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思考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5212 论文编号:sb2022121411314549749 日期:2022-12-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本文采取收集B银行的相关资料与问卷访谈的方式,深入调研,分类分析,统计近年来B银行宁波分行存在的操作风险问题,做到理论结合实际。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最近一二十年里,国内外商业银行因操作风险而造成的惨痛教训仍历历在目:2002年美林公司因误导投资人而赔偿1亿美元的损失;2004年,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因四名交易员的违法操作而造成3.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06年,中国交通银行沈阳分行发生了挪用客户资金2亿人民币的案件;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因交易员违规操作导致71.6亿美元的巨额税前损失;2010年,齐鲁银行发生伪造金融票证案而共骗贷10亿~15亿人民币;2013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因系统问题而出现了21座城市百余位用户储蓄卡被盗刷案;2017年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行长涉嫌编造理财产品以诱惑高净值用户,导致一百五十多名投资者损失超30亿;2018年,印度第二国有银行遭遇最大规模的投资银行欺诈案,涉案金额达18亿美元等等。上述已披露的大案都可以证明操作风险在银行风险中所出现的普遍性和带来的巨大危害。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交易手段多样化,较之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变得更加难以计量与预测,甚至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声誉与公信力[1]。

管理论文怎么写
管理论文怎么写

在眼下,我国银行业还没有在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中遭受过严重打击和产生重大损失。尽管如此,这一切并不能说明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反而是由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不强,市场化改革滞后造成的结果。另外,由于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内外行业环境竞争不断加剧,只有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强化综合竞争实力,才能更好地迎接日新月异的银行业国际化、市场化挑战。
..............................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文献检索中,笔者发现,对于操作风险的研究国外比国内起步早很多。由于国外银行大多历史悠久,沉淀的操作风险数据全面,并且由于相对成熟的金融机构管理模式,使其相关数据披露较为完整。国外学者在操作风险的建模、数据分析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另外,笔者通过知网、科学网、百度学术等搜索发现,目前国内对操作风险的相关研究并不十分全面。由于操作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不易量化的原因,有关操作风险问题的研究仍尚待突破。另外,正是由于我国历史与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使得国外的关于操作风险的研究在我国出现“水土不服”。以至于当前我国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研究仍处在探索的初期阶段。
(1)操作风险界定和分类研究
刘明彦[2](2019)和廖艳琳[3](2019)研究认为依照发生操作风险的决定因素可将其分成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是指内部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组织风险、流程风险、人员风险和系统风险。其中,组织风险产生是由于组织架构变动和内在行动传递的不及时;流程风险产生是由于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和运行的不规范;系统风险产生是由于系统失灵及漏洞;人员风险产生是由于员工操作失误、内部欺诈、人员流失等。外部风险则是指外部因素造成的风险,主要由外部欺诈、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产生。
程媚[4](2012)和谈儒勇[5](2019)研究认为依照操作风险出现的频次及可能造成的风险类型,可分为三种。一是可预计损失风险,指商业银行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而频繁出现的风险,此类风险多以高频低损事件出现居多;二是不可预计损失的风险,即商业银行出现的非正常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风险,该风险常以低频高损事件出现居多,因此银行应利用其低风险资产投资来抵补损失;三是灾难性损失的风险,即商业银行遭遇的重大的灾难性经济损失的风险,此类损失出现可能性很小,但后果十分严重。
.................................
第2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操作风险
相较于其他几种金融风险,操作风险既是一种古老的风险类型也是一种新型的风险类型,目前并没有统一、绝对的定义。
英国银行家协会(BBA)对操作风险的界定具有一定代表性:“所谓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人员活动和系统错误或故障,或者由于外部时间因素而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的风险。”
在被称为国际金融风控“圣经”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明确指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者由于外部事件可能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即为操作风险。并将通常情况下的操作风险简单地分成四类:“人员、内部流程、操作系统和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25];或者将其细化为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内部职工和工作场所的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的安全、银行维系运营的实物资产损害、业务中断和系统出错、行政/交付和过程管理”。同时,法律风险被认为应当包括在操作风险中,而“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被排除在该范畴之外。该结论并未获得国际银行界的普遍认可,且明显相悖于社会公众对操作风险的一般认识。委员会作出这一认定的原因是考虑到一家银行由策略不当和声誉有损所造成的损失,目前无法用一定数据指标量化计算,故而暂不纳入风险资本监管范围。
新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定义确定不够公开、科学、透明,也导致了金融机构最终出现损失增加收益减少的情况后界定是否由操作风险引起带来了诸多难题[26]。
目前,学术界对于操作风险涵义的争论一直存在,但最终目的十分明确,即确立操作风险监管框架,改进操作风险计量方法,旨在平衡所有银行的规模大小不一、业务复杂性和活动性质的基础上,达到可比性、简单性和风险敏感性的统一,也对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框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参考,对后续的完善发展起到了促进与引领作用。
........................................
2.2理论基础
2.2.1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按照2003年7月美国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the Treadway Commission)公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草案)的内容,全面风险管理是指由企业战略目标建立,到总体目标完成的风险管理过程。框架结构可以用“三-四-八”三个层次来描述,即:企业总体目标、全面风险管理要素、企业的各个层级。其中,企业总体目标分为四个方面: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有八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传播和沟通、监控。全面风险管理的八要素为企业的四个总体目标服务,企业的各个层面要贯彻这四大目标,而企业的所有层面都需要严格依照八项要素进行风险管理。
2004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概念。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商业银行内不同层次的业务板块,不同类型风险的整体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等各种性质的风险类型,公司、零售、金融机构等各个客户种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等各种性质业务的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按照系统的管理规范加以衡量和加总,并按照所有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其中核心理念是:对整个机构内不同层次的业务单位、不同种类的风险的整体管理。
2017 COSO正式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对2004年《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e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的更新修订,是针对这十几年间,新的环境波云诡谲,新的技术迭代演变,企业风险的复杂性不断变化,所做出的巨大更新。
...............................
第3章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分析.........................18
3.1 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概述.......................18
3.1.1金融业务板块..........................18
3.1.2人员岗位板块..........................19
第4章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36
4.1 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影响因素识别.......................36
4.1.1内部环境..............................36
4.1.2内部控制...............................37
第5章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与保障措施.............47
5.1 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47
5.1.1细化评估机制考核办法................................47
5.1.2落实案件(风险)信息报送.........................48
第5章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与保障措施
5.1 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基于对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风险点识别以及评估分析,从评估机制的考核办法、案件(风险)信息报送、风险数据分析运用三块,提出了适合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5.1.1细化评估机制考核办法
对于评估机制的考核办法,其中运营条线的职责清晰十分重要。每个机构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所管辖范围的风险点,才能做到提升操作风险识别的准确性、报送的及时性,为下一步风险评价打好基础。履职清单见图5.1。

管理论文参考
管理论文参考

进一步设立考核项目,具体项目如表5.1所示,将运营操作风险嵌入其中,按照各项操作风险的发生比重和可控程度,对操作风险考核项目进行细分,设立基本分,再在考核期内逐步加减,让每个部门能直观地看出操作风险防控在业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重视对操作风险的防范,提升全行的操作风险防控能力。
..............................
第6章总结与展望
6.1研究总结
在B银行宁波分行的日常经营过程中,操作风险与之相伴相生,不可避免。在本文的研究中,从文献综述出发,简要阐述操作风险、全面风险管理等概念与理论,配合以调查问卷、案例分析,基于运营操作风险发生的环节、板块,提出针对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并辅之以相应的保障措施,帮助改进B银行宁波分行现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
本文的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
(1)介绍相关理论背景现状
介绍国内外理论研究背景,结合现今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环境和银行自身操作风险现状,说明了运营操作风险建设对于B银行宁波分行的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2)理论实际结合分析
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管理现状本文采取收集B银行的相关资料与问卷访谈的方式,深入调研,分类分析,统计近年来B银行宁波分行存在的操作风险问题,做到理论结合实际。
(3)通过实证研究对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做出识别与评估
以各类案例为切入点,找出内部环境、内部控制、人员管理、系统技术四个影响因素,并识别出人员、流程、系统等风险点,进而提出对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的评估管理要求和对评估流程进行梳理。
(4)为B银行宁波分行运营操作风险提出了优化策略和保障措施
针对之前章节应用文献调研、深度访谈、案例分析方法的分析与评估,对B银行宁波分行存在的运营操作风险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同时,为保障优化策略的顺利实施,一并提出了相关的保障措施。对B银行宁波分行的运营操作风险管理以及银行今后的内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