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本文通过对实际案例企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的有效路径同时分析了信息集成、知识集成、技术集成和组织集成在技术研发的每个阶段的具体实现方式。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管理论文怎么写
在全球范围内,以科技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寻求与拓展属于自己的关键核心技术。多年来,我们国家致力于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目前部分领域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的“领跑者”。但在一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技术受制约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同时,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作为2021-2035期间必须实现的既定目标。如何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市场需求变化多样、复杂,对产品内涵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环境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给企业的生存带来了挑战。面对如此情况,企业想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然而,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进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大多数基础工艺、核心部件以及重要材料均依赖于进口。近年来所发生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我国企业实行的技术封锁以及未预料到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的供应链中断使我国企业生产陷入了困境,生存受到了威胁。因此企业想要摆脱技术路径依赖和“卡脖子”难题的束缚[2,3],就必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关键核心技术有着高度复杂性、知识嵌套性以及研发周期长等特点,想要快速实现从0-1的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应对如此情况,各国加快了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替代,比如《欧洲处理器和半导体科技计划联合声明》,欧盟就提出了要“降低对芯片的对外依赖度,实现芯片的自主可控。”我国也发布了政策性文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通过进口替代关键核心技术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土化[4]。因此,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进口替代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最优选择。
.............................
1.2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2.1研究内容
本文从现有理论研究出发,以访谈和现场观察资料为依据,通过程序化扎根分析方法构建集成创新视角下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研究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绪论。绪论重点阐述了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包括论文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研究方法进行相关介绍。最后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并绘制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图。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首先,利用可视化分析与研究综述总结有关核心技术研究的热点与不足;其次,对本文所涉及的进口替代、关键核心技术、进口替代核心技术进行概念界定,明确内涵。最后,介绍了集成创新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
第三章,研究设计。首先,对本文所选择的程序化扎根分析方法的背景、程序化扎根分析方法的操作流程以及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思路进行介绍。其次,对本文所选取的两家案例企业进行介绍并描述选择两家案例企业的理由。最后,对相关资料来源以及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加以描述。
第四章,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模型的构建。通过规范化的程序化扎根分析操作流程,即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以及选择性编码对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模型进行构建并对模型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最后选择第三家企业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第五章,集成创新视角下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模型构建。从集成创新的视角出发对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阐释。
最后,通过对前述章节的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本文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提出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关键问题。明确在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
第2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核心技术
2.1.1核心技术可视化分析与研究综述
利用知网以“核心技术”作为检索词,进行主题词检索,时间上选择2003年—2022年,在文献类型上选择SSCI,通过对已选出来的文献进行筛选并且删除其他不相关文献后,最终得到108篇符合该研究主题的有效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其中时间跨度“TimeS licing”为2003年1月-2022年4月,时间切片“Year PerSlice”选项设置为1,Node type选择Keywords,运行软件生成各类图谱。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通过对关键词的词频和核心特征分析,可以揭示出相关的研究热点。在进行关键词贡献过程中,将具有相同含义的词进行合并。依据关键词词频可视化分析,可以得出下图中众多关键词,其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从词频和中心性两方面可以找出相关的研究热点。在进行关键词共现过程中,将具有相同含义的词进行合并。
通过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后,共得到291个节点,432条连线,密度为0.0102。节点面积越大、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越密切则越是在核心技术领域内学者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图中可以发现“核心技术”最为明显,其次分别有研发能力、专利分析、技术创新、技术研发、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引进外资、专用设备、技术布局等。
............................
2.2集成创新理论
2.2.1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为其他学者提供了创新思路[17]。1970年,Nelson和Winter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在深入研究创新过程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科技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创新理论[18]。Freeman指出集成创新是指为适应市场需要而进行的创新,所获得的创新成果来获取市场份额。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的创新过程中,企业的集成创新可以在很大的领域内进行,并且是一种快速有效的企业创新模式[19]。罗斯韦尔(1992)提出的五代技术创新模式中的第四代“整合模式”和第五代“技术创新的系统集成与网络模型”都体现了集成的思想[20]。第四代“整合模式”强调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的同步运行,同时,还着重强调了企业与外部配套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五代技术创新模式则是在第四代的基础上引入了信息技术,进一步强调了企业的内外集成。1998年美国的Marco Iansiti提出“技术集成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想形成一种新的产品理念,必须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技术路径,才能使其成为现实”[21]。他提出应当认真评估和选择技术的可选方案,以适应复杂的技术应用环境。同时也提出一个完整的产品思路也并非来自于一个人的创意,它是一个高效的组织流程的产物。他所提出的技术集成被视为集成创新的起源。
2.2.2集成创新的内容
“集成”可以理解为取各类事物精华进行集中形成最优组合从而发挥最优效果,有融合、复合、整合、集合之意。集成创新将集成思想融入到创新过程当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赋予了集成创新不同的内涵。
从技术角度出发,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Iansiti教授(1998)提出了“技术集成”,早期的集成创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以技术为中心的革新运动,他将技术集成定义为“一组调查、评估和提炼的活动,其目标是创建技术与技术应用相关联的环境”[21]。
从集成能力的角度出发,Zott(2003)认为集成创新能力实质上是一种重构能力,是企业对已有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之符合外部资源环境变化的需求[22]。常耀中等(2015)提出在企业不具备原创性能力时可以按照本土市场需要,通过本地化创新把内外部软硬件集成为系统以形成自有品牌[23]。
...............................
第3章研究设计............................19
3.1扎根理论分析方法.................................19
3.1.1扎根理论的内涵...........................19
3.1.2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的选择依据........................19
第4章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模型构建........................24
4.1开放式编码.................................24
4.2主轴式编码....................................26
第5章集成创新视角下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模型分析.........31
5.1集成创新视角下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模型构建......................31
5.2本章小结...................................33
第5章集成创新视角下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模型分析
5.1集成创新视角下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模型构建
通过程序化扎根理论分析,得出了研发定位-技术识别-攻关实施-核心技术突破的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模型,本章从集成创新的视角出发完善路径模型(如图5.1),得出如下命题:在企业进行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集成创新的思想贯穿于各个阶段,信息集成是企业展开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的动机和基础,知识集成和技术集成是企业进行技术攻关的重要手段,而组织集成则是保证企业成功实现核心技术进口替代的关键。
管理论文参考
第一,研发定位阶段的信息集成。研发常常是由于某种察觉到的、有时是明确表达出来的市场需要而引起的。企业的技术研发过程是一项高度依赖信息的活动,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掌握、对客户需求信息的了解以及对政府政策信息的把握能够帮助企业理清未来的技术发展走向和技术热点,了解自己存在的技术缺口,形成技术概念。因此,企业要对来自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集成为企业提供研发定位提供思路形成初步的技术概念。
第二,技术识别阶段的知识集成。企业在通过不断地创新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知识库作为企业在未来的技术突破中知识储备。知识库中的一些事实描述、有关技术的数据参数、行业技术规范等都可以在企业开展新技术研发时提供帮助并帮助企业提高识别效率加快进入技术研发阶段。技术识别帮助企业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识别出技术要求发现应用更新的知识。由于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的技术内涵以及技术特点,需要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不同学科间的交流碰撞常常能产⽣新的知识。作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企业需要在技术识别阶段识别出技术所涵盖的学科知识、知识占有率决定了创新竞争力。知识集成帮助企业形成技术习惯使企业在这一阶段形成初步的技术雏型。
.................................
结论
本文通过程序化扎根分析,构建了集成创新视角下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路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集成创新是实现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实际案例企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的有效路径同时分析了信息集成、知识集成、技术集成和组织集成在技术研发的每个阶段的具体实现方式,发现集成创新的思想融入在企业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整个过程当中,信息集成是企业进口替代核心技术研发的动机和基础形成企业的技术研发概念,知识集成和信息集成是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知识集成形成技术雏型、通过技术集成形成核心技术成果,组织集成实现各个环节的有效沟通进行技术追踪是保障核心技术成功研发的关键。
第二,案例分析中的企业内部研发核心成员带动模式以及技术关键点外部技术资源整合攻关再内部集成模式具有典型性。所谓内部研发核心成员带动模式,核心点就是公司内存在不但具备丰富的技术专业知识基础,还具备其他多方面宽广技术专业知识基础的“T”型人员。而外部技术整合路径,更加注重于产学研多方在知识、设计和技术成果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核心在于通过外部技术资源对核心技术关键点进行攻破后的技术成果再集成转为企业的核心技术机密。企业通过这两种方式能够不断丰富和提升技术基础、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效率并掌握技术专利。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