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缘起与现实状况中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受局限,体现在参与的时长短、内容窄、频率低、方式单等方面,发现父亲参与小学教育存在认知困境、情感困境和行为困境。
第一章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现实状况
第一节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时间长短不一
父亲与孩子的共处时间是衡量其参与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且共处时间的长短对参与效果有显著影响。通过访谈发现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时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职业要求、个人时间管理能力、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尽管许多父亲面临时间上的挑战,但他们仍然在寻找方法来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
访谈者Z先生是一名销售经理,目前在一家外企工作。Z先生称自己的工作确实非常繁忙,加班和出差是家常便饭。“我每周参与学校教育的时间确实不多,大概只有1到2个小时。我通常会在周末抽出一点时间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笔者问到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与孩子的老师保持沟通,他说:“主要通过电话和线上交流。我会定期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此外,我也会通过发消息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学习进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因为它让我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但我也意识到,如果能有更多时间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比如参加家长会或者学校的活动,可能会更有助于我全面了解孩子的教育情况。”在笔者询问是否尝试过利用现代技术,比如学校提供的在线平台,来更便捷地参与孩子的教育时,Z先生表示没有用过。“我听说过学校有在线平台,但我还没有充分利用。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更多地利用这些资源,以便更有效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教育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内容较为局限
笔者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父亲愿意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但对如何有效参与以及参与的具体方式缺乏准确理解。然而一部分父亲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参与学校教育,对自己的角色缺乏清晰定位,未能真正投入其中。
在与教师Y的访谈中,她提到:“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班级活动中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班级中有些孩子的父亲很少出现,只有在家长会时才能偶尔见到,而主动与教师讨论孩子学习情况的父亲更是罕见。”笔者在访谈时进一步询问:“您认为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Y教师指出:“首先,许多父亲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工作或经常出差,这限制了他们参与学校活动的时间。其次,社会传统观念中,父亲的角色更多被看作是家庭的经济支柱,而教育和照顾孩子的责任往往落在母亲身上。此外,一些父亲可能缺乏参与学校活动的意识或不知道如何参与。”另一位访谈者O班主任指出:“大多数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比较传统,内容也相对有限。这可能是由于家长对现代教育理念的了解不够,或者是因为缺乏创新的参与方式。传统上,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主要体现在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中。爸爸通常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而较少涉及孩子的兴趣培养、个性发展等方面。”
此外,小学生父亲对参与学校教育内容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参与学校活动、教学或学校管理等方面。大多数小学生的父亲将参与学校教育简单理解为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家长会或家长开放日,认为只要出席即可,对活动的具体内容、意义及孩子的表现并不关注。他们认为,由于自己非专业人士,对学校管理和教学无法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因此主要参与的是开放日和家校活动。部分受访父亲对参与学校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主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情感支持、价值观教育等其他重要方面。访谈者T家长表示:“我认为参与学校教育主要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确保他们在学校表现良好。我平时工作很忙,所以主要是通过询问孩子的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来参与教育。我觉得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也会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情况,但我认为老师和学校应该主要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当笔者问到:“父亲的参与不仅限于学习成绩的关注,还包括情感支持、价值观教育、社交技能培养等多个方面。您对此有何看法?”受访父亲表示:“我之前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我认为这些方面确实很重要,但我不确定自己应该如何参与。虽然我对如何参与还不太了解,但我愿意学习并尝试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
.................................
第二章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困境揭示
第一节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认知困境
一、主外与主内的家庭角色冲突
根据传统观念,母职被定义为一系列与儿童养育和照料相关的社会构建活动及相互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母职在社会文化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角色和期望,父职则似乎是个新概念。如“男主外,女主内”就昭示着女性历来承担着育儿的责任,且几乎只有育儿的责任,而男性职责则体现在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以及姓氏传承、财产继承[1]。在现代社会,这种家庭性别分工的刻板模式理论上已经几乎被摈弃,须知父母任意一方职能短缺都会对家庭关系、家庭分工造成不良影响,但“父亲缺位”,尤其是父亲的功能性缺位,依旧尤为普遍。社会集体意识也为家庭赋予了区分较为明显的父母的角色身份,父亲与母亲的角色责任划分进一步导致了焦虑密集的母职,以及低参与的父职。笔者通过询问身边的教育工作者A老师了解到,在孩子小学阶段,基本由母亲负责照料孩子;当教师出面处理学生个人问题时,也会优先联系孩子的母亲,A老师戏称孩子的爸爸们“都摆烂了”。而进入到初高中阶段,父亲的出面次数逐渐增加了,但多数参与的是与子女成绩相关的问题,母亲依旧是家校联系的“代言人”。
有学者提出,母职焦虑始于孕期,即“准妈妈”阶段,并贯穿于孩子从孕育、抚养到教育的整个成长过程。研究母职焦虑的文献广泛覆盖了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如今的母亲们承担着过多的身份,她们既要担任孩子的主要“抚育者”,孩子生活乃至未来的规划者,与孩子情感连接的主要沟通者,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筹备者,又不能忘记忙碌于自己的事业。母亲的职责变得繁杂且相互交汇,甚至显得有些混乱。社会与在家庭的职能之间产生的种种冲突,让母职的焦虑愈发严重,并且投射到了子女身上。而社会对于父职的期望则是家庭的“供养者”,是家庭的话语权和权威。父亲的家庭责任更多地体现在经济供养,这基本被认为是父亲对家庭的个体责任,这一社会期望看起来根深蒂固,比如当问起谁该主要负责家庭经济来源时,答案往往是父亲。父职的单一化,也导致父亲对孩子日常照顾的缺席。
............................
第二节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情感困境
一、父职的情感体验被边缘化
在传统家庭结构中,父亲在育儿方面的参与往往较为有限,主要的抚养和教育责任通常由母亲以及家庭其他成员承担。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描述了父亲与孩子关系的特点:在妻子怀孕和生产期间,丈夫并未承担特别的责任。男性因长期从事户外劳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相对较少。在孩子幼年时期,父亲在孩子眼中更多是母亲的助手,偶尔作为玩伴出现。尽管如此,在母亲忙于育儿时,父亲会分担一些家务,甚至包括厨房工作。费孝通所描绘的时期,中国大多数家庭生活在农村,家庭结构以主干家庭为主,规模较大,且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生产模式。在这种背景下,父亲在家庭中的育儿角色更多体现在情感和私密性照料的缺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家庭结构以及角色期望都在发生变化。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1]。2016年,中国家庭平均规模降至3.5人,其中70.2%的家庭户人数为3人或以下,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家庭形式。随着双职工家庭的增加,母亲越来越多地参与工作,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使得父亲在育儿中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这种结构性变化是父亲角色转变的背景,但并非唯一因素。
在传统家庭体系中,父亲扮演着核心角色,是家庭与社会的联系纽带。家庭其他成员的角色和关系都是围绕父亲建立的。在家庭与社会联系不充分的情况下,父亲是两者之间的桥梁,既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连接,也是情感价值的中介。政治上,父亲是家庭的代表和领导者,其政治地位和社会命运对家庭的存续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上,父亲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持者,家庭的日常生活和资金周转依赖于他的工作。文化上,父亲是社会价值观和知识的传递者。因此,父亲在家庭中既是秩序的创造者、维护者,也是保障者,需要谨慎处理家庭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并通过严肃的态度引导子女保持自律和努力。
...........................
第三章 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困境归因 ........................... 46
第一节 难以协商的家庭分工 ........................... 46
一、个体化社会中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 46
二、追求自我实现与家庭分工的协商 ........................... 47
第四章 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突围路向 ....................... 54
第一节 为父亲参与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54
一、学习知识,提高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 ............................... 54
二、父母搭配,完善家庭教育职能 .................................................... 55
结语 .................................... 65
第四章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突围路向
第一节为父亲参与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学习知识,提高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
认识是采取行动的基础,只有当意识得到提升,才能改进教育实践并提高教育技巧。父亲在参与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主要归因于他们过时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通常将育儿责任默认为母亲的分内事,而自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加之经济压力,这种观念在农村经济家庭中尤为根深蒂固。在现代社会中,父亲承担着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重任,扮演着“养家糊口”的角色,但往往在子女的日常生活中缺席。父亲需要更新观念,认识到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并且不能将教育子女的职责全部推给母亲。父亲应当积极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了提高父亲在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参与度并优化亲子关系,父亲需要清晰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明白作为父亲应履行的义务,以及如何逐步融入子女的学校教育生活。
具体来说,首先,父亲需要提升自己的参与意识,理解自己陪伴和参与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父亲应与配偶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而不是让母亲独自承担。其次,父亲应将参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学校教育,并避免过分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德育。父亲应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同时也要重视其品德培养、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最后,父亲应从单向接受学校教师反馈子女情况的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父亲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同时在家中主动与子女进行交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伴子女,以尽到作为父亲应尽的职责,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
教育论文参考
............................
结语
本研究缘起与现实状况中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受局限,体现在参与的时长短、内容窄、频率低、方式单等方面,发现父亲参与小学教育存在认知困境、情感困境和行为困境。从认知上看,是主外与主内的家庭角色冲突、严厉与慈祥的性别身份矛盾、自由与责任的个人期望纠结导致的;从情感上看,是父职的情感体验被边缘化、父亲与孩子情感联结较弱的结果;从行为上看,产生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参与学校教育缺乏科学有效指导、参与学校教育影响自身职业晋升。本研究分析以上困境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家庭方面存在难以协商的家庭分工;第二是学校缺乏支持力度;第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以上困境原因探寻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突围路向,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第一,为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学习知识,提高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父母搭配,完善家庭教育职能;祖辈放手,支持父亲参与其中。第二,建立家校协同机制促进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包括搭建入场桥梁,联结父亲与学校教育世界;完善组织机构,搭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平台;优化参与方式,为父亲参与学校教育提供多种途径;开展主题活动,优化父亲出席家校共育生态。第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包括倡导政策,推进父亲参与制度落实处;建立协同,营建父亲出席家校共育氛围;性别平等,营造良好的社会性别文化氛围。以上对策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小学生父亲参与学校教育的困境,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有利于助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