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施补华西域诗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2522 论文编号:sb2023103010490451283 日期:2023-11-0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文介绍了施补华西域诗的创作概况。同时深入文本内部探究其诗歌中地理要素、地理空间的建构特点以及地理景观的书写。空间分析法的使用可以更简易、有效、清晰地探究地理环境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能窥见情感的生发过程。
第一章 施补华生平经历以及交游考
第一节 生平经历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怎么写

施补华(1835-1890),字均甫,(一作均父),号岘刚,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晚清诗人,诗论家,“苕上七才子”之一。《清代碑传全集·续碑传集》卷三九有传。同治九年(1870)举人,其后两次参加会试却未中,经时任浙江巡抚的杨昌浚举荐于同治十三年(1874)转入左宗棠幕下,在左宗棠幕府的五年期间,参与了军中大大小小的事务,得到了左宗棠的器重和赏识。光绪五年施补华又赴南疆转入张曜幕下,参与军中事务并出使边境。晚年因治水问题受尽非议。本节分四个部分,以时地为线索,在施补华的幼年,青年,中年,晚年的不同阶段力图梳理其一生的经历轨迹。“个体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到青年之初,都是在区域文化景观中接受雅俗文化和家庭文化的教育和塑造,建构起文化心理结构的基本框架的。”①施补华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影响了其文化心理结构的构成,改变着诗人的认知模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地域空间共同构成了诗人的创作背景。考察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目的是认识经由历史积淀而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对个体创作的当下影响,所以研究重点为社会环境;考察作家创作的空间背景,固然无法脱离特定时代因素的影响,但因关注的中心乃人地之关系,故除社会环境之外,自然环境必须纳入研究系统之中。
一、浙江—年少清贫困苦
道光十五年(1835)正月初九,施补华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城西的一座简陋的竹屋之中。施补华年少清贫,施父早年把房屋让于其叔居住,一家人只能赁居在郡城西南一座破旧的竹屋中,其生活的困苦皆在文中回忆:“炎夏甚雨,枕席霑濡,仰瞻墙壁间,漏痕如龙蛇也。”②施补华年幼生活是简陋困苦的,但是生活的清贫却阻挡不了年幼的施补华勤奋好学的精神,即使在这种上雨旁风的生活条件里,年幼的施补华依然自律,坚持读书,宵寝晨兴,刻苦不已,这也为其日后深厚的文学素养奠定了基础。因为家贫无处迁徙,这个破旧的小竹屋就成了施补华幼年主要的生活空间。年幼的施补华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宽敞的庭院中有方竹、枇杷、花草,“亦颇省闲适之趣”③。一家人其乐融融,施父也不忘对年幼的施补华进行教育,告诫其为学应当和种树开花结果一样,先苦才能后甜:“为学亦如此,必熟而后甘也”④这段幼年时光虽然是困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年少困苦的经历更是激发了日后施补华求仕上进、积极进取之心。
.............................
第二节 交游情况
施补华一生经历多地,无论是家乡湖州,还是杭州戴园,或是西北边疆,皆交游广泛,喜与好友诗文唱和,或互赠诗书、或撰写序铭,日常宴饮聚会则更为频繁。其中有同郡师友陶方琦、袁昶、杨岘、凌瑕、戴望、陆心源、姚宗诚、俞刚、王承羲等人。有在杭州戴园校书相识的王诒寿、陈豪、王麟书、高骖麟、黄以周、董仁甫、张预、潘鸿等人。有文学名士李慈铭、张裕钊、谭献、张之洞、樊增祥等人,更有同僚好友蒋其章、姚庆恩等人。关于施补华的交游考大多可以从他的诗集与书信中总结得来,其中书信诗词来往频率最高的有凌霞、王诒寿、姚子展、戴子高、高仲瀛、蒋其章等人。此部分主要探讨施补华的交游情况,分析他与友人之间的往来和朋友对施补华的影响。
一、浙江—同郡师友
湖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晚清更是文风兴盛,文人辈出。施补华自幼好学,“勤读书,经史百家,动穷窾郤。”③自少年时便与同郡戴望、陆心源、凌霞、姚宗诚、俞刚、王宗羲等七人组成“苕社”,时称“苕上七子”。耳濡目染,阅读当地丰富的藏书,施补华弱冠时便和彼此切磋文学、交谈甚欢,度过了一段诗酒唱和的美好时光。他们出身贫寒却又才华出众,心怀家国天下却遭遇了咸丰十年的战乱,或颠沛流离、或不幸去世、或乱世隐居,终究难以施展各自的理想抱负。
凌霞(约1830年后至1900后),名瑕,字子兴,号病鹤,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清代画家、金石文字学家、工书法,擅长作诗辞章。施补华与凌霞年少相识、交情深厚。二人时常诗词往来。光绪二年施补华在左宗棠幕府期间,凌瑕从扬州写信慰问远在西北的好友。咸丰七年(1857)凌霞到上海谋生,在离别之际,施补华做《喜子與还郡即送之扬州》赠别好友,安慰好友“浮霞墩畔泠泠水,还与当年一样情。”①“我”与好友的情分不会因为岁月变更而改变。光绪八年十月,施补华在喀什作五古《寄凌子与扬州》赠与好友凌瑕,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慨与好友一别已经二十年,时光匆匆、物是人非,如今万里之隔的两人已年老昏花,时间和距离阻隔不断对友人的思念,“却忆平生交,于子倍亲厚。小时城东西,十日覩面九。”②诗人也曾感叹自己仕途坎坷,遭到谗言的危害,于是便萌生了“公事苦拘束,一了脱械杻。”③的隐居思想,而作为好友的凌霞则非常懂得施补华的内心,鼓励他在仕途上求取功名,“子亦爱我豪,热血胸数斗。”④可见二人之间的互相慰勉鼓励,情谊深厚。凌霞更是在施补华去世后为其刊刻诗文作序,足见二人感情深厚。凌霞出身寒门,一生清贫,无欲无求,实为真隐士。在《塞外怀浙中故人》组诗中,便有“凌君少年时,即愿买山隐。白发向江湖,羁贫亦堪悯。”⑤施补华后期在仕途上产生的归乡田园的隐居思想,便受到了好友之间的归隐思想。
...............................
第二章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施补华西域诗创作
第一节 施补华西域诗创作概况
一、西域诗的概念辨析
关于西域诗的内涵,吴蔼宸曾在其著作《历代西域诗钞》中选录的标准相对宽泛,凡是诗歌内容涉及西域的,甚至出现有关地理意象的词语,不论作者是否有过西域的生活经验皆被认为是西域诗的一部分。在《历代西域诗选注》中所选西域诗标准,从时间上上至西汉,下至晚清,从创作主体来说,诗人不一定亲自到过西域。从这个选录范围来看,这本书中对西域诗的定义和范围也没有一个确切而清晰的说明。
从地理范围角度看,古往今来,提起“西域”这个地理名称,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片特定的区域,但仔细研究推敲起来,给“西域”的地理范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说出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范围变化却并不容易。有关“西域”地区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史记·大宛列传》,但此时的记载中仍称西北国:“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①,从汉宣帝任命郑吉“西域都护”开始,才正式使用“西域”该词。此后,在唐代、明代、清代等不同的历史时期,“西域”的地理范围都不尽相同。在清代,西域地理范围也有一个微小的演变,乾隆时,西域已经被称作新疆,此时的文献记载:“其地在肃州嘉裕关外,东南接肃州,东北直喀尔喀,西接葱岭,北抵俄罗斯,南接番藏,轮广二万余里。”②到了《嘉庆大清一统志》中,对其地理范围有了更准确的划分:“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西至右哈萨克及葱岭界,南至拉藏界,北至俄罗斯及左右哈萨克界。”③与《西域图志》中的记载相比,《嘉庆大清一统志》中对西域向西和向北的画界有了更清晰的规定。到了嘉庆时代,新疆一名已完全替代了西域一词之称。本文所论及的西域范围采取《嘉庆大清一统志》对“西域”地理范围的界定,施补华一路向西从甘肃界进入新疆以后,又北至边境商议画界事宜,其在新疆地区的行踪皆反映在其诗文集中。
................................
第二节 地理环境影响下西域诗中的诗歌空间
施补华一生辗转多地,除却自身经历,地理空间和创作心态的变化也是其诗风形成的关键。“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会对新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出自己的解释、判断或反应,并把这一切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④文学地理学的任务就是探究文学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读者)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特点,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属于远离海洋的干旱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境内自北向南分布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内有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以及若干山间盆地。以天山为界,分为北疆南疆两个自然地理环境区。新疆独特的“三山两盆”的地形地貌特点,使该地形成了独立的地理环境单元。位置靠北远离海洋使新疆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朝卸轻裘午卸棉,清和仍是夏初天。”①是其气候温度典型的特点。随着地形的升高降低,气候特点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从沙漠到盆地再到平原绿洲,降水逐渐增多,气候湿润,千奇百态多姿多样的地理环境带给诗人独特的审美体验。
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通过文学家的气质和创作心境从而影响到文学作品,形成了诗歌作品中形态各异的地理空间书写。曾大兴教授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景观、实物、人物、事件、语言、风格等诸多要素通过文学家的创作、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地理空间。”②文学的体裁、形式、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的地理分布及其组合与变迁,构成作品主体的地域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地域性”③。施补华诗歌创作活动自然地理背景的文学呈现具有由表及里、由实而虚、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地理空间和环境在施补华西域诗中的文学呈现首先是作为生活环境与背景出现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带来气候的反差直接影响诗人的生理感受,而生理感受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艺术感知和艺术表现。
...................................
第三章 施补华西域诗中的地理书写 ......................... 40
第一节 施补华西域诗中的地理景观书写 .......................... 40
一、空间中的诗歌—施补华西域诗中的实体性文学景观 ............ 41
二、诗歌中的空间—施补华西域诗中的虚拟性文学景观建构 .... 47
结语 ............................ 63
第三章 施补华西域诗中的地理书写

第一节 施补华西域诗中的地理景观书写
曾大兴教授把文学景观类型分为实体性文学景观和虚拟性文学景观。实体性文学景观即是现实生活中客观真实存在的自然地理事象,并且与作者的生活具有相关性,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审美欣赏价值的景观。虚拟性文学景观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景观为基础,融合了作者的创造想象,在文学作品中所创造的景观,曾大兴教授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中对虚拟景观定义如下:“大凡能够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视性和形象性的土地上的景、物和建筑以及土地本身,都可以称为虚拟性文学景观,简称虚拟景观,也可以称之为文学内部景观。”①
施补华的西域诗中纪实性特征更多一点,多是描写沿途中的地理风物,少用想象的写作手法,语言也多质朴而厚重,少辞藻堆砌。施补华在西域的活动地点主要围绕在阿克苏、喀什噶尔等南疆地带,巡视布鲁特各部更是到达了国境地区。《泽雅堂文集》卷二《复张廉卿书》曾这样记述:“与乌言兽面之民,羼行杂处,天时地气,更异陇中,目见耳闻,奇奇怪怪。”②新疆奇特的地理环境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这里自然环境复杂奇特,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冲击着诗人的感官和审美心理。文学地理学探寻的是“人”与“地”的关系问题,施补华西域诗恰恰是人临其境下创造的。

文学论文参考
文学论文参考

.............................
结语
任何文学创作都脱离不开时代背景和地理空间之间的影响。本文借助文学地理学理论,可以看到施补华一生清晰的时空经历和活动足迹。施补华一生游历众多,结交广泛,其一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围绕在浙江、甘肃、新疆、山东四个地方。在新疆的六年期间是施补华生活中最有华彩也是最能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时光,其在新疆创作的诗歌带有了当地地域环境的特色,抒发了诗人爱国守边、建功立业的豪情,诗风古雅而沉郁,在地理环境、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下呈现出了和前期截然不同的诗作风格。同时,其研究的价值不仅仅来源于其诗作的艺术和情感价值,更是因为施补华的诗歌艺术受到了后代及其同时代学者的大力赞赏。
在文学地理学理论的视角下,以时空为线索,本文介绍了施补华西域诗的创作概况。同时深入文本内部探究其诗歌中地理要素、地理空间的建构特点以及地理景观的书写。空间分析法的使用可以更简易、有效、清晰地探究地理环境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时又能窥见情感的生发过程。文章的最后部分总结了施补华西域诗中地理空间书写背后的情感意蕴的表达,分别从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和诗作风格来对施补华西域诗的整体风貌特点做总结。
爱国守边、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怀才不遇、难施抱负的抑郁愤懑;渔隐江湖、归乡田园的儒士思想;思亲念友、怀念家乡的真情流露;直刺黑暗、冤谤缠身的悲愤顿挫是施补华西域诗中最深刻的思想情感。西域的广阔环境触动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功名意识和家国思想,爱国、立业这两种思想情感一直互相交织地体现在其西域诗中。在艺术特色上,施补华诗歌善用譬喻典事,语辞峭拔而又议论纵横,情感醇厚而又质朴情深。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文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