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成因与策略——以成都J中职学校为例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56255 论文编号:sb2025081222165653468 日期:2025-08-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与以往大多数以统计总结为主的相关研究不同的是,运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并以三元交互决定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形成的框架路径贯穿全文,把理论融入到问卷和访谈提纲中。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1.中职学校的课堂问题行为严重影响中职教育的质量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技能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人才基础。如《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就强调“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优化布局结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团办学等措施,建设一批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1。《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也指出“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
课堂是一个舞台,它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组合而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中职学校目前的课堂管理状态不容乐观。3因为中职校生源较差,学生又处于青少年叛逆阶段,很难有效地约束其行为,而且在课堂管理中,这种行为约束会占用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中职教育重视技能教学,要求学生从根本掌握、理解技能,所以在课堂中,对师生互动给予充分重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及时向老师提问。但是这一现象也存在一定弊端,比如现实中学生行为更具活动性,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还存在部分较为叛逆的学生为彰显自己与他人不同,在课堂中寻找机会与老师争吵、对峙,恶意破坏课堂秩序。综上可知,中职学校课堂问题行为现象较为严重,教师很难制约学生的问题行为,这严重限制了中职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有必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不良行为表现进行有效控制,实行较为严格的课堂管理制度实现消除学生负面行为的终极目标。

教育论文怎么写
教育论文怎么写

.............................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
1.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与判断标准
课堂问题行为是问题行为的组成部分,探究课堂问题行为的内涵首先要了解其上位概念,即问题行为。威克曼·科斯特(Wickman Koster)早在1928年就对“问题行为”进行了定义,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以及要求,而与社会既定的规范和要求相违背的个人行为则是问题行为。1之后,亨利·林格伦(Henry Lindgren)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界定,将其视为广义上引起麻烦或导致课堂失效的行为。因此,像“对教师和其他权威人士长期的对抗”、“极端的羞怯”、“过度的白日梦”、“旷课”,“长期的不愉快和抑郁”,这样的症状都可以认作是问题行为的多种表现。2霍顿·斯蒂芬(Houghton Stephen)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扰乱课堂秩序,引起教师不良情绪的行为。
除了从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不良影响去定义课堂问题行为外,后来的学者也从做出课堂问题行为的对象、程度、不同状态和影响层面,更加全面地去定义课堂问题行为。罗杰斯·比尔(Rogers Bill)提出,不仅有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也存在教师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包括学生大喊大叫、大声说话、注意力分散、推推搡搡等常见行为,也包括学生特定的情绪或行为障碍,不仅包括学生的“首要行为”,也包括学生的“次要行为”,不仅包括师生的语言行为,也包括他们之间的非语言行为。4琳达·阿尔伯特(Linda Albert)将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定义为不良行为,并给出了界定标准:“干扰老师的教学,干扰其他学生学习,干扰自个儿的学习。”得当的行为有助于促进学习,不良行为则会阻碍自身发展。
...............................
第二章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办学校
民办学校在国外一般被称为私立学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和类别。美国通常把这类学校称为私立学校或非公立学校,而澳大利亚则将其命名为非政府学校。在我国,关于民办学校的界定存在多样化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依据教育经费的来源、办学主体的性质,或者同时考虑这两方面因素即双重标准来界定民办学校。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没有直接规定民办学校的概念,但是从该法第二条关于该法适用范围的规定来看,实际上采纳了上述对民办学校的第三种界定方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据此可以认为,在我国,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教育机构。
(二)民办中职生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分支,它涵盖了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技工学校(技校)、职业高级中学(职高)及多种短期职业培训形式,构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主要面向初中毕业生或具备同等学历的学生,提供为期三年的系统化学历教育。2本文中,“中职生”特指接受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群体。其中,“民办中职生”则是指那些就读于由非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或个人所创办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这类学校享有高度的自主管理权,自负盈亏,它们提供的职业教育不仅与公办学校保持相似的教学水平,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特色与灵活性。民办中职生在接受中等教育的同时,尤为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旨在为毕业后直接步入职场或选择进一步深造(如升入高职、大专等)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明确聚焦于接受非政府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这一特定群体。
......................
二、理论基础
在明确了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之后,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不仅能够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方向性指导,同时也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作为核心议题,确定了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交互决定论作为本研究的主要逻辑框架,针对显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隐性课堂问题,选取了社会控制理论作为子系统的理论,搭建了一个全方位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理论框架。
(一)社会控制理论
1.社会控制理论的阐释
特拉维斯·赫希(Travis Hirschi)提出的“社会控制理论”,也称“社会联系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当这种联系薄弱时,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行为,因此,犯罪就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薄弱或受到削弱的结果。1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联系”,他认为个体犯罪是天生的,遵守规则却是后天习得的,个人与社会联系连结的强弱,是决定一个人是否遵守社会规范的主要原因。社会联系强即可阻止违反社会准则与犯罪行为产生,犯罪是个人与社会联系薄弱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人们不再受社会法律的控制与传统规则的教化时,则易倾向于犯罪。
赫希认为“社会联系”的要素有四项:依恋、参与、抱负和信念。社会控制理论中的“依恋”是指个人对他人、事物的注意和情感上的连结。当个人与他人之间产生的依恋越强,就越能够得到尊敬和认同。当个体依附于某一对象或团体时,就会在做出决定时考虑他人的情感和期待,这种感情联系越强烈,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就越有可能考虑其行为可能对这种感情联系带来的伤害;“参与”是指当个体集中精力和时间于某一活动时,投入到另一种活动的时间必然相对减少。在此概念下,参与即意味着个人将时间、精力投入于合乎一般社会所规定的传统活动,如学习工作、和家人相处、运动和业余爱好等,这样就会没有多余时间和心思从事越轨行为,于是便降低了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抱负”是指将时间、精力和努力投入到对传统目标的追求上。如果人们为了顺应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花费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传统的生活、财产、教育、名誉等活动中,就不大可能从事危及其传统目标和地位的活动,因而也就不大可能从事犯罪活动。“信念”是指对代表共同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的赞同、承认和接受。信念涉及个人对于其团体价值体系的忠诚和信任,当个体将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良知予以内化,并形成坚定信念的同时,越会顺从社会要求而遵守社会规范;相反,越是藐视法律和社会规范者,越是不易受法律和规则的约束从而破坏规则,从事越轨或犯罪行为。基于这一观点,当这种“社会联系”变得薄弱时,犯罪预防和犯罪矫正有义务承担起重建这一联系的诸要素所必需的责任。
...................................
第三章 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及管理现状调查 ............................ 41
一、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41
(一)课堂观察 ...................................... 41
(二)问卷调查 .................................. 45 
第四章 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82
一、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82
(一)访谈设计 ................................ 82
(二)访谈实施 ........................................... 85 
第五章 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改善策略 ...................................... 132
一、学生个体内部层面-引发要素治理关键 .................................... 132
(一)改善情感价值基础 ......................... 132
(二)提高学习质量 ............................. 134
第五章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改善策略
一、学生个体内部层面-引发要素治理关键
学生个体内部因素是引发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是改善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前提。调研结果显示,在学生个体内部因素层面,主要存在两大类问题: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民办中职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成绩不理想,长期受到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负面评价,导致自己与他人之间易出现矛盾,学生依恋状况不良,而且在长期的负面评价中他们也容易丧失信心,导致行为选择价值观出现偏差。学生依恋体现着学生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联结,链接越紧密,学生在考虑发生课堂问题行为时就越顾及亲密者对他的看法,就越不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行为价值选择观是个体在面临多种行为选择时,所依据的、用以评估不同行为选择重要性、正确性或可取性的内在标准和信念体系,直接决定学生是否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只有改善情感价值基础,学生才能从心理及认知层面出发去改善课堂问题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民办中职生进入学校没有分数要求,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均较差,这必然影响民办中职生的学习质量,进而影响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课堂参与。依据扎根结果,学习投入水平、学习效能要素均是衡量民办中职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提高学生学习投入水平和增强学生学习效能要素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避免学生将注意力用于课堂问题行为上。

教育论文参考
教育论文参考

.....................
结语
课堂问题行为的改善关乎到中职教育的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与以往大多数以统计总结为主的相关研究不同的是,运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并以三元交互决定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形成的框架路径贯穿全文,把理论融入到问卷和访谈提纲中。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扎根理论的研究框架,深入探讨了影响改善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受到学习质量、学习情感价值基础、环境影响、教学管理、教师内在动力和教育助力资源的综合影响,并由此建立了一个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该模型显示学习质量和学生情感价值基础是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内部动因,环境影响是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外部动因,课堂管理和教师内在动力属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直接调节要素,教育助力资源属于课堂问题行为的间接调节要素。其中学习质量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引发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核心要素;学生情感价值基础影响课堂行为态度,是课堂问题行为行为改善的思想基础;环境影响涉及人际环境影响和数字负面影响,是引发课堂问题行为行为的直接原因;教师内在动力涉及教师效能和教师心理态势,是决定教师是否调节课堂问题行为的动因;教学管理涉及课堂管理和行为干预与维持,是课堂问题行为调节的行动要素;教育助力资源涉及学校资源投入和时间精力投入,是课堂问题行为调节的条件要素。基于这些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民办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和建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教育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78214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