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以人为本”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推广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28666 论文编号:sb2022071408025549054 日期:2022-08-0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认为社会学与视觉传达设计的交叉研究作为一项包含领域广泛、内容庞大的课题,由于研究能力的局限和研究时间有限很难进行设计方法论、心理学、生理学、美学、统计学的深入研究,涉及内容可能会浅显粗陋,论文不能面面俱到,有关其他学科的论据需要引用前辈的成果研究。此外在撰写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上略显粗苯,没有华丽的辞藻,行文有些平淡。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选择的背景和依据
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曾说过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成为了人本主义设计的哲学源头。经过文艺复兴和18世纪启蒙运动,“以人为本”的观念戏称为统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核心价值[1]。我国对设计“以人为本”概念受到多方面影响,不仅受到西方艺术设计思想的影响,其受到的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更是根深蒂固的。从我国历史长河中不难发现与“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相通的是我国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学概念,其最终目的即为关怀人。儒家所推崇的道德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主流学说,乃至今日,我们的思维方式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都受到其思想上的影响。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设计的本质属性是伦理属性,它是人类为了使某种特定的目的实现而进行的人造物活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著名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world)一书,在书中,维克多。帕帕奈克明确提出了设计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富裕国家服务,他特别强调设计应该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务;二是设计不但要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三是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有限资源的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而服务[2]。这本书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在给消费社会利益至上的设计行业降温败火,让设计师和设计理论研究者能够冷静下来,好好思考设计的发展和社会的未来。
目前在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关于“以人为本”、“人性化”、“情感化”、“个性化”的设计研究并不匮乏。但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研究较少,且大多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以人为本”所关注的人的问题上大多有局限性,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欠缺对时间、空间、经济成本等影响设计成果实施性的社会学因素的考虑,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设计纲论。
.........................
.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消费社会中,一部分人因贪婪地追求利益,肆意的开采和破坏自然资源,忽略弱势群体的地位并漠视他们的需求,物欲横流消费制造着无数的垃圾。日益加重和频发的自然问题和灾难让人们意识到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行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被提倡,设计领域也在该领域探索和研究,通过设计改变生活达到可持续,是众多学者们一直探索的。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设计领域中的一支,也应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环境问题、公益问题等,从而更好的让设计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使其能更好的关注到弱势群体,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视觉传达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只是一种公益的标语,也不是资本运作的傀儡,更不是凭借经验和直觉的无科学根据的产物,而应该是建立在科学理论上的有社会因素支撑的设计方法论,能够真切实现设计价值,改善现状可持续的优秀设计产品。本文目的在于研究基于科学的社会学角度探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如何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使“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合理的注入视觉传达设计的全过程。
1.2.2 研究意义
据数据显示,在日本视觉传达设计的总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由此可见,在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前景是未来可期的。但目前设计产品制造的生活垃圾、设计盲目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忽略了弱势群体、设计趋逐步的同化模式忽视了人们的情感需求等问题都已经成为人类设计活动所面临的巨大问题,这些违背了设计“以人为本”的价值的设计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作为设计师,应该将设计定义在满足人类精神和发展需求的高度,而不是简单追逐物质需求。所以研究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视觉传达设计理念能避免设计走向误区,真正还原和实现人们更高的需求。
........................
第二章  视觉传达设计和社会学
2.1 文中诸名词的定义
2.1.1 社会
本文是以社会学视角下的设计理论研究为根基,相对于社会学,社会一词距离日常生活就显得更近些,但对于本论文,社会的概念应该解释的更精确些。 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的解释,“一个包含了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所有社会设置的综合型的、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集合被称为社会”,而“社会设置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而被设计出来的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一簇要素。家庭、宗教团体、教育体制、政治和经济系统都属于社会设置”[1]。英国社会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给出的定义与之相似,将其定义为“社会就是把个体连接在一起的具有内在相互关系的系统”[2]。
“无论什么时代的艺术和设计都扎根于带有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样式方面的界限和倾向的同一个社会生活之中”[3]。社会对于设计来说就像是地球对于人的意义一样重要,永远不能离开社会本质的需求谈设计。
2.1.2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的起源在东西方历史都有据可循,但作为设计的目的,是构建设计内涵的核心,它从哲学角度探讨人、物、生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入手,揭示出设计的实质,将设计引入正确方向,避免了人类的设计行为和设计结果走向异化的道路。现代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总结其一是设计注重了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人的自我价值认同等。其二是使设计更加实用与社会变化的多样性需求,优化生活方式,例如设计服务老龄化需求,为压力大的青年服务,为弱势群体需求服务,满足社会发展可持续的需求等。
.............................
2.2 设计社会学的交叉研究
奥古斯特·孔德是法国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我们今天所经常提到的“社会学” 这一学术词汇就是他首先向世人发表的,如今在广泛而全面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它已经已经成为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是一门具备研究目标独立、理论、规范的人文学科,现代社会中它的研究变得愈发成熟。社会学的理论研究的文献数量是巨大的,西方近代以来的一些社会学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方法论的指导。两种社会属性研究是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发表的看法,社会动力学是“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需要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互联关系的过程中获得”,而社会静力学则旨在“探究在社会中各种不相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各种不相同部分彼此之间不断的持久相互作用和持久的反作用。这构成本文选题“社会学视野下”设计类研究的基础架构。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阐释出“社会进化论”的观点,提出了社会“普遍的进化框架”,他认为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化的是劳动的不断分化”,这有益于帮助阐释本论文中设计在社会不断发达的进程中产生变化与受到的影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让·鲍德里亚采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体系,在其出版的《物体系》与《消费社会》中深刻分析了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本质,对“消费主义”“设计唯利主义”的来源提供了反思和质疑;最后,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批判了随着社会工业技术不断进步,设计成品日益大众化与商业化已然成为压抑社会的元凶之一,从而导致人与文化的单向度,这种反思恰好提供了本论文对资本社会中绝大多数设计只注重单一的物质利益的目的,而缺少对人本主义的关注缺乏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的批判基础。
社会学与艺术设计领域相关的工具书也是本论文参考的文献基础,其中社会学领域书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安东尼·吉登斯(英)的《社会学(第五版》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出版的戴维·波普诺(美)的《社会学(第十一版》他们分别从两国的视角对各种社会存在现象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两书系统地全面介绍了社会学中的基本伦理和研究方法。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杰西洛佩兹与约翰斯科特的《社会结构》该书被称为西方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专著。设计艺术研究领域:维克多·巴巴纳克在其上世纪出版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书中就指出了当时社会下设计的危机,在设计的社会功能属性下作了反思,最后提倡设计的“绿色”理念;尼格尔·惠特利的《为社会的设计》继续了维克多·巴巴纳克的设计思想的研究,深刻研究了消费社会中设计的伦理与责任等诸多问题;《设计社会学》是杨先艺编著的一本有关设计学和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设计理论书籍,其涵盖了设计与社会的多种维度的集合,为设计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多种视角。柳本浩市的《设计与社会的关联》一书,他更加务实的从设计案例入手分析设计产品与社会、人的内在联系属性[1]。
..................................
第三章  社会学视野下视觉传达“以人为本”设计问题分析 ..... 9
3.1 “视觉传达设计以人为本”的“生态设计”困境 ............................ 9
3.1.1 生态设计的产生背景和定义 ................................................ 9
3.1.2 “以人为本”与“生态设计”的矛盾 ................................... 10
第四章  社会学视野下 “以人为本”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18
4.1社会学对视觉传达设计方法的启示 .................................... 18
4.1.1 明确受众角色的方法.................................... 18
4.1.2问题联系分析法 ............................... 18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43
5.1 本文取得的结论 .................................... 43
5.2 本文的展望 ............................. 44
第四章  社会学视野下 “以人为本”在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4.1社会学对视觉传达设计方法的启示
4.1.1 明确受众角色的方法
设计学与社会学对于“角色”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表述。在社会学中“角色”是对某一种具有特定身份的你在群体或社会中的行为期待。设计学对于“角色”的表述则是定义设计的潜在客户和受众的行为期待,是广泛具备这类行为的群体的界定范围。“角色”这一概念对设计过程至关重要,它是精确界定设计使用者和使用者预期效果的标尺,需要通过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身临其境的理解用户的需要。传统的设计在不明确受众角色人群时设计缺乏预期目标,很多有“弹性”的受众被囊括进来,但通过销售分析后发现这些“弹性”受众根本不存在,所以盲目的定义受众角色的设计是不能达到目标收益的。这也就是明确受众角色方法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受众目标。
4.1.2问题联系分析法
问题联系分析法,就是说在分析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整体联系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万事万物不仅与自身内部联系还和外部其他事物联系。这种方法不仅在确定设计目标时有效,也应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使用,它使得调查结果更丰满,数据更有真实性,结论更加有科学性。可以说这是一个更科学的提升设计广度、宽度和高度的设计方法。
社会学论文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取得的结论
我国对设计“以人为本”概念受到多方面影响,不仅受到西方艺术设计思想的影响,其受到的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更是根深蒂固的。从我国历史长河中不难发现与“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理念相通的是我国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学概念,其最终目的即为关怀人。儒家所推崇的道德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的主流学说,乃至今日,我们的思维方式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都受到其思想上的影响。现如今,出现了诸多曲解了“以人为本”设计概念的现象,将以人为本的概念狭义化,设计目的单纯满足人的各方面欲望追求。这与宏观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是相悖的。若想做到真正的设计以人为本,就应从具体的设计问题入手,并从根本向上靠拢,综合其他因素向下延展,这样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化
“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目的是既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设计务必体现出人文关怀和“人本”的情感,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诸多以人为本的设计问题,如关怀生态发展、关怀老年人、关怀残障人群、关怀人的情感等等,将此意识深入人心,从而实现真正的设计以人为本。
首先,设计师选用环保材料是“以人为本”设计必不可少的关键,更应斟酌分析材料的环保性以及环保材料实现环保的生态成本,深入研究材料特性并巧妙的与结构设计结合,将材料的功能进行延展,提高重复利用率,实现设计1+1>2的优势作用,形成可适用多种生态设计的结构化概念,将设计融入生活从而潜移默化的树立环保价值观;
其次,勇于向市场发起挑战,不再漠视弱势群体的需求;深入了解老年人群体特征,切实满足针对老年对设计的要求。敢于突破局限,将视觉传达设计造福残障人士愿望实现,让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能依靠视觉传达信息,还能通过触觉造福盲人群体;呼吁视觉传达助残系统化行业标准的建立,让残疾人不在被设计遗忘在角落;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