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缘起:哥特传统对先锋作家影响背景的各个面向
第一节 启蒙再思考
哥特与先锋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上的一种非理性写作姿态,它们的诞生有其必然性。也可以说,英美哥特文学传统与先锋文学与所处该时期兴起的启蒙思潮有着先天的亲缘性,考量哥特与先锋文学的启蒙性质,有必要追溯两者起源前的文学特征及兴起缘由。
哥特文学兴于十八世纪后期的英国,是有着时代激发效果的。《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中指出:“十八世纪上半叶文学上盛行的以理性为纲的新古典主义到中期之后逐渐衰落,在小说和诗歌创作中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已见端倪”,①因此,要分析英国十八世纪之前的文学特征及本质。经由十四到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整个英国社会经由科技理性启蒙主义运动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平稳道路,这使得人人洋溢在理性的光芒下。在哥特文学之前,英国文学始终保持着理性的写作态度。在这一理性思想的催生下,文学成了现实的注脚,以反映现实,表现社会中人的自由、民主为主,重视知识,张扬人性,认为知识高于情感,倡导回归个人。同时,基于理性对现实的一种判断,要求文学的严肃与中正典雅性。如 16 世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高扬人的自由旗帜,关注人的理性力量。当然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复杂的,在他对残雪创作的影响中可见一斑,其中蕴含着哥特式因素的转换,这在后文将会提及;再如十七世纪的弥尔顿,他的《失乐园》涉及上帝与撒旦,两者本身作为非理性精神的代表,指向人的精神领域,而弥尔顿作为人文主义者,在《失乐园》中认为是理性力量不足、缺乏知识驯化导致亚当、夏娃等人堕落,同时认为理性高于上帝。这一文艺复兴的启蒙结果延伸至英国十八世纪的二次启蒙,专注于科技的发展,重视社会和生活品质,资产阶级诞生,人的生存本质在这时感到压制,失却精神领域。人们在对启蒙所鼓吹的理性失望之时,回望自身的生活境遇,发现启蒙所提倡的个人、民主只是一种承诺,从理性对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人们发现其生活仍在遭受苦难与不幸,由此,转向自身的感性世界进行探索。当科技理性带给社会前所未有的进步之时,异化也就产生了,人的精神正面临着一片荒野,正是理性对人的矫正过度导致人生存状态的压抑,于是哥特文学在多重文学的交杂下应运而生。“通过“哥特式”文学手法和艺术技巧的修饰, 甚至能够将写实文学难以表达的矛盾与社会现象充分地阐述出来”。①兴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哥特文学在同一时间传入美国,哥特文学传统由此形成,同时,美国独立战争后新的国家想象已经展开,浪漫主义思潮初见端倪。于是,在延续的英美哥特文学传统当中,文学的爆发时期同样与社会的压抑发展是相平行,诸如爱伦坡、霍桑、福克纳等人的南方文化书写,正是对正在处于资本扩张,高速发展阶段对人压抑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英美哥特文学传统的现实取向正是对社会以及个人的一种思考,而它们的兴盛无疑与十八世纪启蒙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哥特文学是对启蒙所鼓吹的个人、民主、自由的一种反思,由此,写作从理性过度到非理性,重回原始生存的探索。
.............................
第二节 社会形式的变动
哥特与先锋文学与启蒙关系的思考离不开社会形式的发展变动,宽松的社会环境催生人们无意识非理性的爆发。哥特文学的产生不能离开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环境,科技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新的社会群体——中产阶级在英国诞生,并迅速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处于上升期的中产阶级感到社会对他们阶级利益的不公,并由此产生了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眷恋着过去,另一方面又对新时代感到恐慌,“哥特文学对于历史的复杂心态,反映的正是 18 世纪中产阶级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态度”。②从本质上来说,哥特文学是为自身阶级利益抗争而产生的特殊文学。当中产阶级处于膨胀发展期,欲望增生,这是社会形式发生极大动荡的一面;然而,中产阶级同样处于压抑的发展状态,上有贵族把持,下有平民上升阶段的压抑,于是,社会不稳,人们行为狂热化。因此,在最初,人们通过哥特小说释放欲望,满足自身阶级利益的想象。同时,当社会处于转折时期,人们的情感选择面临更大的复杂性,爱伦坡、霍桑、福克纳等英美哥特传统作家站在历史的中间,以空间反馈人的压抑,即使福克纳所处时期为美国资本发展盛期,却依然存在转型的空隙,以哥特神秘来反思自南北战争后就遗留在南部的诸多社会问题,和爱伦坡、霍桑等人一样重新回溯美国血腥的资本扩张时期。英国哥特小说的产生与社会阶层的变动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他们要求获得社会的民主与自由,从而获得与贵族阶级平等的社会地位,从美国南方文化的实质上说,种族间的不平等正是激化社会反思的客观现实,而这与启蒙又有了关联,正如克利格尔指出:“哥特一词不仅是政治上代表自由的核心词语,它也代表了十八世纪启蒙主义一词所包含的象征自由的所有精神、道德和文化价值”。①哥特一词在启蒙上历来被认为是反启蒙的,从这个角度来说,选用非理性正是对启蒙的补充,同时是对新的阶层对自由与民主的向往利益诉求的满足。
文学对社会的反思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民主与自由之外,哥特与先锋文学产生之际,正是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因此哥特文学的出现是对这一经济发展、城乡变动的反思。如英国大型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资本扩张、新兴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由此造成了城市乡村格局的变动与劳民伤财。敏感的作家认识到人在理性之下并没有获得他的个体性,健康中正的写作并没能解决现实带给人的压抑;同样,先锋文学发展时期,必须看到我国社会格局正处于双重的变动之中。一是适逢改革开放初期,城市作为新兴空间满足人的物欲追求,经济发展的推动,刺激物欲,使得先锋文学对压抑人性的生活重新表达;二是政治对人压抑的释放,这应该成为构成前者的先决条件,这使得作家频频回望历史与文革,挖掘新题材、新内容。
...............................
第二章 神秘:哥特与先锋浪漫诗意的建构
第一节 重回原始想象
想象与作家创作活动密切相关,神秘的出现除却日常生活神性的需要,更多是作家想象活动的再现。哥特小说的神秘是想象的结晶,在文学史上也是首次以虚构为谋篇布局的核心,刘怡认为“哥特不仅代表了中世纪的时代风貌,而且代表了文学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呼唤”,④理查德.赫德的《关于骑士制度与传奇的信札》对十八世纪英国文学批评的转向起了异常大的作用,哥特小说被认为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再现,是对文学上古典现实的反动,加之社会现实的激化,使得文学重归神秘领域进而虚构,这促使了文学面貌的改变。想象的神秘王国是对现实方向写作的无声抵抗,在此之前,理性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对情感、想象、创新的压制使得作品以现实为最大的真实进行创作,使作家认识到自我欲望的压抑。赫德在《信札》中写道:“变革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理性,但我们所失去的确是一个美好的虚构世界”,①哥特所处的变革转型期,正是理性对社会所产生的感性压抑无法解决的时期,在一个理性化的时代,人们失去了虚构的能力,因此,人们的视线开始转向内心的情感世界。哥特小说所构造的神秘世界是想象力的张扬、对生命诗意的再现。先锋作家在哥特传统的影响下通过想象与虚构式的非理性癫狂重塑了一个人与神鬼、社会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相交织的神秘世界。就其原始性来说,哥特作家摒弃了对远古神话的模仿想象,选用了中世纪的传奇敷衍成篇;先锋选用原始鬼神。从根本上说,这是基于文化历史发展的延展性与共时性而来,它所构建的形象仍是包含着古典式的,却在接触的领域上更为贴近为历史的瞬时性再现,更大的程度上成为反映潜在历史的先行军,这可以视为有别于古典神话虚构的一面,哥特的想象在神话之上,企图回归的是原始的生命想象。将哥特式的诗意作为想象的再现,是哥特与先锋共行的起点。
需要提及的是赫德的《信札》作为哥特文学辩解的先声,为哥特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为哥特的巫术与魔法做出新的声明,从个体存在的角度出发对超现实世界以及神性力量的肯定,并将迷信式的超现实活动与原始哥特人北方严酷的生存条件相联系,其核心仍在为哥特小说正名,将哥特小说中的超现实因素归结为精神信仰的烦扰。正如德文德拉.瓦尔马所说:“哥特小说主要源于对神秘和超自然的探求,其特点表现为对日常现实中无所不在的神性充满敬畏的理解,这种神秘感来自原始巫术的冲动”。②哥特文学正是站在回望原始神秘与激情的基础上,对人存在的重新肯定。美国边疆扩展、资本发家、清教运动,其生存条件的艰苦也使得人的存在面临严肃的挑战,并依靠宗教信仰解决;而中国的生存状况,自来就有民间巫术信仰、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马原笔下的西藏圣土、苏童南方的阴湿、格非对江南的探寻、余华对南方诗意的追忆、残雪黄泥街的污秽肮脏、洪峰极地的神秘,他们纷纷将人放置于一种严峻的生存境遇中,考察人的个体活动。哥特与先锋依托于鬼神、巫术、梦境使离奇与神秘再现,鬼魂”不再是一种迷信胡说,而是作者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对人存在意义的挖掘,而现代性的特点之一即在对人生存困境的考量,在先锋对英美哥特的学习当中,不可忽略的正是对其深入挖掘潜藏在人身上的善恶因素,自然而然在深入人内心主观世界方面,转向了对古老资源的借鉴。
..........................
第二节 冷色调色彩的叠加
上节所述,先锋文学想象的实现有哥特传统创作的影响,想象回归的神秘世界理应包含神秘的色彩图式。色彩主要通过对人的感觉刺激带来效果,而最根本的,它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服务于人的内心世界,正如费雷尔在《色彩的语言》当中所说:“色彩是人类情感的代言者,是生命和人生的视觉器官”,①色彩是直观上的视觉与想象体验的紧密相连,它同样跨越时空的局限性,使之具有多重的隐性含义。以神秘色彩为基准来看,它正是在感觉的刺激下产生的情感共鸣,它构筑了一个瑰丽的想象空间,在之中洋溢着生命的肆虐与狂欢,它沟通的是一个广博的梦幻空间。在哥特小说与先锋小说笔下,存在着冷色调的叠加,它使文本在神秘恐怖之余,多了瑰丽与绮美的余韵。在哥特与先锋小说反映现实、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上,它的基调呈现较为阴暗。同时色彩就具有了一种蕴含着神秘与张扬的浪漫主义气息,在这些色彩描绘中,带给人极致的审美体验,由奇异、恐惧惊悚等色彩形式激发人的原始情感活力,同时又具有异域色彩,而这种色彩的异域性正是浪漫主义宣扬的与生命的完美相接。
首先,作为神秘事件发生的基本色域,应是大面积的黑色铺陈,它可以说是神秘发生的背景色,它奠定了文本阴暗的冷色调。由于哥特与先锋小说关注的是异化世界中的人的内心世界,在色彩的构造上与下文封闭空间形成有一定的交叉之处,也即哥特与先锋的黑色色彩与阴森恐怖的建筑构造是相契合的,使得色彩与建筑空间遥相呼应,形成神秘的气氛。此节着重分析黑色带来的罪恶感,在封闭空间着重分析人的心理因素。黑色带给人窒息与阴郁,具有强大的感染蔓延力,在黑色视域的笼罩下,怪诞、神秘事件的发生成为可能,它构成了对秩序的公然挑战,是非理性色彩的典型体现。黑色所具有的无限神秘感,能够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并指向外界神秘的空间与人内心的最大隐秘。在最根本上,它接续了宇宙的无限,在黑色的遮掩下,它使人的有限性与宇宙空间的无限性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人生存的逼仄空间与无限的笼罩凸现生的惊惧。哥特与先锋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黑色事物,废弃的黑屋、塔楼、典型的黑夜、黑暗的地狱、暗道、坟墓、月色等,(这些作为空间的呈现在下章会被再次提及)本节着重突出黑色带给人的情感压抑与恐惧心理的爆发,原始哥特小说作为恐怖小说的一支,从根本上奠定了小说的黑色基调,《修道士》中安布罗斯趁黑夜潜入艾米丽的家中,杀死其母,并借用假死药将艾米丽囚禁于阴暗的地道中、《意大利人》中维瓦尔蒂多次在晚上废弃的哥特建筑中遇到神秘人,神秘人会消失不见。这在爱伦坡、霍桑等人的学习借鉴中也可见一斑,哥特被称为“黑色浪漫”也是有其根据的,黑色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得神秘事件发生成为可能,并在最大程度上激活人的感官体验,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当中厄舍将妹妹在黑夜中埋于墓道、《黑猫》中“我”杀死妻子后将其砌入地道中的墙壁,本身就具有黑色性质、霍桑《红字》开场就是阴暗的监狱、《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黑色的房屋、福克纳《坟墓的闯入者》中深夜挖坟、《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回忆祖母去世大家爬树,凯蒂黑夜逃跑。余华、格非等人在自述中谈及热爱黑夜,《世事如烟》中离奇事件的发生在黑夜、墓地在黑夜。除了黑夜之外,黑色事物同样具有神秘与阴暗的气息,这在英国哥特以及哥特传统小说中都是存在的,包括人物面容的黑化等,先锋小说同样存在,人物自身的阴沉构成了黑色的基调,黑色以其包容性容纳事物的两极,同时象征着黑暗,它是事物颓败的开端、存在的惊惧。

英美文学论文参考
第三章 阴郁:哥特与先锋迷陷颓废的表征.................................39
第一节 怪诞........................ 40
一、病态的隐喻.............................................41
二、戾气的弥漫..............................................49
第四章 流浪:哥特与先锋精神孤独生成............................74
第一节 在路上的冒险精神.........................................74
第二节 无家可归的出走.....................................78
第五章 虚无:哥特与先锋新叙事传统...........................82
第一节 怀旧心绪的蔓延.....................................82
第二节 自我主体的感召........................................87
第五章 虚无:哥特与先锋新叙事传统
第一节 怀旧心绪的蔓延
哥特与先锋抛除宏大历史叙事,在叙事上呈现回望姿态,各自选择了远离当下的时空场所,这是基于社会所产生的怀旧心绪,这种回忆呈现出了对当下理性的一种抵抗姿态。在陌生的历史时空下,人的真实情感有所显露,上述人的癫狂、疾病、暴力正是一种时代的真实反映,由此,哥特与先锋将历史作为符号的隐喻,暗含对社会历史的折射。“社会但凡表现出美化、向往过去的倾向,往往反映某种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①哥特与先锋的出现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尽管哥特与先锋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不尽相同,但两者的出现同时成为反思历史与当下的一面镜子,它们的出现在现代性之外,带着反思社会的现实意义。由第一章分析,原始哥特文学出现的时代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增长期,美国哥特传统文学的出现正适逢美国独立战争后的资本发展上升期;而先锋文学的发生背景同样属于中国发展转型的新时期,经过长达几年的拨乱反正时期,社会的发展也正在蒸蒸日上。在这样一个物质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物欲想象也在与日俱增。哥特与先锋文学选择叙说的历史背景是远离当下生活的,原始哥特选择黑暗的中世纪或远古神话时期作为题材发生的时空背景,爱伦坡、霍桑、福克纳等人则在现实的基础上添加或模糊历史背景。先锋选择民国或建国初期、或者无名的历史时期作为文本展开的源头。在这层意义之上,哥特与先锋选择模糊巨大的历史背景,关注历史情境下个人的成长境遇,对大历史文化的一种反拨,有意识地将关注历史现实的社会现实写作转向内心世界的探寻。当然,需要辨明两者是基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哥特隶属西方文化圈,在文化之初就强调对个人民主的关注,转向对死亡、存在的思考是基于对兴于十八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以及启蒙理性的反叛,因此,对人心灵的关注走得相当远;先锋转向非理性式的新历史主义写作源于时代环境的成熟,在伤痕、反思、寻根思潮等从政治、集体、文化等角度对文学做了清算之后,文学终究关注到了个人的存在,由此走向人内在心理的探寻。仍然需要区分的是尽管哥特与先锋在新历史中对个人内在进行摸索,但先锋处于当下的情境,对远历史时代的人物进行了日常生活碎片化的探寻,这使得先锋比哥特走得更远一些。

英美文学论文怎么写
................................
结语
在对非理性精神的认知当中,除却学界公认的是在 85 启蒙思潮中引进的,从先锋文学的酝酿来看,它更像是时代的自然发酵,是具有着本土性的,包括对现代主义的认知,现代主义的概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针对西方人的生存境遇而陡然走俏的,对我国是否具有现代主义包括先锋是否已经死亡这一疑问贯穿着先锋文学发展的始终。中国的现代主义概念是否是对西方概念的模仿与生搬硬套,加之先锋文学发生于当下,对其发生的研究正是站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开始的,当下现代性的复杂加上后现代的语境,辨明现代精神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从根本上说,不论是现代还是后现代,所包含的核心问题即在于人面对社会所产生的物化,也即异化的出现。将哥特与先锋并举,就是要证明非理性推动了社会以及文学的转型,发现异化是现代主义起源的根本,并揭示出现哥特与先锋这一群体文学现象背后的导火索,即过于理性的强调导致文学上的一种反驳,对时代所兴的理性启蒙所做的一种自然反思。
艾尔弗雷德.朗格尔在《18 世纪批评语境中的哥特一词》中指出哥特一词的语义主要包括野蛮的、中世纪的、超自然的,这三层含义的潜在成为不断解读哥特文学的一把钥匙。同时,这三层含义自然而然携带了神秘的浪漫气息、戾气下阴郁颓废的萌生、流浪式的骑士精神、化为虚无精神的深沉抒情表达,在谈及哥特文学传统时,这三类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哥特小说作为英国十八世纪末九十年代初的文学群体,它的价值并没有丢失,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延续与变异,它的核心元素依然出现在文本当中,其变形与延续的创作也正是集中在了现代主义创作当中,正如蒋承勇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中指出:“到了当代的创作中,哥特式小说结合时代精神,并融入魔幻现实主义及其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反映当代人精神上的恐慌、人性的弱点以及人丧失家园的空虚”。①这也证明了先锋文学作家为何在自己的创作谈中屡屡提及当代的哥特创作。对于先锋文学现代式写作的萌芽兴起来说,更多的是启蒙带来的理性基于人的一种反思,在这一点上,先锋作家在西方先锋作家接收营养的基础上,英美哥特传统创作与先锋创作出现的现代主义精神萌芽前奏的特质是站在各自时代精神背景下走了一条反思我是谁、去向那里的诗性大道,其核心问题在于解决现代性下人为何为人的异化问题。在谈及先锋作家深受哥特文学传统的滋养的同时,因其核心元素的变动不居,加之本土文化的深厚滋养,形成了神秘、颓废、怪诞、流浪、虚无式的书写格局。从本质上来讲,哥特传统的形成有其必要性,它是资本形成后从社会层面出发对人存在本体的关切,从感性出发对现代异化导致信仰缺失问题的灵魂拷问,它是纠缠于现代发展的幽灵,在不同时期出现在不同的文本当中。从晚清启蒙发芽至五四,从五四至当下,贯穿的核心主题在于对社会的救亡、政权意识的强化,偶有退到书斋里对自我与自然关怀的浪漫气质文学,却因其封闭性失却了社会关怀的一面(废名、周作人等),就先锋文学来说,它在英美哥特文学传统的激发下,做到了对社会、历史、心理等各个层面的关怀,思考了现代化发展下人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