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认为社会相关部门应发挥舆论媒体力量,并倡导与时俱进的“大体育观”,营造良好社会体育环境,为大学进一步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而大学作为实施并达成这一目标的主体,应围绕“生活本位”思想,积极推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强化思想教育。大学生也应积极主动转变观念,树立生活化意识。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典型代表,是即将迈入社会的新生力量,是时代发展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中国梦”实现道路上的基石。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大学作为人才的加工厂,通过加工与淬炼,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高质量人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技术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人才施展才华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具备良好的体魄是为社会做贡献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张伯苓曾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著名的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也曾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因此,大学生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大学生养成健康人格奠定基础;也可以拉近社交距离,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帮助大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心理焦虑和情绪烦躁低落等问题,还可以在磨练大学生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助力培养有理想、有信仰、有作为、有担当的新青年。
由教育部委托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和撰写的2016—202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复核报告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逐渐好转趋势,总体表现不及格率下降,优良率上升。截止2020年,全国小学生不及格率最低,约为6.5%,与初高中生动态变化趋势相同,近5年皆呈持续下降趋势,只有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最高,全国大约30%的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合格,且只有7%的大学生体质健康能够达到良好和优秀水平[1]。教育部于2021年9月发布了关于2019年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自第七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后,我国更加注重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13-22岁年龄段学生优良率从2014年的14.8%上升到2019年的17.7%,上升了2.9%。13-15岁、16-18岁、19-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分别上升5.1%、1.8%和 0.2%,其中初中生上升最为明显。但19-22岁普通高等教育学生上升并不明显。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根据国内大学生身体素质现实情况,同时大学生已然走出应试体育的现状,旨在试图寻求在中考体育和高考体育应试考试之外更为可持续的方式,疏解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困境。具体体现在:首先,通过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普通高校本科生体育生活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其次,进一步分析研究对普通高校本科生体育生活化的产生影响的因素。根据问卷设计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体因素四个维度的因素,然后探究这四个方面因素对本科生体育生活化所产生的影响,尽可能科学全面的认识本科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生态背景。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2.2 选题意义
自生命历程理论提出到应用于体育锻炼行为领域的研究中,其自身在不断的发展与丰富。近年来随着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当中。本研究选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意在丰富生命历程理论在体育锻炼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与数据参考。
基于生命历程理论研究视角,探究大学生体育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为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所运用的生命历程理论对高校促进大学生体育参与具有指导意义,并为今后高校体育工作中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目前对山东省区域性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较少,通过针对山东省大学生实际体育生活化的具体现状和问题具体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和研究成果具有一定意义。一定程度上具有内容创新性。
.......................
2 文献综述
2.1相关概念研究
2.1.1 体育生活化
关于体育生活化的概念,学界学者众说纷纭,裴立新认为体育生活化就是体育行为融入到个体及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指将体育作为个体或家庭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使人们自觉自愿、经常性的参加体育活动,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一个过程 [4]。韩丹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体育行为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联系,成为自发和自觉的日常行为方式,进而形成惯习和常规,并成为伴随个体一生的与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生活方式 [5]。梁利民认为体育生活化隶属于现代生活方式系统,但其本身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社会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变化发展影响下,对传统的生活方式起到变革推动的作用[6]。王乐虎认为体育生活化就是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状态由自发到自由自觉的创造性转变[7]。卢元镇将体育生活化定义为在现代健康观念和体育观念共同作用下,对人们日常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的、理性的体育行为[8]。肖焕禹,陈玉忠认为体育生活化是人们把体育活动融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生活内容的具体展现[9] 。桂芳认为体育生活化以体育活动参与为内容和特征,应作动词概念理解,即体育融入生活中,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过程[10]。李振峰认为体育生活化是内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工作、学习中,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11]。黄美蓉认为体育生活化广义是体育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狭义为体育锻炼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和结果,是人主体性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12]。体育大辞典中将体育生活化解释为是将体育作为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过程[13]。笔者较为认同学者黄美蓉关于体育生活化含义的阐释,在此沿用其对体育生活化的解读。
.......................
2.2 生命历程理论研究
生命历程理论又名生命历程社会化理论,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威廉•托马斯,主要作品是与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托马斯通过研究波兰移民从乡村迁移到美国的生命过程,根据个体生命事件的前后顺序,以及在经历时空、场域、生活方式等重大社会变迁后的社会阶层定位,然后又进一步研究生命历程中,政策制度、历史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对群体或个体的影响,探究这一影响是如何发挥作用,又如何能改变群体或个体的生命历程的人生轨迹[15]。后历经美国埃尔德教授的丰富与发展,逐渐发展为一套成熟的理论,并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观点认为该理论有四个最核心的原理:一,“一定时空中的生活”指个人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的时间与个体生命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中,并被这些事件和时间塑造着;二,“生命的恰当时间”,指的是在个体经历的一系列的生命事件和生活转变对个体发展产生的影响,还取决于什么时间作用于个体的生活中;三,“相互联系的生活”这里强调生命存在于相互依赖之中,会—历史影响经由这一共享关系网络表现出来。四,“个人的能动性”即个体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把握人生机遇,利用生命中的机会,克服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局限性,从而建构自己的生命历程[16][17]。
生命历程为本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大学期间对大学生本身即是其生命的一个阶段,从终身体育视角出发,如何厘清大学阶段的体育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令其切实热爱体育,终身参与体育运动是至关重要的。质言之,体育对大学生的作用不能只着眼于大学阶段,更要深入到大学生未来的生命中去,也就是能在未来生活中继续保持锻炼习惯,在生活中能有体育运动的一席之地,这才是大学阶段体育对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价值所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
3.1 研究对象 ................................... 14
3.2 研究方法 ............................ 14
4 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探析 ....................... 17
4.1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界定 ....................... 17
4.1.1 体育生活化 .......................................... 17
4.1.2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 ................................... 18
5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分析 .................. 20
5.1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 20
5.1.1 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 21
5.1.2 大学生体育参与项目分析 ............................... 21
8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优化路径
8.1体育生活化之社会环境营造
8.1.1 发挥官方媒体力量,构建主流体育舆论场域
社会舆情的覆盖面广,受众群体相对广泛,尤其对于当下心智尚未成熟且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群体,海量的社会体育舆情信息会吸引和影响大学生。所带来的危害:良莠不齐的社会舆情信息会使得大学生对体育认识模糊,影响大学生体育认知,进而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参与体育活动,长此以往,就是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进程上的绊脚石,必须严肃对待。国家相关部门应合法借助媒体力量对体育功能价值客观表达,并针对恶意误导大众的社会体育舆情作为反面宣传教材案例,比如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官方与非官方媒体来承载内容信息,诉诸媒体对受众群体的高覆盖率优势与官方媒体的公信力,科学宣传体育对公民的功能价值,对于具备良好素养的运动员及在从事体育运动中有一定励志经历的运动员等进行广泛宣传,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榜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认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活动功能价值和其与生活的关系及对生活的意义,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认知,从而可以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在海量的社会体育舆情中形成自己的判断,有选择的进行识别、吸收。
社会学论文参考
..............................
9结论
(1)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得出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基本概念,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概念狭义为体育锻炼行为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和结果,广义为体育在大学生生活中自觉的过程和结果。对大学生来说,高校是衔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关键阶段,以生活为本位的体育活动是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终身体育和体育大国的需求。
(2)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不容乐观。第一,在大学生体育兴趣角度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有着积极的态度,能够较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通常也都能保持良好的体育习惯,追求自我健康和身材管理等,但这种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理解与渴望处于较为浅显层次。第二,在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支撑条件方面,有60.6%大学生认为校园体育物质设施建设可以满足其体育活动的需求,表明学校体育物质设施建设尚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运动需求。第三,在大学体育课程与教学方面,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活动联系密切,教师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理念认识不足,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忽略体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与学,往往忽视现实生活与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难以发挥体育教学的在大学生生活中溢出效应。
(3)健康中国计划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引与发展动力,在此背景下,在社会环境方面,大学生体育生活化面临复杂多变社会舆情模糊大学生体育认知和不断更新迭代的电子产品对大学生休闲时间的抢占;学校环境方面传统刻板体育教学模式和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个体方面大学生主体体育生活化意识淡薄。据此,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形成应从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应从社会、学校和个体三方面共同努力。社会相关部门应发挥舆论媒体力量,并倡导与时俱进的“大体育观”,营造良好社会体育环境,为大学进一步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而大学作为实施并达成这一目标的主体,应围绕“生活本位”思想,积极推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强化思想教育。大学生也应积极主动转变观念,树立生活化意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