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区社会古筝教学模式调查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666 论文编号:sb2018041610312720781 日期:2018-04-21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扬州社会古筝教学工作各项环节进行总结,整合扬州社会古筝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共性特点,分析并利用扬州社会古筝教育的教学对象学生在各种教学模式影响下的学习认知规律,对扬州社会古筝教学进行思考和展望。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扬州社会古筝行业发展现状陈述
一、古筝产业发展路径
扬州古筝制造业的发达,受益于扬州城内为打造“扬州筝”而在筝品制作中精益求精、突破创新、与时俱进的古筝制作大师们;出自这些顶级筝匠之手的扬州筝,在保留了古筝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与扬州工艺相结合,将漆器、嵌玉、雕刻等扬州知名工艺技术融入其中,在外形上突破传统而庄重典雅,在生产中制作系统而高效精湛,在选材中追求精良而音色纯正,深受古筝爱好者喜爱,并在多次代表扬州获得国家级乐器工艺奖项。扬州古筝艺术的繁荣下的扬州古筝产业现已成为扬州独特的文化产业品牌。
古筝学术交流研讨会(以下简称“筝会”)在扬州举办是扬州古筝产业发展的契机。从1983年至第一次筝会召开,扬州还只有一家作坊式古筝厂,不成气候,首届筝会后,扬州出现了第二家制筝厂,并开始尝试突破传统,在外形上融入雕刻、漆器等扬州工艺技术,开始了“扬州筝”的创新路程。随着古筝学术交流在扬州的连续召开,扬州古筝这一产业结合扬州文化前景才被挖掘,陆续发展起来,扬州古筝慢慢在全国范围内有所影响,其特点也逐渐鲜明。五届筝会的召开,扬州古筝制造行业在前后五届筝会召开之时,取得了迅猛发展。在国家文化部于1998年授予扬州“古筝艺术之乡”的美誉之时,扬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古筝之乡,扬州的古筝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链,古筝作为扬州音乐文化的瑰宝,对扬州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扬州市古筝协会会长熊立群表示,扬州已成为“中国琴筝产业之都”,下一步,将打造琴筝产业园,将扬州琴筝厂家集中起来,形成具有生产、制作、科研、物流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让“中国琴筝产业之都”的品牌更加响亮。扬州古筝产业的兴盛发展也成为扬州产业发展的代表性事迹。
扬州古筝行业凭借独具扬州工艺特色的产业,对国内的乐器制造行业产生了一些影响。扬州政府对扬州古筝行业极为重视,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继推行多项举措,推进扬州古筝产业的发展,使这一特色产业能够成为现代建设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重要纽带。
.......................

第二节扬州社会古筝教学模式现状调查
扬州市区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线、廖家沟大运河、长江围合成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位于扬州市的南端。扬州市区东与江都毗连,南濒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西与仪征接壤,北与高邮相接,市区土地总面积1006平方公里。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扬州经济开发重点建设区位罗列其中,在江海学院以南进入工业产业园区,多为沿江港口与工业生产基地,居民住宅分部稀少,因此不作为用地考察范围;另江都新区距扬州主城区经济中心相隔38公里,受到的经济辐射影响较小,所以不作为扬州市区的考察范围内。
综上所述,对扬州市区整体规划进行分析后,选取了扬州社会古筝教育办学用地考察范围,结论如下:
文昌阁是扬州的地标性建筑,在扬州的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经济区位或政治区位,都是扬州的绝对市中心,所以文昌阁所在为原点中心,以同心圆的方式向外扩张:东至廖家沟大运河、西至扬州火车站、南至江海学院、北至启扬高速进行考察。笔者走访了全市100个包含古筝教学的办学机构,并通过地图通过红色标注进行标记,具体如图:

.............................

第二章教学模式调查分析

第一节现状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历史积淀
扬州这2500多年的悠久名城,曾是中国繁荣而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历史积淀深厚悠远,因其地理位置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独特的文化格局。安徽盐商(简称“徽商”)对我国隋唐以至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徽商在这一时期,对扬州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极其重要影响,同时也推动着扬州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扬州位于江淮交界之处,盐业发达,水陆交会,如此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之地,早在1400年隋唐时期,就一度繁荣,在隋场帝的三下扬州之时就倍受文人墨客,商旅人士的青睐。
明清以来,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戏剧、说唱等艺术的演出也日益兴旺和普及,从官府公事到士庶寻常聚会,每每征歌演剧卜夜烧灯;从富商大贾、官僚墙绅到王府、宫廷,玺歌燕舞,管弦之声不绝于耳。甚至那些文士名流,出于他们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在其周围集结了大批文士。他们纵情山水、以诗会友、切磋思想学术的同时,也要欣赏一下扬州的戏曲演出。这样,扬州成为一座大旅馆。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优越的交通地理条件,吏天下文士愿意来,来得了,留得下。”
清代前期扬州,除戏曲以外,其它艺术也是繁荣兴旺的,如评话、弦词、清唱等说唱艺术。它们与戏曲有直接的关系。扬州习俗:“无论大小人家,凡遇喜庆事或设席宴客,必选著名评话、弦词者伺候,一天下来酬以三、五钱或一、二两不等。”至清代中叶,全国各地戏曲,先后汇演于扬州。把扬州作为各地戏曲汇演之地有其可能。因为它有来自各地的、各剧种的戏曲艺人;同时它又有不少编曲的文人。乾隆的六次南巡刺激了扬州戏曲事业的发展,各地一些著名的角色,以及制曲名家也纷纷聚集扬州,扬州成为全国戏曲中心之一。
从唐至清,扬州一直是盐商发达、经济繁荣、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对古筝的流传和发展至关重要。
........................

第二节教学基本组成结构分析
古筝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情感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师、学生、教材信息实践于古筝进行学习、研究、创新,在一定条件下组成的三位一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一、教师的心理动力
1、教学动机
在古筝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主观需要和价值取向以及教学行为具有发动性作用、对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本身的兴趣和热情促使的职业性动机、对音乐艺术美的追求与热爱和通过教学传承扩散这种美的情感希望产生一种心理倾向的艺术性动机和物质生活条件、社会中突显出的职业待遇和名望吸引的社会性动机的教学动机发挥着主导性和制约性的功能,是驱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动力,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激活、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并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2、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
古筝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预先制定的教学方案:既要精心设计,预制教学过程,实际的古筝教学过程中又要通过学生现场的心理变随机调整,以动态的标准去要求教学设计,根据教师其心理流向的可变性而产生教学设计的预制性与机变性的有效统一。
3、古筝教学课堂环节中学生及对应教师心理信息活动
古筝课堂教学阶段的心理信息交流包括教师教授环节的心理信息变化过程和学生学习环节的心理信息变化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信息现象产生于以兴奋和抑制这两个神经运动基本过程中引起一定动力的刺激与反应之间脑祌经的反射弧运动的生理过程。因此,在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状态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在对学生心理发展持续性、顺序性、阶段性及差异性特点进行把握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则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
........................
第三章教学模式理论的应用.............31
第一节教育理论及运用........31
一、教学设计...........31
二、教学方法...........32
第四章思考与建议........41
第一节思考................41
一、善用音乐教育心理学规律.......41
二、以兴趣为出发点;娱乐结合,轻松育化...........41

第四章思考与建议

第一节思考
一、善用音乐教育心理学规律
在古筝社会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规律,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及家庭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看作是契约合同关系,这样则在一定程度上稍弱了教育的功能与意义。然而,在这样的教育中就要更加注重教育心理学规律的运用,才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科学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使教学环节生动流畅,事半功倍。
二、以兴趣为出发点;娱乐结合,轻松育化
这里的兴趣不单指学生的兴趣点,更是指学生对古筝学习的动机。善于针对学生地兴趣点激发动机,利用动机促进学习,这样能够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并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契合,提高教学效率。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一成不变同样是乏味的。这需要教师寻找契机,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消除紧张缓解压力,让学生能够从老师的言行中找到学习的动力;或组织活动,让学生在多样的古筝表演、古筝比赛甚至是娱乐性的乐曲学习中找到古筝学习的乐趣。
........................

结语
古筝作为一门爱好,在课余或工作之余甚至晚年生活中的众多乐器中选择学习,依然热潮不减,从而不断推动着古筝的社会教学。笔者以“古筝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且以素有“古筝之乡”的扬州作为研宄对象的地域设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当今扬州社会古筝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呈现,与扬州的文明传承、历史积淀息息相关。从古扬州优越地理位置形成的发达商圈衍生出的歌舞生平人文遍地,到扬州戏曲的鼎盛繁荣,再到扬州古筝产业的一片光景,都与扬州社会古筝教育勃勃生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研宄社会古筝教育的相关课题也就存在研宄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自身理论知识与研究水平有限,在本文的论述中会有诸多不足。笔者以扬州社会古筝教育教学模式多样的形态作为出发点,通过研究生阶段以来对“教”与“学”的心理规律相关知识的积累学习作为研究主线,对扬州社会古筝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在深入调查后笔者发现,这些多样的教学模式中,它们的教学结构相似之处,通过问卷与走访进行研究和总结,都具有许多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几家培训机构、教师作为调查样本。然而扬州市社会古筝教育机构众多,教学模式各有千秋,在论文调查中,虽然列举了以教学对象、教学理念及教学形式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罗列对比,但并不能代表扬州社古筝教学模式的完整格局,因此,本文在调查研究成果的展示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整个扬州社会古筝教育教学模式形态的调查结果可能会有些许偏颇。作为扬州社会古筝教师队伍的一员,感受着古筝文化在扬州这座悠久古城中的成长发展,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扬州未来的社会古筝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