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等教育在校学生的生命教育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anran 点击次数:109
论文字数:41600 论文编号:sb201301161722395804 日期:2013-01-17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5 - 12大地震以及日本海啸的震撼
我国发作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作的损坏性最强、涉及规模最广的一次大地震。据民政部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己确认有69227人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而在2011年刚发作过的日本海嘯招致的巨大灾害中,据法新社的音讯显示,日本的死亡人数达八千余人、失踪两万多人。在地震和海啸中,各国的志愿者和救济队都踊跃的参加其中,秉承对人的性命担任的原则,是灾害背后人人平等原则的详细表现,是对性命的敬佩和尊重。在传媒的作用下,咱们对一次次救济的胜利、一个个鲜活性命的被救助都有着心灵的震动和对于性命的震动。
国内外一次次自然灾害带来的生命的逝去让我们心痛、惋惜,但是,我们不应仅仅看到灾难带给我们的痛苦,更应该从中得到启示。这些灾难让每一个关注的人都切身的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抗拒,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死"命题,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面对畏惧死亡的焦虑,我们又该如何具有尊严而又从容的生活尤为值得深思。
在灾难中我们感受到了灾难的无情与生命的宝贵,也体会到了关于生命的本真与仁爱。灾难之后,我们更应该觉醒起来,通过在其中激发出来的生命内在原动力,有意识的去感自我的生命、感受他人的生命,激发对生命的感动,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尤其促进青年一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发展,让他们知道生命的不可逆性,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二)社会经济发展下人的生存质量
反思在科技革命一次次巨大的推动之下,人类社会的科技、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和水平,生物科技、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在进入2000年以来更是发展迅速。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的巨大转型己然发生,每一场社会转型的背后,都会悄无声息的给人们的生存和生活信念、基本信仰、生命本身的认识等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作为新一代青少年,正经历着一个物欲膨胀、文化多元的时代,人们经常用"速食的一代"来形容他们,每天面对着虚拟的网络,青年一代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价值评价的界限标准越来越模糊、消解,在追逐的事物急剧变化的同时,他们对自然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对人生奉行感觉至上的准则、对生命的意义及应当实现的生命价值越加漠然。给予人生意义以支撑的生命价值观、信仰价值体系被重新建构的过程中,生命的本真意义己更多的被物质认知和个人私欲而取代。另外,市场经济主导的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物化作用,让现代人的人际关系和心灵距离越来越远,加之物质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相互作用,生活中紧张、浮躁的情绪越加强烈。人们更多的开始身着风格多样的服装、用千篇一律的微笑掩饰内心的巨大压力和恐慌,面对内在生命意义的迷失与外部生存环境的残酷,生存的动力开始丧失,从而选择放弃生命、选择死亡,让尼采描述的:"什么是虚无主义?就是最高价丧失价值,缺乏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这一现象开始呈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新轮的反思,尤其是针对新一代的大学生和青少年。
(三)大学生自杀现象
警示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的新闻频频见诸传媒,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一串串令人痛心的数字,充分表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生命认知教育都亟须加强。面对越来越大的现实和社会压力,大学生的生命在困难、挫折与压力面前变得越加脆弱。2011年5月12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5岁34岁人群死因中居首位的是自杀;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有28.7万人,200万人自杀未遂,7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16. 2万未成年人因此失去母亲或父亲,这种由自杀而导致的严重的心理影响会持续10余年,有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整个后半另据有关材料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率为每年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四,大大低于全国人口每年十万分之二十三的自杀率,旦是,大学生自杀的影响会更为严重,起因也更为复杂。之前.学习压力、感情挫折、精神疾病等几个方面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但是,近年来,就业压力已然成为了大学生自杀的新诱因,笔者对北京部高校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査的数据便可以很好的显示。
在270份有效问卷中,针对"现实生活中,最困扰你生活的是什么"这一问题项,有82. 22%的大学生选择了"未来就业形势严峻,前途渺茫",而在"有过一次自杀念头的中,觉得"就业压力大"的占76%,有过"不止一次自杀念头的"人中,觉得"就业压力大"的占74.19%。在这种强大的现实压力之下,大学生在生命态度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价值偏离,因而,不同的社会大背景中,针对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都应该有因时制宜的引导,生命教育的综合性预防体制的建立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四)现实生活中教育的触动
教育的对象是人,满足人的生命成长的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工具性日益凸显,教育领域中的工具主义思维方式也让教育的功利主义盛行,将教育中最基本的对象一一人的生命遮蔽起来。作为一个技术日益发达并主宰着发展的社会,对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幵始向技术理性层面转变。尼采曾经说过:"由于这种'非人格化'的机械和机械主义,由于工人的'非人格化',由于错误的'分工'经济,生命变成了病态的了 "气强大的现代性历史语境下,教育的人文性被科学与人文的失衡所分裂。伴随着强调技术知识教育的潮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都跟随这个潮流的发展,将教育的重点向技术教育转移。人文精神贫乏、脆弱的弊病因着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忽视而日益严重的暴露出来,这是教育对生命漠视的严重后果,更与爱因斯坦曾经指出的:"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①的宗旨相背离。另外,符合论知识观、划一性的制度也阻碍了教育对生命整体性的关注,教育的灵动与和谐被过分的压制。因而,从教育本身来讲,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内在深层次需求,是改善教育的必要条件。

二、概念界定
(一)生命
对于生命有不同的定义角度,大致分为两类:或者把生命看作生物基本的存在形式;或者把生命看作神秘的概念。通常,人们更多的习惯于从生物角度来定义生命,认为生命是生物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的概念,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显现,能够回应剌激、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所有地球生命都普遍具备这样的特性。在科学的分化和发展中,各个不同学科对生命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学认为生命即意识到的自我;法律上把生命看作动植物或有机体在存在的状态中发挥自然功能,完成生理运动;医学上认为生命是由新陈代谢等对环境表现出来的适应及器官完成其所有或部分功能的状态;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世界的绝对的、无限的本原,它跟物质和意识不同,是积极地、多样地、永恒地运动着的。生命不能借助于感觉或辑思维来认识,只能靠直觉或体验来把握。"气本研究中的"生命"主要指的是"人的生命"。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动物,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有本质的区别,人因为有意识而使生命活动成为了人的意识的对象,拓展了人的生命内涵。
(二)教育
关于教育的概念,《说文解字》提到:"教者,上施下效之。"说的是"教"是长者对后学者的传授引导。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保证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想象方面的自由。"本文提到的教育与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概念较为相近,他指出"教育是对人与之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授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
(三)生命
教育关于生命教育至今仍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定义主要有这几种: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旨在培育一个身心和谐、知情意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生命教育是有关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对上^的价值-、,3义的追求h5动总的来讲,生命教育大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理解教育,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因此可以看作是教育的一种新的诠释;狭义的生命教育,其内涵主要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追求人生的幸福和自由的一种活动。

第二章生命教育概述......................6 
第一节........教育的哲学基础..................6 
第二节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7 
第三章北京松堂医院大学生志愿................ 8
第一节北京松堂医院概况.....................9
....................
第四章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与........................11
第一节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12
第二节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12

结 语
针对高等教育在校学生的生命教育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己经越来越受到学者、学校、政府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政策的提出和措施的实施,也更有效的促进了生命教育的发展。在本研宄中,我们不仅对生命教育发展的社会现实背景进行了分析,同时,更对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生命教育自身的脉络有了较为清楚的呈现。而松堂医院大学生志愿者生命教育案例及问卷数据分析研究,让我们更直观的认识到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继而针对当下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提出了有效的、符合大学生期望和要求的生命教育实施方式,以期更好地促进生命教育在教育中合理、有效的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该切实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思想中"知"与"行"的思想是我国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且不同于西方哲学从属于认识论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主要休现为一种践行观。而以"未知生,焉知死"为主题的中国传统生死观也缺乏了对生命彼岸追根宄底的探寻,中国的传统生命哲学一直主张对生命的珍惜和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从而获得终极的超越死亡的人生关怀,在激励我们为当下努力奋斗的同时,死亡意识在其中呈现出缺失的状态,这种社会传统让人们不自觉的形成了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的态度,从而得不到合理的缓解。于是,缺乏对生命存亡的深切关怀、关于死亡的诸多问题被简化甚至被忽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往往被压抑在生活、生命意识的最底层而得不到应有的彰显,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不能不说与这一点有一定的联系。

参考文献
[I][德]尼采.权力意志[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冯建军.当代主题教育论[M].南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赵中立.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许良英,编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5][德]雅思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6]张素玲、巴兆成、秦敬民.生命教育[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8][英]罗素.西方的智慧[M].殷晓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9]十二所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0]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五十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