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金融化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855 论文编号:sb2023111614433251427 日期:2023-11-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认识实体企业金融化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证据,丰富了商业信用供给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防范金融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商业信用供给是指供应商企业在赊销交易的过程中基于彼此建立的信任关系而向买方客户提供的短期信用资金,在功能上同时具备了竞争的市场手段和融资工具的作用(Nilsen,2002;陆正飞和杨德明,2011;于欢,2016)[97][1][2]。过去数年,我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提供比例持续上升,国泰安数据显示,2008—2021年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从8.40%增加到12.89%,表明商业信用供给已逐渐成为企业经营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作为企业之间相互提供流动性的商业信用在“保市场主体”和“保产业链保供应链”等方面均体现出明显优势(潘洋,2021)[3]。实务中,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战略早已在日常交易活动中被广泛使用。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经营业绩,稳定优质客户关系,而且也可以减轻下游企业资金压力,激活产业链要素市场,带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增长(陈世来和李青原,2021;祁怀锦等,2022)[4][5]。因此,商业信用供给关系着企业长期持续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与健康发展。通过对商业信用供给政策的考察与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以供应链为载体的企业间商业信用,对保障产业链安全稳定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启示和积极影响。
自Meltzer(1960)[98]研究发现商业信用在企业经营和筹资活动中的重要性以来,关于商业信用供给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一方面,学者们基于诸多理论探究企业为什么提供商业信用,以及它为什么那么重要(徐晓萍和李猛,2009)[6]。经营性动机理论提出商业信用不但可以减少买卖双方的货款结算次数,降低交易成本(Schwartz,1974;Ferris,1981)[99][100],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价格歧视,刺激消费需求(Brennan et al.,1988;Mian and Clifford,1992)[101][102]。同时,商业信用也可以视为提供商品或服务质量担保的手段,有利于争取客户信任,稳固客户关系(Smith,1987;Antras and Foley,2015)[103][104]。后续研究在探讨商业信用的经营性动机时着重考察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其交易行为的影响,竞争性动机理论(Deloof and Jegers,1996;Kim and Shin,2012;胡泽等,2014)[105][106][7]和买方市场理论(Love et al.,2007;Fabbri and Menichini,2010;Fabbri and Klapper,2016)[107][108][109]也成为解释商业信用产生动机的理论基础。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首先,在阐述背景概况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确定研究内容并整理研究思路。其次,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金融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对文献的分类和整理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然后,在借鉴已有文献对企业金融化和商业信用供给进行概念界定的同时回顾理论基础,基于企业金融化与商业信用供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研究假设。之后进入实证分析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检验企业金融化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探究企业金融化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是否会因为金融资产类型、产权性质和行业竞争程度等因素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从企业内部治理(内部控制)和外部治理(金融监管)两个角度进行调节效应检验,考察如何能够缓解企业金融化对商业信用供给的消极影响。最后,通过以上检验归纳总结本文研究结论,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
1.2.2 研究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开展研究。规范分析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针对企业金融化与商业信用供给的相关文献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与总结,通过这一过程发现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和研究契机。其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金融化与商业信用供给进行概念界定,并以相关理论为支撑推导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关系。再次,依据金融资产类型、企业所有权性质和行业竞争程度的差异展开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最后,本文还分别从内外部治理角度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和金融监管强度对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产生何种调节作用。实证分析法具体内容包括,先从数据库和统计年鉴获取原始数据,并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和整理。之后再使用Stata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一系列实证分析,从基础的描述性统计到验证研究结论可靠性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
..................................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商业信用供给文献回顾
2.1.1 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动机研究
商业信用形成于企业商品交易过程中,由于延期支付或预先收款而导致商品和货币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其本质就是企业间的一种资金借贷关系。在日常经营中供应方为购买方提供商业信用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他们都是出于什么动机提供商业信用呢?根据现有文献可知,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动机的解释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经营性动机理论,促销、产品质量保证、价格歧视以及降低交易成本是企业进行商业信用供给的四大动机(Ferris,1981;Brennan et al.,1988;Deloof and Jegers,1996;胡泽等,2014)[100][101][105][7]。促销动机是指商业信用对于调节商品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具有重要作用,当市场需求处于淡季时,企业通过延长信用期限、提高信用限额等方式刺激需求;当市场需求处于旺季时则缩短信用期限、降低信用限额,以此减小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幅度(Emery,1987)[118]。质量保证动机指出,商业信用能够较好地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具体而言,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即可作为对产品质量的隐性保证,若产品质量不符合预期或者供应商未能按照约定履行义务,客户有权拒绝支付货款(Long et al.,1993)[119]。价格歧视动机认为企业可以利用商业信用对价格敏感型客户实行价格歧视,刺激客户对原材料等上游产品的购买需求(Brennan et al.,1988)[101]。从降低交易成本动机出发,Ferris(1981)[100]发现商业信用还具有平抑市场波动和支持定期结算等特点,为此企业可以减少预防性资金的需求和实现资金的高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于是结合对上述四个动机的解释来看,为客户提供较为宽松的商业信用政策可以帮助企业尽快达到扩大销售、降低成本的经营性目的。
第二,融资性动机理论认为企业对外商业信用供给主要发挥了信贷配给的中介作用(Nilsen,2002;吴娜等,2022)[97][27]。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所以银行通常会为某些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提供信贷资源,而其他企业的贷款意愿则无法被满足,被迫遭受不同程度的信贷配给。由于无法获得正规信用,这些企业会选择利用商业信用作为替代性融资来源(Schwartz,1974)[99]。此时处于有利融资地位、本身财务状况较好的供应商便会以商业信用的形式为受到融资约束、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实现资金的再次分配(于欢,2016)[2]。
.............................
2.2 企业金融化文献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成为主导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如今也出现了传统产业部门经营利润率不断下降,“脱实向虚”的金融化倾向,金融化逐渐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旨在探讨微观层面的金融化现象,即实体企业不断增加金融资产投资而大量减少生产性投资的现象(Krippner,2005;段军山和庄旭东,2021)[133][13]。已有关于企业金融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拟从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和经济后果两方面展开说明。
2.2.1 企业金融化的动机研究
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动机并不单一,往往是预防性储蓄动机和市场套利动机并存。而企业投资金融资产的过程中到底是预防性的“蓄水池效应”主导还是逐利的“挤出效应”主导,目前还仍有较大争议(Lazonick,2014;胡奕明等,2017;于斌斌等,2022)。
(1)预防性储蓄动机是指企业出于流动性储备的目的而持有金融资产,当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出现突发性事件、面临潜在流动性危机或资金短缺问题时,通过变卖持有的金融资产,能够及时缓解外部融资约束,加快资金周转和降低财务困境成本(Smith and Stulz,1985;Stulz,1996;戴赜等,2018)[135][117][43]。Smith and Stulz(1985)[135]、Stulz(1996)[117]等早期研究显示,企业可以通过出售金融资产的方式降低对外部融资的依赖。Almeida et al.(2004)[114]通过研究发现实体企业偏好持有流动性更强的金融资产,特别是在可能面临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或存在有利的投资机会或项目时。近年来,我国实体企业热衷于金融投资活动,有关企业金融化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宋军和陆旸(2015)[44]提出无论业绩是高还是低企业都会提高金融化程度,较高业绩的企业将充足的资金投入金融资产以此保留未来投资机会;较低业绩的企业则利用金融化投资获取高额收益来弥补自身财务欠缺的困境。胡奕明等(2017)[21]研究认为企业持有金融资产能够发挥“蓄水池效应”。吴军和陈丽萍(2018)[45]提出非金融企业通过配置金融资产获取高额利润回报,有助于降低企业杠杆率。
(2)市场套利动机是指企业为了获取短期超额收益而持有金融资产(Orhangazi,2008;Demir,2009;戴赜等,2018)[112][113][43]。投资替代理论提出,当金融投资收益率高于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时,受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驱使,实体企业倾向于配置大量金融资产。Demir(2009)[113]使用阿根廷等国家的微观企业数据,分析得到企业选择持有金融资产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以及固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收益率差距不断增大。此外,Orhangazi(2008)[112]提出由于存在委托代理问题,金融投资的高额回报率会诱导企业管理层转换经营重心,调整投资活动中的优先顺序,增加金融资产配置的同时降低对实业的投资,产生了较大的“挤出效应”。
...................................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9
3.1 概念界定 ........................... 19
3.1.1 商业信用供给 ............................. 19
3.1.2 企业金融化 ................................. 19
第4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3
4.1 基于预防性储蓄动机的企业金融化与商业信用供给 ....................... 23
4.2 基于市场套利动机的企业金融化与商业信用供给 ..................... 24
第5章 研究设计 ........................ 26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6
5.2 主要变量定义 ................................... 26
第7章 进一步分析
7.1 企业金融化影响商业信用供给的作用机理检验
前文分析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会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产生负面影响,但并未说明为什么实体企业金融化抑制了企业商业信用供给,为深入解读二者的关系,本节将进一步探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路径。
由于企业商业信用决策是由能力和意愿共同决定的,为此分别从能力和意愿两个方面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是比较合适的。从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能力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通过加剧融资约束削弱了企业商业信用供给能力。企业在提供商业信用时,无论是出于何种动机,都需要耗费企业自身的资源来支持商业信用的实现,因此企业在提供商业信用时需要考虑从外部获取资金的能力(于欢,2016;潘洋,2021;祁怀锦等,2022)[2][3][5]。然而随着金融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日益恶化。为了避免和减少潜在的坏账损失,外部资金提供者会要求更高的资金回报率或缩短资金期限,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由此导致企业难以获取可利用的信用资源,进而也削弱了企业向下游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能力。从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意愿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通过提高投资收益削弱了企业商业信用供给意愿。随着企业金融化的推进,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主业经营,而是更多地通过投资于金融行业获得高额收益。然而这种短期利益可能会抑制企业利用商业信用供给稳定客户关系、增强市场竞争地位的积极性,从而削弱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意愿。综上,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消极影响是通过加剧融资约束和提高投资收益发生作用的。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在当前我国经济“脱实向虚”的现实背景下,实体经济部门发展和金融业发展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在企业层面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非金融类企业进行金融投资活动以追逐短期超额收益,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已有大量文献重点从预防性储蓄动机和市场套利动机两个方面考察了企业金融化产生的驱动因素,并分别从实体投资、企业创新和经营业绩等角度探究了企业金融化产生的后果。而本文则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拓展到“供应链关系”,关注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于供应链上客户这一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祁怀锦等,2022)[5]。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认识实体企业金融化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证据,丰富了商业信用供给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防范金融风险提供理论依据。鉴于此,本文选取2008—2021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样本数据,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企业更多是出于市场套利动机而非预防性储蓄动机配置金融资产。企业金融化与商业信用供给在总体上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企业金融化能够显著抑制企业向客户提供的商业信用。该结论在经过更换关键变量的衡量方式、子样本回归、加入省份固定效应、工具变量法以及倾向得分匹配法后仍旧成立。通过机制检验发现,企业金融化会对企业的融资状况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削弱了企业商业信用供给能力;企业金融化会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进而削弱了企业商业信用供给意愿,融资约束和投资收益在企业金融化与商业信用供给的关系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第二,在企业金融化过程中,配置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对于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相较于长期金融资产,企业配置短期金融资产对商业信用供给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第三,考虑到产权性质和行业竞争程度均为企业重要的异质性特征,本文的研究还发现企业金融化对商业信用供给的负面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企业中表现更加明显。第四,进一步探究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在企业金融化与商业信用供给二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内部控制质量和金融监管显著改善了企业金融化与商业信用供给之间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企业管理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