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评价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17
论文字数:35200 论文编号:sb2014072909572910222 日期:2014-07-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生命的起初,人类与自然之间是鱼之于水、水之于鱼的和谐关系。然而人的欲望开始膨胀,人类开始荒谬的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完全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被造之物,只是浩瀚的宇宙之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而已。人类开始肆无忌惮的吞噬、摧残着大自然,却不知是自食其果,自丧己命。具体来看,尤其是从 20世纪开始,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突飞猛进,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自然物质的开采越来越加剧,但同时自然界的反抗也与日剧增。人类意识到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开始使地球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差,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也逐渐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人类意识到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在为自己大量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消耗了地球上大量有限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资源在转化为产品的同时,又产生了大量污染,即人类为了创造财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循环经济”则提出依靠人的智力和智力产生的科技进步,按照清洁即无公害生产的方式,将资源和废弃物作为一种循环使用的原材料,重复多次使用,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发生或少发生污染,将所有资源吃干榨尽。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这样,人类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降低资源消耗量,在不破坏或少破坏生态环境的状况下创造财富、发展经济。这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反省,也是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理论研究是一个确立假设、逻辑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但往往由于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理论研究不能与现实情况完全吻合,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来完善。因此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利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以便验证相关理论的结论是否可以解决现实问题。定性分析侧重于逻辑演绎和经验归纳,没有充分的理论分析不能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问题。定量分析是对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数量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分析。万华集团循环经济系统一些内在属性可以通过具体数量获得一种外在的表现。本文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合,使论文的分析和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综合主、客观赋权法的赋权结果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权重,即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再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求出各指标因素之间的关联系数,并结合指标权重得出灰色加权关联度,最后,根据关联度的大小次序进行动态分析。
……………


2 循环经济理论与发展概述


2.1 循环经济的起源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和直辖市、数十个城市开展了循环经济实践探索,此外,许多省市在循环经济的某一层面进行了试点示范,或正积极准备推进循环经济工作。江苏省、山东省和贵阳市等已有适合自己的系统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循环经济”一词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源于美国经济学家 K•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鲍尔丁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它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当资源耗尽时,宇宙飞船就会走向灭亡,同样,如果人们肆无忌惮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地球也会面临毁灭。因此,未来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应该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替旧的“单程式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思想开始收到世界各国青睐。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人口膨胀、资源过度消耗、污染不断加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并逐步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物”。但是,20 世纪 70 到 80 年代环境保护主要侧重于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并没有从经济运行机制本身进行改革。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全球峰会”之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全过程控制和源头预防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取代末端治理,成为防止资源枯竭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最佳途径,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生产才开始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体制。循环经济伴随着人类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产生。
……………


2.2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实施原则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 K•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中,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全球峰会”之后,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观点普遍被世界各国接受,发达国家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国外的许多学者和机构也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相关理论,包括产业共生理论、清洁生产理论、产业生态理论、零排放理论以及逆生产理论等。产业共生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根据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各企业存在的众多合作关系,美国学者 John Ehrenfeld 和 Nicholas Gertler 提出产业共生理论,他们研究认为各企业产生的废物可在企业间相互利用,以降低废弃物的处理费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建立一个循环型的产业共生系统。清洁生产理论。联合国环境规划活动中心与环境规划署工业首先提出清洁生产理论,他们定义清洁生产是指把环境综合预防策略应用于生产的全过程,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策略,将产品和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对人和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低。产业生态理论。1980 年在美国首先提出产业生态理论,产业生态是指一个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分解废弃物的网络和生态系统,在这个网络系统中,通过废弃物的消费给系统提供可利用的能源。其核心观念是以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前提,提高环境负荷能力,实现产业与环境间的共赢。
…………


3万华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15].....13
3.1 万华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基础.....13
3.2 万华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框架结构....16
3.3 生产模式.......21
3.3.1 废水的排放及处理 ........21
3.3.2 降低废气污染排放 ........22
3.3.3 粉煤灰及化工残渣的治理 .......23
3.3.4 副产盐酸的循环利用 ......23
3.4 技术模式.......24
4 万华集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4.1 万华集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33
4.2 万华集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34
4.3 万华集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5
5 万华集团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实证分析 ........39
5.1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39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40
5.3 万华集团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的构建......44
5.4 万华集团循环经济发展评价......46
5.5 万华集团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49


5 万华集团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实证分析


万华集团作为我国第一个和目前最大的聚氨酯工业基地,其前身是烟台合成革总厂,建成投产于 1983 年 5 月,于 1995 年改制组建为大型重化工、轻工联合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万华集团摒弃了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 GDP增长,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的倾向。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以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减量排放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为主要原则,控制原材料输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尽可能使得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循环利用,达到再利用再循环的标准,减少废弃物的最终排放量,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立足企业小循环,参与社会大循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章按照第四章构建的万华集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搜集了万华集团 2005-2013 年的各项指标数据,对其进行评价。


…………


结论


万华集团从 2005 年开始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发展、创新、降耗并举、安全、健康、环境同步”,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管理、创新为驱动,全员参与、目标措施、健全制度、考核激励,抓好生产、消耗、利用、废弃物减量、资源循环五个环节,突出节煤、节水、节电、节汽、节材、节地六个重点,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立足企业小循环,参与社会大循环。本文立足国内外循环经济,结合万华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方案,从生产模式和技术模式两个层面概括了万华集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结合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了万华集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万华集团2005-2013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