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田径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动项目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个国家体育运动水平高低的尺标,在奥运会中是金牌数目最多的项目,所以田径成绩优异的国家在比赛中容易获得统治权,跳高运动是田径一项历史悠久的田径运动,18 世纪,作为竞赛项目发源于英国,在第 1 届现代奥运会上男子跳高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随着跳高运动的发展,跳高项目先后出现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等 5 种跳高技术。如今,跳高已经成为世界田径大赛的跳比赛项目之一,也成为体育教学田径学习项目之一。 田径运动中背越式跳高项目采取弧线助跑技术是技术性较复杂的项目之一,具有周期性与非周期性运动双重特点。在上世纪 90 年代,科学技术的提高,跳高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使跳高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研究助跑和起跳技仍然是一个突破。男子背越式跳高技术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发明者为美国的福斯贝里,70 年代背越式跳高技术得到推广,美国跳高运动员的斯通斯用这种技术1973 年越过 2.30 米,又越过 2.31 米,在 1976 年又越过 2.32 米的三次打破世界纪录,特别是 80 年代以来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利用该技术一次次的提高世界纪录。在 1980 年莫斯科第 22 届奥运会上,前联邦德国选手韦西格又用背越式跳高技术创造了 2.36 米的优异成绩打破世界纪录获得本届奥运会金牌,在比赛中他用背越式跳高技术战胜比赛中所有的俯卧式跳高选手,也标志着背越式跳高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技术的特点和独特的弧线助跑过杆方式,吸引了世界各国专家的研究,从背越式跳高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983 年 71名世界优秀的男女跳高运动员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一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全部使用了背越式跳高技术。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 1983 年在中国比赛中跃过了 2.37 米和 2.38 米,两破世界纪录,1984 年他又跃过 2.39 米又提高了所创的世界纪录自,并参加了 1984 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朱建华取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中国运动员从 1981 年到 1991 年 10 年保持了亚洲男子跳高第一的荣誉,为我国田径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跳高项目作为古老的运动项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创新,50年代中国就开始对跳高技术不断进行各方面研究,培养了世界女子记录保持者郑芬荣,男子世界纪录创造者倪志钦和朱建华。朱建华在中国比赛中三次创造世界纪录,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跳高运动。背越式跳高技术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垫四部分组成,其中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是背越式跳高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背越式跳高的技术难点。为了探寻运动员在背越式跳高技术上的特点,了解起跳过程中质心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的过程,国内跳高领域的专家及教练员对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进行长久的分析研究,并运用生物力学指标对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进行探究,认为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身体获得的重心水平速度、摆动腿的摆动速度、起跳腿放脚触地瞬间髋度,起跳腿放脚触地瞬间两大腿夹角、起跳腿蹬伸结束瞬间髋度、起跳腿充分的蹬伸时间比例、倒数第二步摆腿着地点与身体重心投影线之间距离等指标对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成绩影响较大。跳高运动员通过助跑获得较高的动能水平速度,运动员通过摆动腿的摆动将水平动能转化成垂直势能,运动员利用起跳腿的缓冲为起跳积蓄动能,这两个技术由膝关节、踝关节完成。 在第二十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学术发展和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在跳高研究, 社会在进步,科技也在进步,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等学科促进了跳高技术的发展。前苏联跳高专家 VD.克拉泽夫在 1990 年对世界水平的跳高运动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起跳腿各关节的快速蹬伸有助于最佳成绩的获得,其中以膝关节的伸展速度最为重要。戴佩纳博士通过三维摄像技术对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上优秀跳高运动员的录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他对他们的助跑、起跳、腾空过杆阶段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他提出;加快助跑速度,降低起跳脚着地瞬间的重心位置,并设计出助跑速度与重心高度的最佳方案;起跳时间仅是一种信息,仅凭起跳时间的长短还不能说明起跳技术的优劣;起跳点应根据弧线助跑的特点来选择;起跳开始瞬间,身体向后倾斜较大的情况下,在起跳阶段身体前后倾斜角度变化较小者,通常能跳过更高的高度,在起跳开始瞬间,身体向左倾斜较大的情况下,在起跳阶段左右倾斜角度变化较小者,通常会跳的更高;对起跳过程中产生的围绕人体纵轴、额状轴、矢状轴旋转的角动量进行了分析。戴佩纳博士对跳高所作的分析,对教学和以后的训练起了积极作用,为我国跳高运动员的提供训练方法和训练依据。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全国田径锦标赛比赛总决赛成绩在 2.15 米以上的 9 名的男子跳高运动员张树峰、王臣、黄海强、陈程、陈骥、朱晓明、高文博、赵宽松、徐欣做为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通过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山东体育学院资料室、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和清华同方 CNKI 镜像等电子期刊的途径、收集与查阅近百篇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使自己更好地了解背越式跳高技术演变的过程与发展的历史、认识当前发展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背越式跳高项目的理解,把握其本质特点与制胜规律,为本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数据用 Excel2003 进行平均数!相关计算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for Windows Versionl3.0,其它计算以及图形绘制均使用微软电子表格Mierosofl Exeel2003,为理论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2.2.3 对比分析法
将本次比赛运动员取得最高高度成绩及在最高高度失败时的最后两步及起跳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并与查阅获得的国外优秀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出我国运动员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12
3.1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的运动学分析 ........12
3.1.1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速度的分析 .......12
3.1.2 助跑最后两步节奏的分析 ....15
3.1.3 后两步步长的运动学分析 ....16
3.1.4 起跳阶段起跳腿的运动学分析 ..........17
3.1.5 重心高度与水平速度的关系 .......19
4.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19
4. 1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放脚起跳时身体内倾的角度与放脚角度.......20
4.1.1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放脚起跳时身体内倾的角度的分析 ....20
4.1.2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腿放脚角度的分析 ..........21
4.1.3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垂直速度参数的分析 .....23
4.2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起跳阶段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23
4.3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摆动腿的运动学分析.......26
5 .结论与建议......31
5.1 结论..........31
5.2 建议..........32
4.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4.1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放脚起跳时身体内倾的角度与放脚角度的参数分析
背越式跳高助跑由直线助跑和弧线助跑两部分组成,在后半部分弧线助跑中,运动员的身体保持合适的内倾角度,运动员助跑时速度的大小及弧线助跑时的弧线角度会影响运动员的内倾角度的大小,运动员助跑时的弧线角度越大、助跑的速度越快,运动员身体的内倾角度也越大;运动员助跑时的弧线角度小、助跑的速度慢,运动员身体的内倾角度也会小;所以每个运动员助跑时获得的速度快慢和每个运动员的助跑特点,内倾角度大小也会不同。很多教练员在训练中忽视了运动员内倾角度的大小对成绩的影响。从表 5 看出运动员各个内倾角度不同,在增加起跳高度中,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也在提高,但张树峰、黄海强、高文博三位运动员由于提高了助跑速度,内倾角度反而变小了,这完全不符合生物力学的原理,提高弧线助跑的速度,运动员就需要更大的内倾角度。


......
结论
5.1.1 我国跳高运动员由于自身条件及训练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各自水平也不同,助跑的速度也良莠不齐,有些运动员的助跑水平速度偏低,特别是在最后两步的水平速度利用率偏低,影响了成绩。
5.1.2 运动员在比赛中最后两步步长也存在不同的差异性,在失败的高度成绩上助跑最后一步偏小,影响身体重心的平稳性,降低了起跳时的垂直速度,导致运动员冲杆和起跳腿蹬伸不充分的现象出现。
5.1.3 这九名跳高运动员和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助跑水平速度的利用率进行了各种比较,仍低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我国跳高运动员特别在起跳时起跳脚离地瞬间垂直速度偏低,这现象表明中我国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较高速度损失率是制约运动员创造佳绩的重要因素。
5.1.4 我国运动员起跳腿离地时,在成功高度和失败高度上,起跳腿的膝关节、踝关节的角度变化较大,造成了起跳腿蹬伸不充分,说明了运动员起跳腿蹬伸的程度影响着比赛成绩。
5.1.5 运动员由于助跑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率高,起跳腿支撑腿不合理,造成起跳腿动能储备不足,无法充分摆动;我国选手在助跑结束时的倒数后两步的身体重心高度比值比世界优秀选手低,表明跳高选手在比赛过程中较高的助跑后两步身体重心高度更有利于助跑时获得水平速度利用摆动腿的摆动转化成飞越横杆的垂直速度。
5.1.6 对运动员在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摆动角度研究发现,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起跳时间相对应,起跳时各阶段“速度缓冲”始终贯穿整个缓冲过程,“摆动缓冲”起跳腿放脚支撑后摆动腿的加速上摆就已开始。
.........
参考文献(略)