的理论工具
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学批评活动中展露出其自剑桥求学期间就具备的文本细读功底,同时在汲取语言学与符号学领域的理论资源之后,威廉斯又能够突破纯粹的文本解析,将研究触角深入现实社会与实践活动之中。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分析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历史符号学等理论传入英国并引起了强烈反响,语言的“表意实践”和“社会表征”作用得到重视。这与以威廉斯、霍加特、霍尔为代表的新左派理论家的文化观念不谋而合,于是他们共同推动了文化话语分析模式的发展,威廉斯更是将这一分析模式纳入其文化唯物主义批评理论之中,将文学看成“是形式化的写作过程及其结果,而且这种写作具有语言的社会属性和形式属性”①,继而对英国现代文学作品展开了语言形式的文学批评实践。
威廉斯所谓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语言,威廉斯指出在语言和符号之间存在某种惯例性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语言带有主动的实践意识,它揭示了现下社会在场的某种经验,并且随着这种经验在社会活动中的渗透,将使人主动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归属。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中便以“标准英语”为例,揭示了语言形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工业革命之后,英国中产阶级迅速在社会结构中占据了主流地位,随着中产阶级地位的稳固,他们塑造了一种新的阶级言语,即“标准英语”。“标准英语”与其他地区方言形成对比,语言成为社会阶级区分的重点工具,语言的张力借由传媒机构扩散至整个社会之中。至此英国中产阶级成功将“标准英语”与阶级权力接合,其他阶级成员在研习“标准英语”的同时,也是在认同中产阶级的文化经验和社会地位。而与中产阶级语言资源的占有相反,工人阶级却正在被剥夺其语言表达的权力,威廉斯发现在现实工人运动中时常会出现他们使用一个词却不完成理解这个词的情况,当工人阶级企图对资产阶级剥削行为进行控诉的时候,他们总是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他们没有适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指责资产阶级的压榨行径。在工人运动激烈的二十世纪,威廉斯认为有必要使他们相信自己创造和使用适宜的语言表达形式的能力,而文学作为以语言为物质材料的创造活动,具有相当的语言创造能力,于是威廉斯从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把握出发,探寻其中的革命性力量。
...............................
第二节 文化之维:文学批评的外延对象
整体性的文化观是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所在,在威廉斯看来,文学具备广阔的外延性,而这种外延性在文化的语境中恰能得到较为完整的阐释。
一、文学的文化主义批评范式
英国文化研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式发轫,文化主义批评范式的起点便在于以利维斯、阿诺德、艾略特等文化保守主义者因反对工业文明而提出的恢复英国高雅传统的文化战略,他们将文化视为与现代工业文明相对的代表着英国优良道德传统的“有机文化”,并以文学经典为英国文化传统的载体,通过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提炼文学经典中的有机文化,并以此来教化英国民众。随后以威廉斯、霍加特、汤普森为代表的新左派知识分子则对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精英主义倾向和对文化的偏狭不满,于是他们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文化理论基础之上,对文学的文化主义批评范式进行了创新,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范式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产物。
以利维斯为首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所开创的剑桥细绎派,在二十世纪的文学研究理论中占据中心位置,其“实用批评”倾向奠定了英国文化主义批评范式的理论基调。我们知道“实用批评”的开创者是瑞恰兹,他试图推动文学批评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因而格外注重文学批评的技巧,强调对文本语言符号的谱系式细读,这是瑞恰兹作为“新批评”先锋的基本立场。利维斯与瑞恰兹同为剑桥文学系学者,他们之间有着诸多理论交织,利维斯同样高度重视文学文本,提倡应当以文本细读为文学批评的基础,并且开创了剑桥“细绎派”文学研究传统。但是另一方面利维斯反对瑞恰兹将文学批评进行公式化和科学化的意图,而是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发挥文学参与实践的能动作用,因而在二十世纪工业文明泛滥之际,利维斯首先提出了文学救赎的观点,利维斯认为文化是凝聚了一个国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道德意识的存在,而这种精华文化利维斯相信只有文学经典才能成为其载体,并以审美性的文学语言实现对民众的思想和审美的双重教导。剑桥文化批评的另一个代表人就是艾略特,艾略特在《关于文化定义的札记》中首次将文化表述为“整体性的生活方式”,即“共同生活在某一地域的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该民族的文化见诸于其文学艺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和宗教”①。
..........................
第三章 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观的意义及影响 ................................ 43
第一节 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范式的转向 ......................... 43
一、文学范式理论概述 ................................ 44
二、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范式 .............................. 44 
结语 ................................. 54
第三章 文化唯物主义文学批评观的意义及影响

第一节 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范式的转向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雷蒙德·威廉斯在英国文学批评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威廉斯   冲破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精英主义藩篱,发掘文化的社会关怀以及革命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威廉斯结合辩证唯物主义所开创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范式为英国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文学范式理论概述
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理论概念,虽然并未为其进行确切的理论定义,但因其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的独特交叉视角,范式理论很快成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常用理论之一,通常被用来概括和阐释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发展规律,范式理论中有关范式转换以及范式的通约性问题的讨论是其主要成就所在。但因其涵盖范围广泛,概括性较强等理论特点,范式理论在被引用的过程中,仍然稍显含混,不同学科方向在使用这一理论的时候,都对其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理论概括。文学作为内涵丰富、体系庞大的理论范畴,也常用范式理论厘清其革命性的文艺思潮动向,金元浦先生在《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和话语重建》中对文学范式进行了一般性的理论解释,“文学范式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文学共同体所一致遵循的一般理论原则、方法论规定、话语模型和应用范例……是对全部文学现象的总体观照,是一定时期内总的看问题的方式,规范着整个文学研究活动的整体框架”①。不同学者在多维视角下,总结了多种文学范式的框架模式,以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为例,金元浦先生将西方文艺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概括为了三次重大理论范式转换,即作者中心范式、文本中心范式、读者中心范式三种。朱立元先生在《当代西方文论概观》中则概括为两个主要转向,即“非理性转向”以及“语言论转向”。吴元迈先生则在1997年“西方现实主义”会议上,将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概括为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三种基本理论范式。以上这三种代表了现行中国大陆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范式的基本认知。根据库恩所说“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发展模式”②,发轫于20世纪后半叶,在21世纪蔚然成型的“文化主义”范式,便是通过对在之前理论范式的革命,形成了当代文学理论的新一次理论范式转向。
..........................
结语
雷蒙德·威廉斯终其整个学术生涯始终高昂革命斗志,致力于社会民主的斗争,不管是亲身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还是进行学术上的理论创新,威廉斯都秉持着他对工人阶级的政治关怀。威廉斯身上浓厚的政治倾向与英国文学的高雅传统相左,但威廉斯选择赤诚坦荡地向文学权威发起了挑战,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工具。威廉斯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所提出的独特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融合了文本、文化和社会的三个维度,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重新看待文学的价值与功用。
正如伊格尔顿所说,威廉斯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是单枪匹马地挑战了英国马克思主义以及剑桥细绎派两大主流传统,通过联合大众文化的历史潮流,威廉斯开启了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尝试,将文学文本与社会历史通过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视角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威廉斯在这一尝试过程中对于文化冀望过高而表现出泛文化主义倾向,在政治上又过于激进而导致了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并且对于其核心理论的范畴界定不够清晰,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混乱。但是在整个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进程中,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延展了文学研究对象,丰富了文学研究方法,为文学在学科边界日益模糊的当下获得了持续的发展空间。
乔姆斯基曾经对知识分子的责任作过经典概述,即道出真相,揭露谎言。这看似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却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在20世纪以来,文化价值的多元性导致知识分子们秉持着各自的真理,开拓着不同的道路,真相与谎言则沦为语言的论辩。20世纪30年代,雷蒙德·威廉斯首先打破精英主义权威,将话语解释权回归于民众,信任普通民众的文化经验,这确是极具挑战性的一条道路,但也是一条希望之路。在雷蒙德·威廉斯诞辰一百年之际,这条道路仍在进行不断的修缮,而雷蒙德·威廉斯作为希望的源泉,其思想资源也始终在指引我们前进。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施补华西域诗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文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