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优化布局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8566 论文编号:sb2024102310185052821 日期:2024-10-30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学位论文范文,本文以斑竹园镇和铭传乡为研究区域,利用2018年土地调查数据和互联网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城市化转型[1]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类生产要素大量向城市区域转移[2],导致乡村与城市的差距日益增大。农村居民点目前存在土地利用混乱、生态环境破坏、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等现象,迫切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治和布局优化。基于此种情况,政府也出台诸多相关政策来促进农村发展建设,如乡村振兴[3]、城乡融合发展[4]、国土空间整治[5]等,鼓励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合并和整治,如易地扶贫搬迁[6]、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7]、村庄规划整治[8],这些措施主要目的是加强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好村庄建设,拆并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差的村庄,以此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斑竹园镇和铭传乡经济在迅速提升的同时,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指引,致使其农村居民点出现了内部空心化、资源和土地浪费等现象,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就近找到工作机会。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9],农村居民大量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内部宅基地大量闲置,进而加剧了“空心村”现象。这也给斑竹园镇和铭传乡农村居民点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阻。因此,亟需对斑竹园镇和铭传乡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影响因素、适宜性评价和布局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为农村居民点发展提出科学指导,并探索农村居民点下一步的优化策略,着力解决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10]、满足居民需求,并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朝着更加可持续和宜居的方向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村居民点现状研究领域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不同领域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和适宜性开展了诸多研究,如村庄规划[15]、景观格局演变[16]、适宜性评价[17]、土地整理潜力分析[18]等。
村庄规划方面:国内村庄规划领域的学者们在开展村庄居民点分布特征研究时,通常结合地域特征分析村庄与发展建设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整县域村庄布局[19],去避免农村地区土地粗放利用[20],从而使得农村地区土地紧凑有序利用。例如,李敏等[21]以宿迁市洋河镇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系统地引领镇村布局,优化村庄的功能,促进城乡要素交流;朱晓琳[22]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村庄组团类型,依据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结果,进一步在村庄组团内部划分出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类型。 国外对村庄规划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关注农地整理利用[23]、农业产业发展[24]、乡村居民点规划和农村特色研究[25]的结合。学者们主要从土地利用[26]、产业发展[27]和生态景观及历史文化[28]等方面进行研究。例如:Chen[29]等学者选择了重庆平坝村作为研究区域,在主导功能原则下对农村聚落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建立了居民点土地混合利用测量系统,分析了居民点混合土地利用水平,为提高平坝村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了数据支持。Belcakov[30]等学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对卡德卡研究区的63个分散的居民点单元进行了文化和环境评估,并从社会历史、环境和视觉背景角度描述它们对可持续性影响的影响情况。
......................
第二章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选择
本文以安徽省斑竹园镇和铭传乡为研究区域。其中,斑竹园镇地处大别山腹地,境内以山地地形为主,多深谷陡坡,地形复杂,坡向多变,具有典型的山地地形特征。铭传乡地处大潜山北麓,境内以丘陵地形为主,区域内多山脉分布,且地势落差较大,具有典型的丘陵地形特征,研究区位置如图2-1所示。将斑竹园镇和铭传乡两种不同地形的农村居民点进行优化布局研究并进行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论文选题参考
论文选题参考

2.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斑竹园镇地处六安市金寨县西南部,地势总体呈现为“西高、东南偏低”,位于115°26′E—115°32′E,31°16′N—31°27′N之间,东邻果子园乡、南溪镇,南与吴家店镇、湖北省罗田县胜利镇接壤,西与沙河乡、湖北省麻城市毗邻,北与南溪镇、关庙乡交界,距金寨县人民政府68千米,距省会城市合肥市169千米,总面积为148.1平方千米。斑竹园镇下辖1个街道社区和9个行政村(包括长岭关村、沙堰村、漆店村、金山村、斑竹园村、桥口村、王氏祠村、万河村、小河村)。
...................
2.2 数据来源
研究所需的数据包括地面高程、行政区划、公路网、水系网、农村居民点分布斑块等矢量数据,其具体信息详见表2.1。地面高程采用30 m分辨率的SRTM GL1数据;县级行政区划来源于全国1:100万公众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公路网来源于全国1:50万公众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斑竹园镇水系分布、农村居民点分布斑块提取自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整数据库,铭传乡水系分布、农村居民点分布斑块提取自三调数据;人口数据来源于研究区政府统计年鉴。

论文选题怎么写
论文选题怎么写

.......................
第三章 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16
3.1 斑竹园镇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16
3.1.1 斑竹园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6
3.1.2 斑竹园镇农村居民点规模、形态分布特征分析......................... 17
第四章 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 33
4.1 斑竹园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 33
4.1.1 斑竹园镇源地............................. 33
4.1.2 斑竹园镇阻力体系....................... 33
第五章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及策略............................... 45
5.1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原则....................................... 45
5.2 斑竹园镇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46
第五章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及策略
5.1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原则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状况、气候特征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同时尊重人们的意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此外,需要综合考虑当地自然与文化条件。最后,在进行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时也需要注重可行性和经济效益问题。考虑到社区内部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因素,制定出相应可持续发展计划。这样既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也能够提高整个社区群众收入水平与幸福指数。
(1)因地制宜原则
在进行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同时,在制定优化策略时还需综合考虑区位条件、交通状况、人口密度等因素。除了自然环境外,社会经济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当地产业结构、就业情况以及教育医疗资源等都应该纳入考虑范围内。只有全面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才能真正促进斑竹园镇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利用。总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理念是指导乡村发展工作的核心原则之一,只有坚持这一原则并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2)生态保护原则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它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因此,在进行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时,必须兼顾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采用低碳、环保、节能等技术手段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同时,在规划设计上也应该考虑到周边自然环境特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尽可能减少对原有植被及动物栖息地造成影响。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等方式来打造一个既适合人类居住又符合自然规律、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的社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以斑竹园镇和铭传乡为研究区域,利用2018年土地调查数据和互联网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使用ArcG IS、Fragstats、excel等软件,采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不同地形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形农村居民点空间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大小情况,并将不同地形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作用力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构建适宜性扩张阻力体系评价模型,对不同地形农村居民点进行适宜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出相应的适宜性分区。最后,基于当地农村居民点现状,为不同优化类型的农村居民点提供发展策略和建议,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斑竹园镇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随机分布态势,铭传乡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积聚分布态势,且铭传乡核密度值整体高于斑竹园镇,即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在空间上集聚程度高于山地地区。从景观格局上看,斑竹园镇农村居民点斑块稳定性与铭传乡相比较差,在空间分布上连续性不强。在影响因素方面,斑竹园镇农村居民点受自然因素影响最大,其次是区位因素,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最小,而铭传乡受自然因素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受区位因素影响最小。
(2)在农村居民点分布适宜性方面,斑竹园镇农村居民点最小累积阻力值为[0-31650],农村居民点在不适宜区和极不适宜区上分别分布为50.41hah和65.85ha。  铭传乡农村居民点最小累计阻力值为(0-26460],农村居民点在不适宜区和极不适宜区上分别分布为64.53ha和82.75ha。由此可见,斑竹园镇和铭传乡仍然有较多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合理,有必要对斑竹园镇和铭传乡农村居民点进行优化布局。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学位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