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相关文献梳理,从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利用ARCGIS分析工具,从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莫兰指数与核密度分析方法等,测量与论证江西省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探究江西省水利旅游开发对策,助力江西省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国家战略层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新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大会中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旅游业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截至2023年,中国共有878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2000多个达到省级标准的水利风景区,这些风景区分布在关键的江河湖库、灌区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区域,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河湖生态空间。这些风景区不仅是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的理想场所,也是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和文化活动的绝佳地点,为广大民众的幸福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
(2)风景区开发层面:“存量更新”问题凸显,水利风景区成发展热点
中国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内独具规模的产业。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展现了其作为国内重要产业的地位,而且反映了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自“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水利风景区因优质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成为开发建设绿色生态的高质量风景区的重要载体,国家对于水利工作也是越发重视。
研究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是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步骤。水利风景区是“两山”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的关键环节。目前,中国的旅游风景区发展模式正从“增量规划”转向“存量更新”,目标是深入挖掘并凸显各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水库风景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一方面,开发这些风景区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扩大内部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这也符合政府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倡导,满足公众对于生态旅游的渴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系统性和科学性地开发建设水利风景区变得尤为关键。
.....................
1.2研究问题
无论是基于国家战略层面、风景区开发层面、各省域层面和江西省域发展层面,都预示着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工作将越来越被重视,江西省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任重道远。
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国内对水利风景区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研究主题多样,研究方向全面,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但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大多数文献仍然是从水利工程的视角看待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结合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视角探讨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开发的研究还较少。二是现有研究多集中与水利资源类型、水利资源功能以及水利资源开发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鲜少有文献针对水利风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对水利风景区进行管理规划。
为此,本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探究江西省水利旅游开发对策,旨在助力江西省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2.1.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中强调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2]。可持续发展理论倡导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力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进步。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此外,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模式,旨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依赖于两个关键体系的协调:一方面是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综合发展,构成了其目标框架;另一方面则是管理、法制、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能力强化,形成了支持这一战略的基础[3]。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技术、观念和体制方面所展现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政府和民众的参与。具体而言,这包括有效的决策制定、高效的管理实践、健全的法律体系、前瞻性的政策制定、创新的科技应用、全面的教育系统、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公众的广泛参与。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筑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基础[4]。
习近平在2005年访问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后这一理念成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一步强化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2015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式纳入中央文件。随后,201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展现了中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的意愿和决心。
..............................
2.2核心概念界定
2.2.1水利风景区
相比于国外,我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起步较晚,我国水利部于1997年提出建立以水利工程为依托的旅游区,2001年正式成立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标志着全国水利风景区的创建正式启动。为保护水利风量区资源并科学开发利用,2001年7月,水利部成立了水利风量名胜区评审委员会。2004年5月8日,《水利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颁布,同年8月1日,《水利景区行业标准评价标准》正式执行。2010年,《水利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行业标准导则》正式实行。经过近十几年发展,水利风景区创建数量逐年增加,景区投资建设规模逐渐加大,建设标准和行业要求也越加严格。国内也有一批建设运营模式较为成熟的水利风景区,如三峡大坝、都江堰灌区等,对于其他景区建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9]。随着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发展,国内学者们对于水利风景区的研究也越加重视。
“水利风景区”的概念具有中国特色,它是水利部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现有研究大多从界定水利风景区涵盖的内容边界,对水利风景区进行定义[10]。随着绿色经济、能源生态、双碳经济等不断迭代发展[11],水利风景区也会跃升到新的发展形态,因此,应从动态发展视角看待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形态。
水利风景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具体如下:
(1)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些风景区通常具有全国性的重要性,可能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价值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被评定为国家级。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通常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设立,它们在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省级水利风景区:相比之下,省级水利风景区主要是在省级范围内具有重要性的地区。它们可能因其地区内的特殊性或对当地社区的重要性而被评定为省级。省级风景区通常由省级政府机构管理和维护。
..................................
3江西省水利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21
3.1政策发展情况.............................21
3.2经济环境情况...................................21
4江西省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25
4.1空间数据收集与处理..............................25
4.2空间分布区域分析........................................25
5江西省水利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48
5.1主要问题...................................48
5.2对策分析........................................48
5江西省水利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5.1主要问题
江西省作为水利大省,在水利旅游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得益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层面的基础,江西省水利旅游展现出开发潜力。江西省水利旅游的开发不仅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满足了公众对水利旅游的现实需求,也与政府推动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相契合[46]。
倚靠“五河一湖”的格局,截至2023年4月,江西省的水利风景区数量已达到110个,其中包括48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62个省级水利风景区。然而,相比于全国各省域的水利风景区数量,江西省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分别根据空间聚集性、关联性与结构规律的分析,江西省水利旅游的开发还面临多方面阻碍,揭示了江西省水利旅游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与分布的差距。虽然江西省的水利风景区数量已达到110个,但在全国排名中仍然存在数量上的不足。此外,水利风景区的分布可能不够均衡,部分地区可能存在资源相对匮乏或开发不足的情况。
(2)开发与管理水平的差距。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其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江西省在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包括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3)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差距。尽管江西省已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但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有待提高。这需要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等方式来增强。
(4)水利风景区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差距。水利风景区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重要途径。江西省在推动水利风景区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方面可能还需要加强,包括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安全保障等方面。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秉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江西省水利旅游开发除了满足地方“准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发展水经济”等多层级多方面的需求外,也给当地的生态保护、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效益,是江西省在水利管理体制的一大创新,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抓手。江西省水利旅游开发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层面的号召,还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西省水利风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开发对策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基于发展现状与空间区域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与技术的四个方面,以及从国家级、省级与沿水系分布特征的角度,厘清了江西省水利旅游的发展背景与发展现状,论证了江西省水利旅游开发的巨大潜力与趋势。
(2)基于最邻近点指数与地理集中指数分析方法,并通过ARCGIS工具,分析与绘制出水利风景区的空间聚集性特征。基于最邻近点指数分析方法,测算出江西省水利风景区的最邻近点指数为1.56(大于1),说明江西省水利风景区呈均匀分布状态。同时,为了更加精细地量化景区在各个区域范围内的分布水平,基于地理集中指数分析方法分析景区在各区域范围内的集中水平,测算结果表明:江西省水利风景区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态势。江西省水利风景区在全省范围内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而在具体的区域划分中,区域一和区域三的水利风景区则呈现出分散分布,区域二则呈现出集中分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