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一)宏观层面:全球化进程引发各国教育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交通通讯传媒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这使得分居于地球上五大洲四大洋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地球进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地球村”,“全球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与此同此,各个国家也出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交流、冲撞、融合的现象,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协调国家发展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解决高学历与低就业的矛盾等问题,成为各国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
这次教育改革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相结合。在确保普通课程的基础上,职业课程的比例不断加大,保证学生毕业后既可步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又能为就业做准备。第二,在课程管理上,更注重国家与地方相互合作,实行更有弹性的课程管理体制。第三,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趋向于乡上,强调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和创新教育。第四,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一线教师己成为主力军,保证了课程和教材的适用性。①
从以上改革变化可以看出,教育本土化和地方化逐渐成为各国教一育改革的重点。
(二)中观层面:我国掀起新的乡土教育浪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不同价值观相互冲击与融合,中国社会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国地缘广裹,民族众多、各地区的自然、人文、经济环境迥然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也极为不均衡。而在1985年之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及教材建设在执行层面上基本是国家统一管理的单一模式,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缺少对课程选择的自主权。这种统一的课程和教材很难全面客观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对课程的需要,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文化选择权”。
上世纪四十年代潘光旦先生在其文《说乡土教育》中就曾指出:“近代教育下的青年,对于纵横多少万里的地理,和对于上下多少万年的历史,不难取得一知半解”,而对于“本乡的地形地质如何、上传的脉络如何,有何名胜古迹、有何特别的自然或人工的产物—他可以膛目咋舌不知以对”。①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番评价用来描述现下学生的乡土认知情况也不足为过。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②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教育中的乡土教育甚为匾乏,致使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却知之甚少。“当人们,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在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③由此可见,在我国实施乡土教育的重要性。
(三)微观层面:乡土教材的开发、收藏与研究工作的开展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有效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和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上半年,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的滕星教授开始主持“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研究”项目。此项目隶属于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并得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大力资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于东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严重受到地域条件等的限制。但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却照搬东部地区的模式。学校使用的统编教材内容不但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也不能反映当地所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造成学生“学不好,用不上”的现象。“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研究”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上日程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项目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为基础,以参与式行动研究为范式,以政府、学校和NGO合作为模式,选取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中学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勋罕镇中学为项目田野点。摸清田野点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和地方性知识的主要特点和具体内容。以此来建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编写乡土教材。同时,对田野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的行动性研究能力,促进学校科研力量的发展。此外,项目希望通过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的代表性个案研究,能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样本代表地区具有相似经济文化类型地区的地方性课程的建构提供经验支持和现实参考范例。
二、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有质性的也有量化的。质性研究方法有文本分析法,实物分析法、访谈法;量化研究方法有问卷法、统计分析法。
(一)文本分析法
本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对“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做一个概述。这些成果包括本项目及相关项目介绍、项目初期项目组所进行的田野调查成果、项目中期项目成员所做的总结报告、相关会议成果、项目田野点所开发的乡土教材分析、志愿者搜集活动总结等。对于上述各个部分,本研究主要通过己经掌握的文本资料和影像资料等,对它们一一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实物分析法
本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对“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项目所收集的所有乡土教材实物(包括书籍原本、复印本、电子本、光盘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深入地归类、分析和研究,以期掌握基本的资料。
(三)非结构式访谈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非结构式访谈法对项目负责人滕星教授、乡土教材开发人员以及学生家长等进行访谈,进而了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研究”项目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项目的缘起和意义,分析本项目对学生、地方学校、群众等群体的影响和取得的成效。
(四)问卷法
主要用于向云南省景洪市勋罕镇中学学生和乡上教材搜集志愿者发放问卷,获得田野点学校学生使用教材的基本情况和志愿者对乡土教材了解程度的基本信息。进而了解他们对乡土教育的态度、意见和建议。
(五)统计分析法
本方法主要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项目所整理的乡土教材目录表按照不同的标准和类别进行分析处理,希望藉此可以看出我国乡土教材的发展脉络、时空分布以及开发使用情况;第二是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希望通过这一方法得出一系列数据,与访谈所得到结果相互支撑,促使对乡土教材的研究更为准确。
第一章 《多元文化乡土教材》的......................................-39
第一节 《多元文化乡土教材》研发......................... 19-28
一、项目背景........................... 20-21
二、项目目标................................. 21-22
三、项目研究............................................ 22
四、项目田野点.......................................... 22-24
五、《多元文化乡土教材》的具................................ 24-28
第二节 《多元文化乡土教材》使用状.......................... 28-39
一、勐罕镇中学校本课程的.....................................28-30
二、《多元文化乡土教材》的文.............................. 30-31
三、《多元文化乡土教材》使用现.........................31-35
四、勐罕镇中学校本课程存在困难.......................-37
五、对勐罕镇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 37-39
第二章 乡土教材的搜集与研究................................ 39-54
第一节 “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 39-44
一、项目概述.......................... 39-40
二、项目目标 .....................40
三、项目研究方法....................... 40-41
四、项目管理结构及人员 .......................41-42
五、项目实施步骤和策略 ................................42-44
第二节 中国百年乡土教材的................................ 44-48
一、薪火相传,项目组成...........................................44-45
二、集思广益,扩大乡土教............................ 45
三、招兵买马,广纳五湖................................... 45-46
四、出谋划策,培训................................................. 46
五、深入田野,培养志愿者的................................ 46-47
六、征集成果,评选优秀.................................... 47
七、分门别类,整理录入乡土教材 ..........................-54
一、深入田野,调查乡土教.................................... 48-49
二、构建理论,探索乡土教.............................. 49-52
三、召开会议,研讨乡土教育...................................... 52-54
第三章 乡土教材的收藏................................... 54-70
.....................................................................
结语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研究”项目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项目至今已有近六年了。项目所开发的《多元文化乡土教材》也己投入使用三年,所收藏的各地百年乡土教材近3800册,在乡土教材和乡土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项目组成员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由于时间、地域、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尽管项目己经结题或者已发展成熟,但项目的后续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境。如何推广项目的成果、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怎样收藏到更多更全的乡土教材,这些将在这一章做具体地分析和讨论。
对“乡土教材开发、收藏与研究项目”的研究与思考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j881024
点击次数:67
Tag:
相关教学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