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共鸣是歌唱艺术的重要技法,在声乐教学领域中,歌唱共鸣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学习。目前,国内外对歌唱共鸣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及重要性已有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也有很多相关的著作及书刊的发表。比如美国国家声乐教师协会前主席 Wenna• William 博士的代表作《歌唱的机理与技巧》,给了我很大启发,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参考。Conrad L. Osborene 在1977 年冬的《Musical News Letter》中曾写道“我认为,说本书是迄今出版的英语声乐书中最有价值的一本,决非言过其实。” Lamperti•Francesco 的著作《Art Of Singing》科学的解释了歌唱时若想提高共鸣,先要了解与共鸣有关的口咽腔的生理结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如何运用“两个喇叭效应”科学训练方法来有效提高歌唱共鸣,并通过对“两个喇叭效应”训练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举例,此方法是笔者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通过李老师的悉心指导接触到的全新歌唱方法。通过多年来的声乐学习,笔者感受到了此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因此将该方法应用到声乐教学中的歌唱共鸣方面,并通过李老师的讲解与自己学习声乐的体会,以及对国内外论著的研究,进行论文的阐述,希望能对声乐学习者有所帮助。
…….
一 声乐教学中歌唱共鸣的有效训练方法
1.1 歌唱共鸣的含义
在声乐教学领域中歌唱共鸣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如果歌唱共鸣机能经过科学的训练有所提高,我们歌唱的声音将会更加洪亮圆润,咬字也会更加清晰,从而产生更好的艺术表现力,所以歌唱共鸣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学习,由于嗓音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共鸣在女高音歌唱中的运用。简单说来歌唱共鸣就是“歌唱时气息振动声带发出声音,并突出一定泛音的共振现象”。关于歌唱共鸣的含义很多声乐著作中都已经有很详细的论述,笔者在这里就不再做过多的解释了。人体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三个部分,我们歌唱的时候要使各个共鸣腔体统一协调的发挥作用,才会发出正确优美的声音。口腔共鸣对音质调节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歌唱的时候,胸腔共鸣运用较多的地方是在中低声区,文章之后提到的“半打哈欠”训练就是提高低泛音共鸣的有效训练方法;头腔共鸣是演唱声乐作品中运用较多的一个腔体,主要运用集中在高声区,我们歌唱训练过程中有一些好的方法获得头腔共鸣,例如利用“高位置共鸣焦点”训练法就很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在后面的章节里笔者会详细说到“两个喇叭效应”训练方法。
……..
1.2“两个喇叭效应”是获得良好共鸣的重要有效方法
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无论是以什么比例去唱,都是为了使我们唱出更加优美圆润的声音,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接下来笔者想要介绍一下能够有效提高歌唱共鸣的训练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获得更好的歌唱共鸣效果,唱出更加优美动听,洪亮圆润的声音。
1.2.1“两个喇叭效应”的含义
“两个喇叭效应”是指我们在歌唱共鸣训练的过程中,通过“高泛音共鸣焦点”练习提高头腔共鸣的效果,即称之为“高音喇叭”;通过“半打哈欠”练习提高胸腔共鸣的效果,即称之为“低音喇叭”。二者共同作用产生科学统一的共鸣效应,以便于获得更加丰满圆润、优美洪亮的声音。我们可以将两个喇叭效应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弦乐四种重奏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与一把大提琴组成。两把小提琴担任高音声部的演奏,中提琴与大提琴分别担任低音声部的演奏。只有这样的搭配组合才能更加富有感染力,听起来才更加和谐悦耳、丰满圆润。正如我们发声过程中的高音喇叭与低音喇叭。小提琴就是所谓的“高音喇叭”,大提琴和中提琴则是“低音喇叭”。再如,我们在练习钢琴时,左手演奏出的低声部比作低音喇叭,右手演奏出的高声部比作高音喇叭,如果单纯地演奏低声部会显得较为低沉暗淡,单纯的演奏高声部会显得较为明亮单调,我们需要把左手技能练好,再把右手技能练好,之后将两个手的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演奏出和谐、华丽的乐章。将“高音喇叭”与“低音喇叭”有效的训练好,将二者科学、统一的结合起来,提高低泛音共鸣与高泛音共鸣,才能有效提高歌唱共鸣的整体效果,使我们在歌唱时的声音更加浑厚,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
1.2.2“半打哈欠”训练是提升低泛音共鸣的有效方法
我们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如果喉咽部不能完全打开,气息就没有通畅的管道到达头腔,当我们在半打哈欠的时候,喉头处于向下拉的状态,会感觉到低泛音共鸣的比例占的多,在练声过程中我们可以先通过“半打哈欠”练习把低泛音共鸣训练好,为整体良好的共鸣效果打好基础,所以说“半打哈欠”训练是获得低泛音共鸣的关键。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说到“贴着咽壁吸着去唱”,就是我们在唱歌的时候,嘴巴要张大保持微笑的状态,吸气时感觉吸到口腔咽壁处有凉凉的感觉,想象咽壁处是直立的,这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半打哈欠”的具体感觉犹如我们在客人面前不好意思张开嘴打哈欠,口腔内部是打开的,可以先用打哈欠的状态读歌词,再由读歌词过渡到唱歌。 “两个喇叭效应”需要有低音喇叭作为基础,所以歌唱者在练习开始前必须先找好低音喇叭,实践中去做的话就是在气息的推动下咧开嘴微笑着去唱“ha”这个音,模仿自然打哈欠的状态,刚开始唱出的声音要很弱,因为开始时气息比较充足,在充足的时候相反要弱化,这样会起到锻炼气息控制能力的作用。然后快速的将声音过渡到口咽腔使声音圆润厚重,感觉小腹与后腰都充满了气息,把声音重重的沉下去,不断延长越往后气息越用力,“ha”音结束的时候也要结束在气息上。
…….
二 歌唱共鸣训练方法在声乐作品中的应用举例......... 7
2.1“两个喇叭效应”在歌曲中的应用举例....... 7
2.2 增强气息训练方法在歌曲中的应用举例 ...... 8
二 歌唱共鸣训练方法在声乐作品中的应用举例
2.1“两个喇叭效应”在歌曲中的应用举例
声乐演唱要求声音音色优美圆润,了解作品背景表达主人公的感情。现以歌剧《苍原》中的选段《情歌》为例,这首歌曲能集中体现两个喇叭的效应,将声音统一在共性之下来体现出每个字的个性,在演唱作品的同时要将对哥哥的不舍之情表达出来,开始时的“送哥,送到太阳升”。 (见谱例 2-1)唱之前先用“半打哈欠”的训练方法找好低泛音共鸣,使喉咙充分放松,唱“ha”这个音时注意气息要沉下去,然后将“ha”的状态带入旋律中,舌头放松的由“ha”连接到“song”,唱下一个字时也要保持舌头放松,咬字清晰。可以先以“ha”的状态哼唱一遍,然后以“ha”的状态念一遍词,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始终都不能脱离两个喇叭的状态来吐字带声,同时要将对哥哥的不舍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样第一句“送哥,送到太阳升”方可完美的表现出来。后一句“送哥,送到星儿落”与第一句遥相呼应。“星儿落”与“太阳升”要唱出对比的状态。唱出来的声音要圆润丰满,优美动听,加上气息的支持使其变成明亮、灵活有力度的声音。“叫声远行的人儿哟”口腔里面的状态要打开,使声音通畅具有高位置的本质,然后提笑肌用上气去唱 o 这个元音,唱之前先找高音喇叭类似鸡嘴鸣叫的声音,找准位置后,轻轻加气“人儿哟”就像拉丝一样飘出来明亮、通透放松的声音,这样比较符合声乐作品的情绪。
……..
结 论
这篇文章笔者重点讨论了如何运用“两个喇叭效应”科学训练方法来有效提高歌唱共鸣,首先介绍了歌唱共鸣的含义及类别,提出“半打哈欠”训练可以提升低泛音共鸣,“高位置共鸣焦点”训练可以提升高泛音共鸣,以及获得良好共鸣的基础—增强气息训练的具体方法,通过“高泛音共鸣焦点”练习提高头腔共鸣的效果,通过“半打哈欠”练习提高胸腔共鸣的效果,二者共同作用产生科学统一的共鸣效应,以便于获得更加丰满圆润、优美洪亮的声音。并通过对“两个喇叭效应”训练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举例,来说明如何在表达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具体运用“两个喇叭效应”,希望声乐学习者能够通过笔者介绍的一系列方法,加之认真刻苦与科学系统的训练,不断的探究,通过熟练地练习我们会发现气息能够更加自如的控制,在声乐演唱的共鸣方面有所提高, 也希望能帮助大家获得更好的歌唱共鸣效果,唱出更加优美圆润的声音。本文是将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和大家分享,也希望与各位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为声乐教学献上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由于时间仓促和个人水平有限,文章中可能存在一些疏漏,有待日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以提高与完善。因此恳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声乐实践,为声乐理论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