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文章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深度连合疫情复杂多变的局势,运用贝叶斯博弈刻画并展示了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决策问题,在为国内外供应链成员提供指导建议的同时丰富并完善了现有的供应链竞合体系。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管理论文怎么写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封闭状态到开放模式的战略转变,多种产业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并融入全球供应链。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持续抬头,“逆全球化”倾向凸显。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球,其影响由最初的供应链下游端逐渐蔓延至整个供应链,这不仅严重侵害了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对全球价值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造成了巨大打击。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减缓、上游供给和下游需求两端受挫,企业停摆破产、供应链中断时有发生,全球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受到严峻考验。叠加全球服务贸易壁垒严重,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给中国经济社会的系统管理带来重大挑战。为减少疫情及贸易摩擦的影响,恢复国民经济,就要坚持开放和扩大市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及内需潜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为率先控制住疫情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保持GDP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随着国内的复工复产,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也逐渐高效运转起来,工信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且增速逐季回升,其产业链、供应链间实现了有效衔接和畅通,国内大循环形式已基本形成。同时进入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韧性十足,对外资具备多重吸引力,麦肯锡曾在报告中指出,亚洲消费了全球制造业产出的35%,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汽车、奢侈品和手机等众多产品的最大市场,占比超过全球消费的30%,世界其他地区也愈发依赖中国市场,这意味着疫情并未阻挡全球巨头增资中国的步伐,日本的茑屋确定了落户成都TOD项目,近百年历史的丹麦运动潮流品牌hummel也在筹划着进军中国市场,众多意大利珠宝品牌将入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另外路易威登、迪奥、蒂芙尼、普拉达、范思哲等一些奢侈品品牌都在加大进驻国内市场的力度,中国市场逐渐成为境外资金的“避风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逐渐打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成果主要集中在市场需求不确定、供应中断、信息不对称以及供应链竞合博弈四个方面。
1.2.1 市场需求不确定的相关研究
不确定性是影响供应链安全运营活动的内在因素,有不少学者对供应链需求不确定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Bernstein和Federgruen(2005)[1]探讨了需求不确定性下分散供应链与竞争零售商的均衡行为。Li和Zheng(2006)[2]讨论了具有随机需求和产量的生产系统的联合库存补充和定价问题。Ai等(2012)[3]对需求不确定下具有可替代产品的竞争供应链的供应链合同进行了研究。Chen和Xiao(2015)[4]通过建立具有多重不确定性的供应链博弈模型研究了渠道权力对供应链效率的影响。Begen等(2016)[5]在供需不确定性情境下对减少不确定性对产量和总成本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检验,发现在供应链中普遍存在短缺现象,其主要驱动因素是供需的不确定性。Cheng等(2017)[6]通过建立集成模型对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下的结构化合同设计进行分析,并引入相对合同价值概念,以设计需求不确定性下供应链最优契约合同。Choi等(2017)[7]为保障供应链安全,对具有多重不确定性的供应链模型进行了全面回顾,为开发更具创新性的供应链优化模型奠定了基础。Hu和Feng(2017)[8]通过收益共享契约研究了供需不确定性下供应链的优化与协调问题。集装箱运输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激烈的价格竞争和高需求不确定性等问题,由此,Zheng等(2017)[9]研究了两种面临不确定需求竞争的海运公司的定价策略。Lu等(2018)[10]认为汽车共享是提高机动性、减少个人车辆使用和相关碳排放的有效手段,因此他们采用两阶段随机整数规划模型来考虑在不确定需求下共享车队服务区的分配问题,以提供优化的车辆迁移决策。Kim等(2018)[11]开发了一个确定性的混合整数优化模型以应对时装行业中回收产品和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
............................
2 理论基础
2.1 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
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是基于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风险理论发展而来的一套理论。其中供应链风险一般是指在供应链实际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导致预期计划偏离从而造成损失的危险。而风险管理则是以最低的成本,在全面预测风险的基础上选择风险处理的技术和策略进行风险防范,以确保供应链安全运营的一系列活动。本小节旨在对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风险理论以及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进行概述。
2.1.1 供应链管理概述
2019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造成的破坏威胁着全球供应链的优化与升级。疫情的出现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危机和经济危机,并一直持续到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等危急状况的出现严重扰乱了多个维度下的供应链发展,面临这种局势,更需要重新思考和审视极端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理论,作为一种通过使用工具和技术进行链条内部管理,致力于提高整体交付渠道的运作效力和效率,以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的思维方式,目的就是协调供应链节点资源来共同满足消费者需求,有效实现资金周转周期的紧缩、供应链内外风险的降低、利润增长的推进、可预测收入的服务等四大项指标。早期,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随着对物流研究的深入发展,物流所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进而演化为如今的供应链管理。其概念最早始于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概念,后经由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如今的“供应链”[120-122]。而文章主要致力于研究疫情常态化下的供应链运营策略,即站在疫情常态化的视角下去理解供应链管理理论,这些视角突破了对“常规”供应链管理的假设:供给、需求及服务的确定性。当供需稳定且可预测时,供应链可以正常甚至高效运转,而缺乏可见度则会造成短期内供应数量和质量的不确定性,并伴随有长期供应不确定的风险。经过两年之久的疫情防控攻坚战,供应链管理理论也已经从集中控制到分散控制,从确定性到随机需求和供应,从利润最大化到面向三重底线的供应链管控三大方向延伸[123],疫情常态化的形势在引发诸多问题的同时也在倒逼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使其内涵更加充实完善。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作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信息不对称具有普遍性,该理论具体指交易各方拥有的信息量不同,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由此催生了信息不对称现象。本小节旨在对信息披露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概述。
2.2.1 信息披露概述
信息披露理论一般分为两个层面:基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信号传递理论[129]。
其中,委托代理理论最早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其目的主要在于分析不确定环境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关系。供应链企业成员普遍存在着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现象,而公司治理在本质上就是要处理因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所产生的种种代理问题,由于两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理论又被称之为主流公司治理理论,是公司治理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信息披露理论的基础之一。
信号传递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是在同时期被提出的,信号理论认为理性的市场潜在消费者会在逆向选择的情景下对资产进行打折处理,在没有采取相应矫正措施的情况下市场会充斥着大量残次品,进而下滑为柠檬市场,即市场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低质量产品横行,产品的卖方永远掌握着比买方更多关于产品质量状况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交易将受到极大影响,质量较高的产品会源源不断的退出市场,而残次品则会逐渐占领市场,出现逆向选择现象。此时,优质资产拥有者为使其产品区别于其他残次品,主动对市场进行信息披露、向外部投资者传递相应的产品信号,从而提高自身优质产品的竞争力。
................................
3 市场需求不确定下的信息披露策略 .............................. 22
3.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22
3.2 信息加密下的供应链决策模型 .................................. 24
4 供应中断下的信息披露策略 .............................. 47
4.1 研究假设与符号说明 .................................... 47
4.2 信息加密下的供应链决策模型 .................................. 50
5 结论与展望 ....................................... 80
5.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80
5.2 未来展望 .............................. 81
4 供应中断下的信息披露策略
4.1 研究假设与符号说明
本章节在考虑市场需求不确定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跨国供应商供应中断的风险,如图4.1所示,供应链竞争体系依旧是由两个供应商(本土供应商(DS)、跨国供应商(FS))和两个制造商(本土制造商(D)、跨国制造商(F))所构成,本土制造商仍然能够更准确的对市场进行预测以获得本土信号优势,且与跨国制造商通过在下游市场销售可替代的产品进行数量竞争。但国外疫情局势严峻,跨国供应商具有“断供”风险,此时具有本土信号优势外加稳定供应的本土供应链是否存在选择信息披露策略的可能,为此,本节仍旧假设了两种场景;(1)场景N*,本土制造商对自身掌握的市场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并投入一次性加密成本,即为存在中断风险时的信息加密策略;(2)场景S*,本土制造商放弃对信息加密成本的投入,跨国制造商同样可以获知需求预测信息,即为存在中断风险时的信息披露策略。
管理论文参考
........................................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文章通过构造由一个跨国供应商、跨国制造商和一个本土供应商、本土制造商组成的国内外双链竞争体系来探讨供应链风险的存在对供应链成员策略选择的影响,依托疫情常态化的背景和趋势,结合由疫情衍生出的信息不对称、市场需求不确定及国外供应中断的实际问题,选取品牌形象、市场波动、信息预测偏差、中断风险及投资成本等因素作为分析切入点,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影响策略选择的要素及阈值范围,抓住供应链成员共赢的合作区间,为跨国公司入驻新市场及本土企业的战略选取提供深刻的管理依据。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跨国制造商投资新市场,了解本土文化并实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显得至关重要,信息不对称下的竞争会让公司持续被动,仅仅依托稳定的供货价格无法成功在新市场上立足;同时,中断风险的存在也不可小觑,因为风险的存在本就是把双刃剑,但仅就利润而言,即便疫情所带来的供应中断会倒逼本土制造商选择披露共赢,从而造成表象上合作空间的扩大,但与不存在风险相比,共赢下的利润很明显是下降的,因此,选择一个价格稳定且供应风险小的供货商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但总之,无论是否存在中断风险或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打造并维护一个优质的品牌形象是重中之重,即便在不存有中断风险且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劣质的品牌形象依旧可以拖垮跨国制造商,因此,外在因素不可控时,拥有强硬的实力更为重要。
第二,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本土制造商在进行战略规划与策略选择时未必会坚持对市场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这与正常的认知是相悖的,尽管信息不对称下的本土信号优势确实会给公司带来信息收益,但为维护信息安全而进行的加密成本投资却是企业策略选择转变的关键,不可忽视的是,当加密成本高于信息收益时,本土制造商放弃信息加密策略进而转向披露策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也给本土企业一个提示,一味地追求优势的同时更要关注投资回报率,外在的优势可能会被自身内部的劣势所覆盖,企业实际的运营规划还要根据市场变动及自身实际情况及时的进行调整修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