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冗余资源、创业导向与创新绩效——基于制度转型情境的探讨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72566 论文编号:sb2023090811354750992 日期:2023-09-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由此通过“内外兼修”的系统化研究,以期为制度转型情境下创业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决策、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提供来自我国创业企业的新证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现实背景
“创新是开启经济增长之锁的钥匙”,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双创”喻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国家级战略不断迈向深入,涌现了众多充满生机且蓬勃兴起的创业企业,这类企业由于其运行机制较为灵活、成长适应性较快、科技含量较高,对提高创新效率和市场活力均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不仅促进了传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式的变革,同时催生了宏观制度创新,缩短了创新路径,成为转型经济下实现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组织形态,创业企业由此成为推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在创业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新生弱性”却是其无法摆脱的天然属性,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业企业受制于大中型企业竞争下的外部资源约束而不得不“与狼共舞”,瞬息万变的环境也使得创业企业难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充足的外部资源支持。资源基础观强调,组织内部的资源积累是创造市场优势的关键[1],企业成长是通过对未利用资源进行不断发掘整合及优化配置,获得持续性绩效回报的组织过程,这部分未被利用的“富余资源”即为组织的冗余资源。王晓文和张玉利等研究指出,企业创新创业的战略过程不断伴随着冗余资源[2],冗余资源决定了企业开展竞争活动的数量和速度,因此如何提高组织内部冗余资源的潜在价值、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是创业企业获得成长的关键;尤其对处于制度转型时期的创业企业而言,难以预料的外部环境使其更加倾向于通过积累更多的内部资源以备“不时之需”。在此情境下,创业企业发展本源必须回归企业内部,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既有的冗余资源不仅成为其克服“麦克米伦缺口”的关键,更是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切实所需,基于此,本文探索性地将“冗余资源”引入到“创业企业”的研究范畴之中。
具体来讲,一方面,为切实提高创业企业的成长存活率及组织创新绩效,国家层面及各地政府层面针对创业企业的补贴扶持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其中以两种方式最为典型,一是以直接流动资金支持为表现形式的政府补贴,如研发补贴、IPO公司补贴、贷款补贴、创业补贴、高端人才补贴及其他项目资助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业企业内部非沉淀性冗余资源;二是通过调整供给侧结构,无偿划拨非货币性资产,搭建创业企业发展平台,如打造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为主的创业企业成长载体,为创业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设备等间接支持,也增加了创业企业内部沉淀性冗余资源的存在可能。另一方面,随着制度转型不断深化,资本市场更加风起云涌,大量速生型企业的出现正在不断刷新传统认知,无一不是资本催生下快速崛起的代表。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企业管理论文怎么写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问题
企业创新发展的本质是基于组织内部各关键要素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进行有效匹配,获取创新绩效的过程,这意味着,在不同的要素及情境因素的影响下,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很可能重新塑造企业的发展方式及过程。因此,在创业企业“丑小鸭”成长为“白天鹅”的过程中,创业企业创新要素的动态匹配往往会导致微观层面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性,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对“情境如何影响创业企业创新过程进而导致创新绩效差异”这一深层次问题,通过“情境诱发思维,思维产生行为”的理论研究范式进行匹配性分析。具体来讲,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问题:
(1)分析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以我国制度转型情境下“双创战略”深入实施,同时环境动态性不断加剧为现实背景,揭示创业企业以组织内部的冗余资源打破资源约束“紧箍咒”,实现创新发展的理论可能。并由此以冗余资源为研究起点,根据前人的研究将冗余资源具体划分为非沉淀性冗余资源和沉淀性冗余资源两大类,通过对不同类型冗余资源特性的具体分析,进一步揭示关于冗余资源与创新绩效的企业内部资源价值创造机制,更加辩证地探究了冗余资源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与作用机理。
(2)以创业导向的作用机制揭示创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内部路径
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不仅对于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影响,通过对经由资源基础观发展形成的动态能力观的理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能够更加明确创业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内部驱动过程。一方面,清晰地揭示了创业导向形成的重要前置要素——冗余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对创业导向内在差异进行细致剖析,分别明确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两种类型创业导向的作用机制,进而通过剖析创业导向在资源投入与价值产出过程中的差异化作用机制,揭示了创业企业成长的“资源——能力——绩效”的内部要素匹配过程。
..........................
2 相关文献综述
2.1冗余资源的相关研究
2.1.1 资源基础理论
关于资源观的理论基础最早可追溯到关于“专业化分工的出现促进组织不断进化成长”的组织成长论述。作为组织战略管理领域中的最为重要的核心理论之一,资源基础理论对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间绩效差异的原因及竞争优势的来源进行了最根本的系统阐释。Penrose进一步指出,企业的成长本质是通过有效利用其资源禀赋函数而取得利润的一种组织形式,并在其著作《企业成长理论》中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增长理论”[20],该理论作为资源观的基石关注了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基于“资源——能力——成长”的理论范式引出了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这一理论开创性的把“资源”与“能力”进行区分并指出,企业成长源自于企业能力,而能力则源自于企业内部资源,企业成长主要取决于对既有资源的有效利用,换言之是对企业内部尚未利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的动态过程,因此,企业内部资源所蕴含的或潜在的能力异质性驱动企业成长发展,由此可见,企业的内部资源对获取竞争优势及企业绩效更加具有决定性作用。Penrose所提出的观点不但极大地拓展了资源基础观的研究范式,还为组织资源、能力的多元化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学者Wernerfelt早期所发表的重要文章《企业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就是建立在Penrose的研究基础之上,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等自身要素的积累较之外部环境对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更加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是企业占据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关键[8]。由此发展形成的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认为,资源的获取及配置贯穿于组织的经济活动,企业是通过其拥有并控制的独特资源集合来创造价值,即使处于外部无差别环境下的企业,其绩效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内部资源禀赋是引致绩效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该理论对企业成长具有奠基性作用。Barney在随后的研究中对资源的含义进行了明确,即“企业所控制的包括组织能力、流程、信息、知识等各类资产”,并且更加深入地阐释了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认为内部资源的价值性(Value)、稀缺性(Rare)、难以模仿性(Imitable)及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able)等特质决定了企业战略方向及最终的竞争优势[1],企业正是从资源的异质性特质中获得持续性绩效。Peteraf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关于组织资源创造竞争优势所需具备的相关条件,包括资源异质性、事前竞争限制、事后竞争限制以及不完全流动性,企业能够通过对所拥有资源的限制性垄断进而取得相应的经济租金及垄断利润,即通过“资源选择机制”从而能够创造经济租[21]。
...............................
2.2 创业导向的相关研究
2.2.1动态能力理论
尽管资源基础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竞争优势外生论,表明企业的资源是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基础,推动价值创造,但该理论将企业竞争优势全部归因于资源之上,而忽略了技术能力、市场变化动态环境等对组织发展的影响,这使得资源基础观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实现价值创造,企业必须有能力整合和利用既有资源。Prahalad和Hamel两位学者基于资源基础观的既有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在该视角下将企业认作为是一种能力的集合体,而构建组织核心能力则对竞争优势的取得具有关键作用,从而掀起了一项“归核化”运动[9]。Amit 和Schoemaker指出核心能力作为组织中的某种积累性学识,聚焦于对资源的动态运用,反映了企业对其拥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的可能,一定程度解释了具有某些相似资源的企业表现出绩效差异的原因[64],即隐藏在资源背后的能力是企业绩效差异性的根本。然而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的能力并非一劳永逸,由此Teece等研究者逐渐发展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ies),该理论将企业的动态能力具体化为根据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而对组织资源战略等进行调整或重构的主观应对能力,主要包含管理流程、资源位势以及作用路径等三个维度[10]。能力观因强调了企业资源的动态获取及演化等特性而愈发受到理论界的关注,Helfat指出,动态能力是使企业通过新产品研发或生产流程重构来应对环境变化的胜任力[65];Eisenhardt等将动态能力视为一种组织惯例或战略过程,展现了企业活力及核心能力,这种能力无法通过市场购买,企业通过对自身资源禀赋或战略惯例的不断更新重构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具有较强的企业嵌入性特征[66];Zahra和George等学者进一步明确了动态能力的本质是一种能使企业通过重新配置或整合现有资源来应对环境变化的主动变革导向能力[67, 68];Liao等将企业动态能力区分为内部整合导向和外部整合导向两个维度,其中内部整合导向体现了企业对机会的利用能力,是通过资源整合、组织重构等方式以利用外部机会的过程;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 41
3.1研究对象界定 ...................................... 41 
3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 41
3.1研究对象界定 .......................... 41 
4 冗余资源、创业导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55
4.1 冗余资源、创业导向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 55
4.1.1 冗余资源与创新绩效 ..................................... 55
4.1.2 冗余资源与创业导向 .......................................... 58
5 正式制度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的调节效应 ............................ 79
5.1知识产权保护对冗余资源和创业导向的调节效应 ..................... 79
5.1.1 知识产权保护对非沉淀冗余与创业导向的调节效应 .................. 80
5.1.2 知识产权保护对沉淀性冗余与创业导向的调节效应 ........................ 81
7 制度转型情境: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效应
7.1 制度转型情境对冗余资源和创业导向的协同效应
基于系统论中的协同理论,任何生态系统都包含着各式各样相互勾稽的子系统,而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产生比单独个体影响更大的作用效果即表现出了协同效应[359]。创业企业作为驱动创新的主体,进行资源配置或战略选择是外部制度环境与内部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制度的动态叠加与相互协同必然影响市场主体的战略选择与行为活动,由此可见,制度理论对于解释转型背景下创业企业的创新战略至关重要。基于前文所述,尽管正式制度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与非正式制度下的社会网络各自分别对创业企业的资源配置与战略导向具有外部影响,但在制度转型情境下,两者之间理应产生相互作用的动态协同效应,即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是创业企业提高冗余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创业导向形成的关键基础性市场制度保障,而另一方面,基于社会网络所形成的非正式制度为资源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以及获取渠道。因此,对于创业企业而言,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式制度规范下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竞争公平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时通过社会网络的非正式制度能够进一步挖掘外部关系的潜在价值、拓宽资源编配范围,降低市场交易“摩擦”成本。即二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不仅存在协同互补机制,同时也具有平衡契合机制,其中,“协同互补效应”侧重于强调两种要素相互之间协同性互补,即某要素不仅能够发挥自身价值并且能够提高另一要素的边际价值,即正式制度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与非正式制度下的社会网络二者之间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而“平衡契合效应”并非强调于实现对称性平衡,而是在二者之间追求杠杆(leveraging)性平衡契合,即创业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兼顾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以促进战略平衡的实现。关于制度转型情境的协同效应如下图7-1所示: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
................................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创新升级,制度转型时期的动态环境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创新发展成为创业企业唯一的竞争之道,“小而弱”的天性如何能够突破成长瓶颈无疑是创业企业管理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将资源价值的创造本源回归到企业内部,通过挖掘既有冗余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并进一步增强对创业导向的使能培育成为企业创新发展切实可行的战略安排。由此,本文基于创业企业的战略研究为出发点,通过组织认知与管理认知的匹配效应,明确了关于创业企业制度转型情境化的研究范畴,即首先以资源基础观为逻辑起点,将组织内部冗余资源分为非沉淀性冗余和沉淀性冗余两大类;其次,通过明晰企业动态能力观的使能作用,分析了创业导向所具有对资源配置的中介效应,揭示了关于创业企业“冗余资源——创业导向——创新绩效”构建而成的资源价值转换机制的内在成长机理;再次,考虑到企业的内部成长机制必然受到外部活动的影响,结合我国制度深入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同时引入以知识产权为表征的正式性市场制度与以社会网络为表征的非正式社会性制度作为制度要素,不仅完善了组织成长路径的全面性,并且提高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元逐层回归分析以及分组回归分析的实证检验,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是在组织自身资源禀赋下,通过以“资源——绩效”为研究范式,发现了创业企业内部非沉淀性冗余资源、沉淀性冗余资源对创新绩效均具有先升后降的倒U型影响。该研究结果说明,一方面,“新生弱性”的创业企业在外部资源约束下,必须将企业成长的驱动要素回归于对组织内部资源的挖掘,其在满足正常经营之余累积的冗余资源是创新发展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并且不同类型的冗余资源对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但另一方面,冗余资源自身也具有门槛效应,随着组织冗余资源积累超过阈值,企业会逐渐出现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创新活动停滞现象。因此,创业企业需要认真审视自身资源要素禀赋,既不能无视冗余资源的价值,又不能过度追求资源的积累,只有充分发挥资源积累的真正价值,才能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内部资源支持。
二是在引入管理者认知要素下,首先基于“资源——能力”的视角,研究发现创业企业内部非沉淀性冗余、沉淀性冗余均对创业导向具有先升后降的倒U型影响,并且管理者创业导向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由此明确了这两类冗余资源通过创业导向中介作用增强了“资源——绩效”的倒U型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心智模型对创业导向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构建了“非沉淀性冗余——自主研发型创业导向——创新绩效”与“沉淀性冗余——技术引进型创业导向——创新绩效”两大理论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释了冗余资源对战略绩效影响机制的“理论黑箱”。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