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社会学解析长春近代商埠地建筑的演化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2844 论文编号:sb2022080121493049168 日期:2022-08-0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文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原型与建筑原型,并明确了其文化与建筑在未来的发展均以原型为基础而展开。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以城市为概念去衡量长春,会发现长春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直至清朝嘉靖五年(1800年)方设立长春厅。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破坏了原本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了争夺资源而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战争,催生了满铁附属地。清政府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在东三省进行改革,长春也在此背景下开埠。
设立商埠对于长春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使长春从一个小农经济的城市快速的向近代化城市转型社会与建筑都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在复杂的政治背景下,长春也诞生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烙印的建筑。时至今日,它们已成为长春市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今日城市发展的道路中,长春盲目追求现代化建设,对于传统街巷保护意识不足,通常的做法就是拆拆拆。对于市民的精神建设需求照顾不周,尤其对于长春传统历史街道,建筑等也是一种极大的破坏,长春商埠地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逐渐走进了死胡同。
本文基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去解析长春近代商埠地建筑的发展与变迁,通过对于商埠地的现状和背景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商埠地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变化原因。在十八大提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对未来长春市商埠地城区更新换代时如何保存并发扬传统文化精神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
1.2文化社会学概念解析
1.2.1相关理论
本文以文化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文章分析的基本理论。而文化社会学则是作为社会学的一个新兴分支。社会学本身在研究题材和研究范围上范围较广,小到微观,单个的人际互动和社会行为;大到宏观上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文化社会学起步较晚,这一学科的正式名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由德国的社会学家P·巴尔特在他1897年出版的一本名为《社会学的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身为同时期的的赫伯特·斯宾塞所提出的“自然时代的社会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正逢全球第二次技术革命,空前活跃的自然科学取得了一些惊人的成就,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因而巴尔特认为在未来的研究领域中,应该更加注重的是“文化时代的社会学”。他认为所谓的文化社会学的主要来源一共有两个方面,一是德国与法国的社会学研究;另一个则是来源于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或是社会人类学。
值得注意的是正因为来源上的分歧,导致文化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的分支不同,让其具备了双面含义。其一是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强调研究内容是文化事象。其二则是文化社会学不仅仅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更加强调它的独有的概念和体系。
文化社会学研究内容归纳起来相当广泛,不仅包括了文化的起源,积累,发展,还包括了文化在不同空间,时间下的不同的属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对文化的传播,冲突,整合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研究。
.........................
第二章长春近代商埠地的形成与发展
2.1商埠地的形成
2.1.1协约开商对中国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市场游戏,《南京条约》重要条款之一的五口通商,进行了协约开商,虽然有一时的繁荣,但是背后却是主权丧失的无奈和屈辱,另一方面协约开商的地点都集中于南方,对于东三省影响甚微。
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资本的疯狂扩张,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一直希望能够打开中国的国门,但是面对长期维持自然经济模式的中国却一直束手无策。后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等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才得以在中国进行倾销和掠夺资源。截至于《马关条约》签订的1895年,在中国的协约开商已经多达四十余处。
协约开商的大力发展对彼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外国资本的进入迅速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从好的方面来讲,外国资本的进入还带来了许多当时中国并不涉及或不了解的先进科学理念和技术。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也有颇多好处,当年涉及五口通商的城市在日后都无一例外的发展成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贸易节点。城市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依托,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清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贸易收入,尝到甜头的清政府意识到协约开商可为其统治提供经济基础。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2.2商埠地的发展
2.2.1初期的艰难发展
长春商埠地建设一波三折,前后有四任道台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最开始接手商埠事务的是时任西路兵备道台陈希贤,他本人主持了商埠开埠仪式等事务,但是由于无处筹集资金而导致商埠地建设几乎停滞。他的继任者是第二任道台颜世清,颜世清到任后优先确立了相关的法律制度,先后确立了商埠局和巡警制度,并重新划定了商埠地的范围。正是在这一时期,商埠地奠定了其基础,并开始逐步运转。第三任道台李树恩上任时适逢东北爆发鼠疫,几乎所有的经济建设都停滞了下来,随后调任他处。第四任道台孟宪彝到任时选择优先控制鼠疫,大灾之后的空白时期正是商埠地发展的不二选择。
商业发展是商埠地设立的核心要务,长春的开商同样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来此地经商,商埠局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对商业行为进行规范。对不同的行业也出台了不同的标准。对于菜市场等具有特殊污染和赃物的地点更是要求闭市之后对场地进行清理。在娱乐场所的管理上也格外严格,针对茶园戏馆等场地都出台了明确的规定,明确禁止淫秽色情,违反伦理和道德不正的戏演出,演出的场次还有巡警在场视察。出于保护治安的需求,商埠局下设巡警公所,商埠区的巡警有较高的自主权限,其日常的指挥并不由城内知府负责。通过规章制度取消了外国殖民者在商埠地的特殊权利,甚至在外国犯法者逃入外国使馆寻求庇护的时候巡警依旧有权利要求使馆交出犯人,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部分有学之士希望看到的以开埠来巩固主权。可以看到的是在商业行为上,商埠局更多出台的是关于卫生方面的硬性规定,并由巡警负责日常的治安巡逻,在这一方面商埠地日常的运营模式基本还是按照西方的模式在进行。
...............................
第三章长春近代商埠地城市空间与建筑类型的基本特征..........................29
3.1商埠地的城市空间................................29
3.1.1商埠地的区位环境特点........................29
3.1.2商埠地的城市风貌.................................31
第四章长春近代商埠地建筑特征的文化社会学解析................................62
4.1文化原型与建筑原型.............................................62
4.1.1文化原型及其精神价值...............................62
4.1.2建筑原型及其演化..............................................63
结论..................................84
第四章长春近代商埠地的文化社会学特征解析

4.1文化原型与建筑原型
4.1.1文化原型及精神价值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在不断创造,发现,总结及提炼关于生活的,关于精神的,关于物质的各方面知识,进而形成了一种相对原始的,封闭的文化原型。这种文化原型呈现的方式多数为原始的部落或部族,通过他们的语言,生活方式,建筑等进行表现。
文化需要借助媒介进行自身意义的诠释,我们在研究文化的时候其实研究的是文化的呈现方式。我们在研究建筑的同时,也是在研究建筑背后更深层次,导致出现此类型建筑的文化的内核,本质上是在进行着历史科学的研究,我们不仅要研究文化现象对于前人的影响,更加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通过总结研究得出的结论对未来的生活进行预测和引导。
早在石器时代,东北的地域文化就已经萌芽,随着多个地方割据政权或统一王朝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东北地地域文化的确立是在人文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在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共同推动下,在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共同影响下,在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性下共同完成的。在近代以来,东北地区多次被外国殖民者入侵,在入侵者带来资本和新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较大跨度的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击也使得东北的地域文化同时兼具了复杂性,开放性,包容性等文化特征。

社会学论文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

.................................
结论
本文以文化社会学为理论依据,研究长春近代商埠地建筑的演化。以文化社会学中三个观点:传播论,进化论,功能论,来分析总结长春商埠地建筑现状的形成原因,技术特点等,分析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商埠地所起到的媒介作用;商埠地自身的文化异变;分析了在文化进化论影响下的商埠地建筑的技术特征以及后期随着产业升级而形成的城市模糊地带改造问题;分析了文化功能论影响下商埠地传统建筑文化的遗失问题和商埠地建筑文化的维系作用。
本文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一.从着眼点方面
现今商埠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有着诸多局限性,在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总结提炼长春商埠地城市空间及建筑现状,并结合文化社会学理论,基于建筑服务于人的思想,提出长春商埠地建筑群现存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实地调研方面
解析了长春商埠地的区位环境特点,作为修建于百年前的商业轴线,大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距景点,交通枢纽,商业中心都不远,但本身交通承载力有限,主要原因是延续了自身的时代特点,但是无力改变自身的空间格局,对于景观环境维护不足,主要街道街景天际线割裂感严重,从而导致吸引力减弱;阐明了商埠地的设立促使长春城市结构由单点向多中心发展,并对老城区和满铁附属地进行了城市区划上的整合所起到的作用。随后列举了长春商埠地内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建筑,对长春商埠地建筑的造型、饰面材料、建筑色彩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比了东北其他省会城市商埠地的现状。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