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论文代写 点击次数:85
论文字数:68800 论文编号:sb201208142041112030 日期:2012-08-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进入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期,呈现出发生频次增加、规模变大、波动方式多兀、国际化程度提高等特点危机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常态,植根十社会经纬之中。仅从2008年以来,我国相
继发生多起重大公共危机(见表1.1),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估算,近五年来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伤残人数超过200万,经济损失近9000亿兀,相当十GDP的3.5%,远高十中等发达国家1 %}2%左右的同期水平。妥善有效地治理危机,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直接关系到我党的执政地位。

    公共危机治理是一个多兀复合的过程。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危机治理中处十主导地位。同时,政府应当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公民、非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媒体、宗教团体乃至国际社会)积极参与,扩大危机治理体系的组织和资源吸纳能力,提高危机治理的绩效。

    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重视并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的必然发展趋势。从我国实践看,政府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经历了一个由忽视到重视、从限制到接纳的过程,尤其是从2008
年冰灾和汉川大地震以来,社会力量的作用逐步凸显。但从整体看,仍然存在着危机意识薄弱、应对能力不强、参与途径受限、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如何实现政府主导力量与社会参与力量的有序对接,提升整体应对能力,把各类危机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是一个十分现实目_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因此,本文拟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在阐明理论依据、分析现实要求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表现在:
 
   第一,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十宏观的制度设计和体系构建,对十社会力量参与问题,只是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一项措施泛泛提出,不够系统、深入。本文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现实要求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力图对理论的系统和深入有所推动。

   第二,本研究建立在对汉川大地震的实例分析基础之上,指出现阶段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十改进公共危机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l]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Barbara  Adam,Ulrich  Beck,Joost  Van  Loon.The  Risk   Socitey  andBeyond:Critical Issue for Social Theory[M].London:Sage,2000
    [4]孙多勇,鲁洋.危机管理的理论发展与现实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4(4)
    [5]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阴.中国行政管理,2003(7)
    [6]唐钧.从国际视角谈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阴.理论探讨,2003 CS)
    [7]石路,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阴.新疆大学学报,2007 C2)
    [8]苗兴壮.超越无常一突发事件应急静态系统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张立荣,冷向明.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C 3:11一19
    [ 10]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阴.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 C6)
    [11」Steven  Fink.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M].New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
    [ 12]  Hermann,Charles  F.,ed.International  Crisis:Insights  From  BehavioralResearch[M].New York:Free Press,1972
    [13] Rosenthal Uriel,  Charles Michael.Coping with Crises:The Management ofDisasters,Riot and Terrorism[M].Springfield:Charles C.Thomas,1989
    [ 14]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江玉凯.公共危机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16] Rosenthal Uriel.Managing Crises:Threat,Dilemma,Opportunities[M].ThomasPublisher Ltd }  2001
    [17]李洪波.公共危机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阴.管理观察,2008 C7)
    [18]  Roger  Kasperson.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A  conceptualFramework[J]. Risk Analysis. Vo1.8.1988
    [19] Piet Strydom,Risk,Environment and Society,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Press,2002
    [20]高恩新.从非常态管理到常态管理[[c].《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第二辑,2007
    [21 ]伊恩·米卓夫.危机防范与对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2]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3]胡鞍钢.特大地震灾害的应对周期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表目录 7-8
图目录 8-9
摘要 9-10
ABSTRACT 10
第一章 绪论 11-18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6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3-14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4-16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6-17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7-18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18-25
    2.1 公共危机 18-21
        2.1.1 公共危机的涵义 18-19
        2.1.2 公共危机的分类及特点 19-21
    2.2 公共危机治理 21-25
        2.2.1 公共危机治理的涵义 21
        2.2.2 公共危机管理理念的演变 21-24
        2.2.3 社会力量的界定 24-25
第三章 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基本情况 25-36
    3.1 主要特点 25-32
        3.1.1 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 25-28
        3.1.2 逐步完善的组织体制 28-30
        3.1.3 初具规模的法律支撑 30-31
        3.1.4 先进的危机治理理念 31-32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36
        3.2.1 缺乏长远的危机治理规划 32
        3.2.2 部门分割现象比较严重 32-35
        3.2.3 专业应对水平相对落后 35
        3.2.4 社会力量作用发挥受限 35-36
第四章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36-43
    4.1 理论依据 36-37
        4.1.1 市场失灵理论 36
        4.1.2 政府失灵理论 36
        4.1.3 善治理论 36-37
    4.2 现实要求 37-43
        4.2.1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37-39
        4.2.2 应对新形势下公共危机的必然要求 39-40
        4.2.3 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 40-43
第五章 国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先进经验 43-51
    5.1 强烈的危机意识 43-44
    5.2 有效的社区自治 44-45
    5.3 活跃的NGO 45-46
    5.4 发达的慈善事业 46-47
    5.5 政府与企业的有效合作 47-49
    5.6 网络新媒体的积极参与 49-51
第六章 从汶川大地震看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1-65
    6.1 公民危机意识淡薄 51-52
        6.1.1 学校教育不足 51-52
        6.1.2 社会教育不足 52
        6.1.3 灾难教育不足 52
    6.2 社区作用发挥不明显 52-54
        6.2.1 政府赋权不足 53
        6.2.2 自身吸引力不强 53
        6.2.3 参与机制不明 53-54
    6.3 NGO 表现存有瑕疵 54-57
        6.3.1 宏观社会环境影响 54-55
        6.3.2 NGO 自身发展局限 55-57
    6.4 慈善事业遭遇瓶颈 57-62
        6.4.1 慈善理念不够成熟 58
        6.4.2 慈善通道尚不通畅 58-60
        6.4.3 慈善公信力受到挑战 60-62
    6.5 应急产业仍显稚嫩 62-63
        6.5.1 企业规模较小 62
        6.5.2 应急物资储备调运体系不够完善 62
        6.5.3 产业未形成良性循环 62-63
    6.6 危机传播有待改进 63-65
        6.6.1 部分媒体控制能力不足 63-64
        6.6.2 网络暴力现象值得警惕 64-65
第七章 对策及建议 65-80
    7.1 塑造发达的应急文化 65-66
        7.1.1 加强学校教育 65
        7.1.2 加强社会教育 65-66
        7.1.3 注重灾难教育 66
    7.2 加强社区组织能力建设 66-69
        7.2.1 明确定位,加大支持 66-67
        7.2.2 理清思路,规范程序 67-69
    7.3 充分发挥NGO 的作用 69-71
        7.3.1 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69-70
        7.3.2 加强NGO 自身建设 70-71
    7.4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71-73
        7.4.1 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 71-72
        7.4.2 积极培育慈善组织 72
        7.4.3 促进慈善组织健康发展 72-73
    7.5 将企业纳入危机管理 73-75
        7.5.1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73-74
        7.5.2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74-75
        7.5.3 大力发展应急产业 75
    7.6 提高危机传播水平 75-77
        7.6.1 建立政府与媒体的良性关系 75
        7.6.2 提升媒体的专业素养 75-76
        7.6.3 重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76-77
    7.7 重视发挥宗教团体作用 77-80
        7.7.1 实现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 78
        7.7.2 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78-79
        7.7.3 抑制宗教的负面功能 79-80
结束语 80-81
致谢 81-82
参考文献 82-86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6

 

论文sblunwen.com 请联系qq1847080343,电话13795478425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